在中國的撿漏歷史上最牛叉的人物必有馬未都,號稱撿漏王。不過有人創造奇蹟就會有人打破奇蹟,有人用10萬撿漏,就會有人用1萬撿漏,還會有人用4000元撿漏,當然還會有人用幾塊大洋或者不要錢就能撿漏的。今天要來看看的故事就是,用1.5元撿漏的。
一、莊稼地下面的遺址
在過去,人們對於文物的保護意識並沒有那麼的高,所以在遺址上面依然會勞作,開片土地種點莊稼什麼的。東海峪遺址就在山東東海峪村,因為人們會在上面種莊稼,而且那個地方還是遺址上面,所以挖出點什麼東西來就不足以為奇。
當時,村民們要是挖出來什麼東西,要是自己想留著的話就會帶回家,不想留最後也就不知所蹤了,當時村裡的一位村民就挖到了一個杯子。自從挖到杯子以後他就將這件東西給帶回了家一直放著,因為黑光油亮的,一直也沒拿做別的用處,就那麼一直放著。所以這位村民完全不知道,他無意中挖到的杯子是4500多年前的稀世蛋殼黑陶高柄杯,是非常稀有的國寶級別的文物,非常有價值。
二、稀世蛋殼黑陶杯蛋殼黑陶杯是4500年前的先民創造的,一種陶製的器皿,它之所以叫作蛋殼黑陶杯是因為它的厚度就像是蛋殼一樣,非常的薄,除此之外,它也像蛋殼一樣非常的易碎。它的顏色非常的黑,像漆一樣,但是卻又非常的亮堂,像鏡子,不僅如此雖然非常的薄,但是同樣的也非常的堅硬。這樣的蛋殼黑陶杯厚度居然不會超過0.2毫米!蛋殼黑陶杯的存世量是非常的稀少的,因為它的特性也註定了它不容易被保存。
黑陶杯 山東省博物館藏
三、製作不易目前有證可查的官方以及民間蛋殼黑陶杯收藏中,基本上這些蛋殼黑陶杯都出土於距離黃河入海口不太遠的地方。所以製作蛋殼黑陶杯的原材料非常有可能是黃河之中最細的泥土。黃河之水是不斷地流淌的,水的流淌是會散發力量的,自然水裡邊的泥也會不斷碰撞。
千萬次上億次的碰撞就會讓蛋殼黑陶杯的原材料變得更加細膩,這是自然的打磨。除了自然的打磨,還有人工的打磨,不過對於現代來說,將原材料打磨細膩可以藉助很多東西,但那時古人的條件是非常有限的,過去也沒有非常細的工具將極度細膩的原材料分離出來。
所以古人是怎麼製作出精細的原材料的這恐怕永遠都是一個謎。現代人在不藉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燒制一模一樣的黑陶杯是非常困難的,無論是再怎麼努力都會比0.2毫米要大。古人的智慧真的讓人由衷的佩服。製作已經不容易了,燒制就會更加難,稍有不慎就會毀於一旦,所以蛋殼黑陶杯無法大批量的製作,就連完整的蛋殼黑陶杯都很少有,所以每一件都堪稱孤品。
0.2毫米的考驗後來因為對於遺址以及文物的保護,這位村民被告知家中的杯子是的稀世蛋殼黑陶高柄杯,於是村民非常爽快就將這件寶貝捐獻給了國家,因為他深知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雖然是捐獻,但是工作人員依然獎勵了1.5元給村民。
日照市博物館館藏黑陶杯
結語
1.5元雖然在當時雖然能夠買到很多的東西了,但也不算是一筆巨款,所以這一次完全是史上最強一次撿漏,只用1.5元就得到了4500年前的國寶孤品!不過這個與普通的收藏不一樣,這件蛋殼黑陶杯是要放到博物館裡面去的,意義不一樣。歸根結底,這次也算是博物館撿了一個大漏了,因為要是村民有別的心思,這件蛋殼黑陶杯就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