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如日中天的大型百貨連鎖店也是「美國夢」的一抹瑰麗光暈,然而在過去的10年裡,這份榮耀已肉眼可見地迅速黯淡了。
但是,對於這個「夕陽產業」來說,沒什麼能比新冠病毒大流行來得更為致命。就像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老牌百貨連鎖公司努力爭得的喘息之機,被突如其來的疫情一腳碾成粉碎。
▲眼下,如薩克斯第五大道這樣平時客流量密集的連鎖百貨也空空蕩蕩。圖據《紐約時報》
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4月19日,知情人士稱,創建於1907年的美國奢侈品零售商尼曼馬庫斯集團(Neiman Marcus Group)準備申請破產保護,成為因疫情影響而倒下的美國第一個大型百貨公司運營商。
並且,基本不可能是唯一的一個。
>>>「尼曼」之死
「居家令」之下,任何一家實體零售商都只有關門歇業這條路可以走,尼曼馬庫斯也不例外。
▲「居家令」下,老牌百貨商店傑西潘妮門口的閉店標誌。圖據《今日美國》
報導稱,負債纍纍的尼曼馬庫斯集團關閉了全部的43家門店、20家折扣店和兩家位於紐約奢侈品百貨Bergdorf Goodman的分店,目前看來,除了申請破產,尼曼馬庫斯已經沒有什麼其他選擇了——畢竟,它的信用評級已被降至「垃圾」級,翻盤全然無望。
標準普爾分析師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鑑於新冠病毒大流行帶來的重大阻力,以及我們對今年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我們認為尼曼馬庫斯迎來轉機的可能性越來越低。我們繼續認為其資本結構不可持續。」
▲尼曼馬庫斯目前已停止進貨。圖據《紐約時報》
毫無疑問,疫情衝擊並不是尼曼「窮途末路」的唯一緣由,尼曼馬庫斯的致命傷由來已久:「負債纍纍」。
2013年,尼曼馬庫斯被美國Ares投資基金和加拿大退休金計劃投資委員會以60億美元槓桿收購——其「後遺症」就是尼曼馬庫斯背上了巨額債務。按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普的估計,尼曼馬庫斯的借款總金額約達48億美元,僅每年需償還的利息就高達3億美元。
對衝基金Marble Ridge Capital LP上周向尼曼馬庫斯管理層發出公開信,披露該集團未如期支付另一筆2021年到期債券的570萬美元利息,並警告若30日寬限期內不還便正式觸發債務違約。
▲哈德遜城市廣場的尼曼馬庫斯店內,可欣賞到紐約標誌性建築物Vessel。圖據WWD
按照消息人士的說法,尼曼馬庫斯正密切與債權人接觸,以加快申請破產保護程序,並尋求在該程序下獲得融資以繼續運營。
但是,疫情期間的經濟關停令和「居家令」使其中一個破產形式——清算徹底失去可操作性,因為依賴實體客流的百貨零售商無法敞開大門進行歇業清貨。
此外,破產重組也將由於門店停業、收入微弱而變得困難,更何況,重組計劃也無力解決尼曼馬庫斯的核心業務問題:如何在與折扣零售連鎖店的競爭和消費者轉向在線購物的趨勢中「重振雄風」。
>>>「絕境」求生的破產保護
美國商務部4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打壓消費者需求影響,3月份美國零售銷售額環比下降8.7%至4831億美元,創1992年有數據記錄以來最大環比降幅。
▲紐約布魯克菲爾德廣場的薩克斯第五大道店內,模特身上和陳列櫃內都已空空蕩蕩。圖據福克斯新聞
《紐約時報》稱之為「災難性的」——鑑於3月的部分時間裡一些商店還在營業,預計4月的整體零售額數據將更加糟糕。美國零售數據分析機構Coresight Research則毫不留情地指出,預計今年美國將有1.5萬家商店永久關閉,創下歷史新高。
而百貨業也已開始採取「極端措施」,以期在絕境中搏得一絲生機。
有著118年歷史的美國老牌百貨商店傑西潘妮(JC Penney)正在考慮申請破產,以此重塑其不可持續的財務狀況,並為迫在眉睫的債務支付節省資金。
▲夜色中,購物者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縣卡爾弗市的傑西潘妮門店外歇腳。圖據CNBC
根據此前的監管文件顯示,傑西潘妮每年的債務利息支出約3億美元,而近期,它需償還約1200萬美元的貸款利息,6月還要再次償還1.05億美元的到期債務。受疫情影響,傑西潘妮被迫關閉了850家門店,這又導致其營收迅速枯竭。此前,該公司已讓近8.5萬名員工停薪休假,「儘管這個舉動有所幫助,但還遠遠不夠」。
本周二,已關閉旗下775家門店、12.5萬名員工開始無薪休假的美國零售巨頭梅西百貨(Macy's Inc),計劃通過發債籌集50億美元以避免破產。據悉,梅西擬用其庫存作為30億美元的抵押品,另外還有10億至20億美元的抵押品來自其房地產。
▲位於曼哈頓的梅西百貨先驅廣場店也是紐約一座地標性建築。圖據《今日美國》
然而此舉是否真的可行有待商榷。畢竟前不久,標普道瓊指數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剛剛將其從標普500指數中剔除。據彭博新聞報導,今年迄今,梅西百貨股價下跌了69%,市值僅餘16億美元左右。
連服裝租賃電商Le Tote也被拉下水,4月2日,該公司聲明稱,其去年收購的奢侈品百貨連鎖Lord & Taylor,包括CEO在內的整個高管團隊將立即解散。Lord & Taylor暫停向供應商支付貨款至少90天,理由是「資金流面臨巨大壓力」。
▲Lord & Taylor門店。圖據福克斯新聞
4月21日,情況似乎進一步惡化,有知情人士透露,Lord & Taylor正在考慮申請破產保護,這也意味著這個始創於194年前的美國最古老百貨公司也在疫情中折戟。
▲作為美國最古老百貨公司,1954年,Lord & Taylor將門店開到了紐約。圖據flickr
對此,美國知名律所Barnes & Thornburg合伙人、破產法學專家James Van Horn感慨地說,「這就如同正在倒塌的多米諾骨牌,我們唯一不知道的是,它究竟會是第一個,還是第十個。」
>>>全球「老牌」接連陣亡
當然,不可忽略的是,尼曼馬庫斯也好、梅西百貨也罷,甚至大洋另一端的法國巴黎春天百貨等等,這些老牌大型連鎖百貨除了零售業這一標籤,還橫跨奢侈品業。不幸的是,這兩者都屬於疫情之下首當其衝的受創行業。
有分析稱,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民眾出於危機感回歸理性消費,大家紛紛關注、囤積生活必需品,「開源節流」成了主流意識,這讓奢侈品營收呈斷崖式下滑。
▲新冠肺炎疫情讓奢侈品業一夜寒冬。圖據路透社
4月16日,法國奢侈企業LVMH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截至3月31日,LVMH總營收為105.96億歐元,同比下降15%,期內LVMH旗下五大部門營收均有所下滑,「我們只能希望,第二季度過後公司業務能逐步復甦,而第二季度仍將受到公共衛生事件危機的嚴重影響,尤其是歐洲和美國。」
LVMH的老對手開雲集團此前也曾表示,疫情的負面影響至少會波及整個一季度業績,且不排除「受疫情對當地顧客和遊客的影響,2020財年第二季度業績遭受明顯的衝擊」的可能性。
3月18日,法國奢侈品牌Chanel官方宣布,品牌決定停工兩周,並逐步暫時關閉在法國、義大利和瑞士的生產基地,此後,Gucci、hermès、Balenciaga等也紛紛關閉各大疫情所在地門店,取消、推遲部分活動和停止生產。
特殊時刻,一向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品牌們一反常態,不再刻意拉開與大眾的距離,部分品牌活動轉為線上直播,部分奢侈品品牌也已通過線上銷售,許多業界人士認為,此舉將促進奢侈品行業數位化轉型,「網上購名牌,直播看大秀」或將成為新常態。
▲米蘭時裝周Giorgio Armani 2020秋冬發布會改為在Armani官方網站與社交媒體渠道直播。圖據英國版《Vogue》
然而,對於大型實體百貨連鎖來說,就沒有這麼「船小好調頭」了。疫情之下,百貨業陷入癱瘓,收入歸零的同時,卻仍有大筆帳單要付,比如高昂的商業租金乃至員工成本。現金流的斷裂對於平時經營狀況尚好的企業來說還能勉力為繼,但對於本就債務壓頂的「老牌」們來說,無異於洪水猛獸。
美國之外,英國著名百貨連鎖公司Debenhams因面臨破產而申請行政託管,該百貨集團有242年歷史,在英國有142家連鎖店,員工約22000名;德國最大的連鎖百貨公司集團Galeria Karstadt Kaufhof也宣布,已向法院申請保護程序,以保護危機中的公司免於債權人的審計,以便管理層可以繼續引導公司進行重組。自3月18日以來,該集團全德門店都關門停業,每周僅銷售額損失就超過8000萬歐元。
>>>疫情加速傳統大型百貨洗牌
事實上,早在疫情爆發前,全球傳統大型百貨便已進入了水深火熱的「蕭條期」。僅以美國為例,2019年,美國有近1萬家商店倒閉,零售百貨成為去年標普500指數中表現最差的板塊。
沃頓商學院營銷學教授託馬斯·S·羅伯遜指出,老牌百貨連鎖如果想達成復興,最佳時機是在20-25年前。當時,這些擁有悠久歷史的大品牌仍享有「偉大公司」的美譽,然而世界變了,他們還在繼續興建商場擴張實體版圖,「這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收效顯著,但過去20年裡,從逛店到網購,大眾的消費習慣已發生重大轉變,他們卻未能與時俱進。」
▲2019年,美國奢侈品百貨店運營商Barneys New York宣布破產後,將倉庫積壓的過季商品大折扣出售。圖據《紐約時報》
以尼曼馬庫斯為例,作為曾經的美國營業業績最好、以經營奢侈品為主的高端百貨之一,2006年,它的銷售收入達40.3億美元,很多設計師一度以自己的作品能進駐尼曼馬庫斯為榮。但之後,它開始迅速走向下坡路,集團方面稱,時尚零售業環境發生變化,消費者逐漸失去到實體商店購物的興趣,奢侈品店也不例外。至2016年第三季度,尼曼馬庫斯集團利潤下跌超80%,僅為380萬美元。
沃頓商學院運營信息和決策學教授聖地牙哥·加裡諾認為,將百貨業衰落的原因簡單歸咎於亞馬遜的崛起,是為其管理層缺乏主動性和創造力的一種開脫,「那些舉步維艱或已破產的百貨商,都是因為自身無能,他們缺乏了解客戶需求和環境變化的能力。」
▲「黑五」購物季,人們聚集在梅西百貨門外等待商場開門營業。圖據《商業周刊》
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即使通過APP、網站和店內交易平臺向電子商務「靠攏」,但此次疫情還是充分暴露出百貨業對實體店的依賴程度——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梅西百貨的線上銷售額約為60億美元,約佔其總收入的24%。3月30日,梅西百貨表示,在關閉門店近兩周後,它已經失去了大部分銷售額。
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零售研究主任馬克·A·科恩看來,美國百貨業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積重難返之下,基本很難渡過此次難關:「這個模式已經過時,換句話說,很難有人僥倖生還。」
毫無疑問,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劇變將永久改變百貨零售業的格局,並重塑品牌與承銷店鋪之間的關係——至少,每家連鎖百貨的店面數量將大幅減少,向重資產輕量化的方向轉型。
▲梅西百貨表示,在關閉門店近兩周後,它已經失去了大部分銷售額。圖據《商業內幕》
「百貨零售商需要重新思考他們的商業模式,並執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投資策略,」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芭芭拉·卡恩說,「我們將見證商場的再利用:成為集酒店、公寓、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體。」
紅星新聞綜合自中新社、經濟參考報、企業觀察報、國際金融報、紐約時報、路透社
編輯 李彬彬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