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科技榜單正式發布!50家FinTech公司上榜無科技不金融

2020-12-18 科技與生活視野

近年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金融科技重點技術在傳統金融領域被廣泛應用,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變金融生態、重塑金融格局,「無科技不金融」 已成行業共識

從 2016 年開始,金融科技迅速成為金融領域的焦點,全球範圍內有關金融科技的投資不斷增加,各機構也積極融合金融科技主動尋求轉型創新發展。

據 CB Insights 中國統計,僅 2018 年上半年,全球對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資總額達 570 億美元, 較 2017 年全年的 381 億美元增長 49.6% 。2013 年以來,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不斷上升,2018 年和 2019 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分別為 9698.8 和 14365 億元,預計 2020 年將上升到近 2 萬億元。從規模來看,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在全球已居領先地位

金融業已全面進入金融科技時代,正在向網絡化、數據化、移動化、智能化發展,科技與金融業的深度融合促使金融邊界逐漸模糊。

金融科技是技術進步的典型體現,它並非一個基於理論研究產生的名詞,而是隨著全球金融實務的不斷發展而出現的新事物。

金融科技(Fintech) 是 「Financial Technology」 的縮寫,最早起源於 20 世紀 90 年代初的 「 金融服務科技聯盟」 (Financial Services Technology Consortium),是花旗集團發起的一個促進技術合作的項目。

針對金融科技的內涵,不少機構和學者較為認可金融穩定理事會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的定義 :「金融科技是指由科技引發的金融創新,它能夠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提供金融服務的方式造成實質性影響 」 。也有少數學者提出其他界定方式,有的側重於科技手段角度,有的側重於金融中介服務機構角度,有的綜合考慮科技手段和服務機構,還有的側重於金融業務模式。

基於上述定義,結合金融科技的實務發展情況,本文認為金融科技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新的科技手段,二是新的業務模式,三是新的金融中介服務機構。

CB Insights 中國團隊依據DPTC 體系(Depth、Popularity、Tendency、Collaboration),從四個維度全方位評估金融科技企業的自身實力、外界態度、發展趨勢和合作表現。本次榜單最終甄選出了以下 50 家金融科技企業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螞蟻集團

關鍵詞:估值萬億人民幣的金融科技巨無霸

螞蟻集團的業務更迭經歷了前兩個大的階段:支付業務獲取流量;數字金融產品擴大規模。現如今,螞蟻開始了第三個重要階段:科技變現。

過去的幾年,螞蟻集團取得了幾乎全領域的金融牌照,涵蓋了銀行、保險、信貸、財產管理、徵信等各個門類,資產管理規模巨大。不過,在國家金融科技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螞蟻集團開始突出科技服務在自身業務的比重,試圖從以往的「經營資產負債表」轉為「經營利潤表」。

螞蟻集團聚焦 「BASIC」,即區塊鏈、人工智慧、安全、物聯網和雲計算五大底層技術,為正在轉型的金融機構提供各種場景下的金融科技產品。

從 2014 年成立以來,螞蟻集團共經歷了 9 輪融資,其中包括一輪 140 億美金的史上單筆最大融資記錄。這家估值萬億人民幣的金融科技領軍企業,目前積累了國內外頂級 PE、金融機構、政府基金等資方加持。同時,螞蟻集團自身也積極投資提供場景、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初創公司,完善自身業務版圖。

騰訊金融科技

關鍵詞:以行動支付為核心,加速構建金融科技生態

騰訊 2019 年財報顯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營收達到 1013.55 億人民幣,佔總營收比重達到 27%。雖然是和企業服務放到一起計算,但金融科技在騰訊版圖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凸顯,財報還顯示,金融科技業務的全年增速高達 39%,漲勢明顯。

前身為財付通的騰訊金融科技以行動支付起家,在十幾年的發展中衍生出財富管理、企業金融、民生服務等多個細分領域。

在數據量決定模型質量的風控和金融安全領域,騰訊也具有天然優勢。依託其積累的海量 C 端用戶支付數據,可以精準描繪用戶畫像,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除此以外,騰訊也在積極投資 Fintech 公司,以補強自身版圖:英創艾倫、蘑菇財富、今日投資、空中雲匯等都於今年成為了騰訊的被投企業。

京東數科

關鍵詞:以技術派擔當多元布局,深耕技術科技

京東數科以供應鏈金融發家,以消費金融和網際網路金融作為切入點,後又以科技輸出為主攻方向,數據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逐漸取代金融成為新的燃料。目前已經實現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眾籌眾創、支付、保險、證券、農村金融、金融科技、海外事業、城市計算等領域的矩陣化布局。

京東數科 60% 以上為技術人員,並且早在 2017 年就在美國矽谷設立了 AI 實驗室,持續引進世界級科學家,打造技術研發的中美雙引擎格局。京東數科的核心技術能力包括數據技術(數據倉庫、數據挖掘、圖計算等)+ AI(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技術、機器學習、晶片等)+ IoT(傳感、視頻監控、邊緣計算等)。強大的技術團隊加上完善的銷售體系讓京東數科能夠準確捕捉客戶需求並快速產出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

京東數科從做金融的邏輯出發,轉化到科技的輸出,再把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技術能力轉化成商業產品。在創立初期,京東數科就注重風險定價技術的打磨,搭建了一整套底層風控和信用生態系統,為京東數科的科技輸出和 To B 的商業布局奠定了基礎。而當京東數科進行轉型時,又抓住了數據和場景上的雙重優勢。早期的金融壁壘,讓京東數科比友商們更專注於技術研發,最終在產業數位化成為潮流之時,京東數科以技術派的身份深耕數字科技。

度小滿金融

關鍵詞:百度 AI 生態戰略首位畢業生

百度自 2013 年開始發展金融業務,2015 年百度將之前分散的金融業務整合,組建了金融服務事業群組。2018 年 4 月,該事業組正式完成拆分融資協議籤署,啟用全新品牌「度小滿金融」,取意「源自百度,小得盈滿,前行不止」,實現獨立運營。

該輪戰略融資中,TPG、凱雷投資集團、泰康集團、農銀國際等多家機構共給出戰略投資超 19 億美元,投後估值達 36 億美元。

在經歷了初期的嘗試後,度小滿逐步將重心轉移到消費金融業務,入股哈銀消金則讓度小滿金融成為 BAT 中首個拿到消費金融牌照的玩家。目前度小滿金融主要產品包括有錢花、度小滿理財、度小滿錢包和雲帆平臺,涵蓋了個人消費信貸、理財、支付和金融機構科技服務等多項業務。

作為百度 AI 生態戰略中「率先畢業」成立的公司,度小滿已將 AI 技術應用在智能獲客、身份識別、大數據風控、智能投顧、智慧機器人等多個領域,提供反欺詐、風險預警、資質評估和建模等服務,有「磐石金科平臺」和「智能語音機器人」等多款拳頭金融科技產品。

蘇寧金融

關鍵詞:發展定位小微企業金融之王,蘇寧零售海量數據支持

蘇寧金融始於 2011 年,業務布局主要分為三個平臺運營:蘇寧金融、蘇寧消費金融、蘇寧銀行。蘇寧金融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牌照齊全,從蘇寧斥資近 1 億元收購安徽華夏通支付,獲得第一張金融牌照。公司目前已經擁有了 14 張金融牌照。

相比較 BATJ 等科技企業運用科技積累涉足金融行業,蘇寧金融最大的優勢是蘇寧生態體系積累 30 餘年的零售經驗和海量數據。蘇寧金融內部服務並反哺蘇寧生態已經多年,現在蘇寧消金的 120 多個場景中,已經有一半是來自外部企業,包括華為、小米、OPPO 等知名企業都與蘇寧金融達成了合作。

蘇寧金融的核心就是大數據下的風險管理。蘇寧金融逐步打造了大數據反欺詐平臺、風控數據服務平臺、風控決策平臺、企業徵信和風險預警平臺,並以此構築大數據風控矩陣。最近上線的企業數據中臺產品「蘇 E 信」充分整合蘇寧生態體系內的大數據,建立企業知識圖譜,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幫助企業客戶進行大數據分析助力企業管理, 提供企業畫像、盡職調查、商機篩選、風險監控、輿情分析等功能。

小米金融

關鍵詞:拿到香港虛擬銀行許可,業務涵蓋金融全領域

2020 年 3 月,小米發布的年報中顯示,其金融科技業務在去年快速增長,並且公司已於今年 1 月取得消費金融牌照,發力金融科技意圖明顯。

截至目前,小米已經獲得 7 塊金融牌照,分別是銀行、消費金融、小貸、保理、支付、保險和企業徵信。此外,小米在香港成立的虛擬銀行——天星銀行在 3 月份開始試營業,與其餘 7 家財團所轄的虛擬銀行共同成為第一批拿到批准的主體。

依靠著自身實體業務,小米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具有先天優勢,並且已經有券商發行小米供應鏈金融的 ABS。

360金融

關鍵詞:專注於普惠金融和安全領域,納斯達克上市

360 金融成立於 2016 年,是 360 集團在網際網路金融和金融科技領域的經營主體,已經於 2018 年 12 月在美股公開發行股票,截至目前估值約 17 億美金。

背靠 360 集團,360 金融的布局主要投入在個人消費金融、小微企業貸款、金融機構數位化升級和保險四大領域。可以看出,360 金融將三農和小微企業定位為重要客戶,致力於發展普惠金融。

360 金融發布的 2020 年一季報顯示,該季度公司營收 31.8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 58.4%,淨利潤 2.56 億人民幣。此外,本季度 360 金融共撮合貸款 517.7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 25.6%,實現了規模和營收的雙增長。

神州信息

關鍵詞:銀行 IT 龍頭,華為深度合作夥伴

IDC 報告顯示,2013 年至 2019 年,神州信息在銀行核心系統、渠道管理解決方案兩個領域連續 7 年排名中國市場第一位。伴隨國家金融創信,銀行去 「IOE」 進程的持續推進,銀行核心系統替換市場增速有望進一步加快,神州信息依託在銀行分布式架構領域的先發優勢,坐穩銀行 IT 龍頭地位。

神州信息與華為自 2012 年起開始開展合作,目前已經是華為鯤鵬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華為 4 家戰略合作夥伴之一。華為在硬體與資料庫方面的優勢與神州信息在銀行核心系統方面的技術經驗可以形成互補,未來發展可期。

此外神州信息還在發力量子金融領域,2019 年打造了人民銀行量子通信應用標杆,榮獲軟博會「十大優秀案例」,在量子通信應用領域奠定了領先優勢。

恒生電子

關鍵詞:背靠阿里,金融 IT 之王發力數字中臺

恒生電子作為金融 IT 領域的「絕對王者」,在國內金融軟體系統市場份額處於絕對優勢,是目前唯一擁有銀行、保險、信託、期貨、基金、清算所等金融領域全牌照的金融 IT 供應商,且各個領域的市佔率均穩居第一。在全球金融科技排名中,公司連續 12 年獲得 IDC Fintech Ranking Top 100。

公司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跟公司始終堅持對科技研發的持續高投入是分不開的,研發投入方面, 2019 年在兩市 3834 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 61 位,研發費用投入總計 15.6 億人民幣,佔營業收入的 40.29%。研發人員方面,總人數為 4867 人,佔公司總人數比為 66.15%。這充分體現了公司對於科技投入的重視,也為公司長期鞏固現有地位和開拓新的業務版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公司正在推進 「online」 主題戰略,強化中臺戰略布局,並通過投資與併購持續完善金融科技生態布局。

文思海輝

關鍵詞:2018 年國內銀行 IT 服務市佔第一

文思海輝前身是文思信息技術和海輝軟體,兩家公司均以軟體服務起家, 2012 年宣布合併。

IDC 在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 年銀行 IT 業務市場份額文思海輝以 4.9% 的比例蟬聯國內第一。在這其中,在包括支付與清算系統、客戶關係管理、商業智能等在內的五個細分領域的市佔率也都獨佔鰲頭。

經歷了合併重組、黑石私有化、海航的接手再到如今加入中國電子,這家 25 年歷史的軟體服務商經歷了 IT 行業的黃金時期,如今金融改革的大潮呼嘯而來,文思海輝的多年積累最終看到了回報。

長亮科技

關鍵詞:自主智慧財產權銀行核心系統落地,金融科技出海初見成效

近年來,長亮科技主要專注於銀行核心系統的研發和實施,是國內少有的擁有完全自主核心系統的公司。2019 年,公司為張家港農商銀行打造了基於國產金融級分布式資料庫騰訊 TDSQL 的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助力其成為全國首家擁有國產分布式資料庫+國產分布式核心業務系統的商業銀行。長亮科技之前業務的主要陣地為中小型商業銀行,2019 年中標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實現了向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業務的穩步市場拓展。

公司在金融大數據分析領域也具有相當的競爭力,除了 2019 年中標人民銀行支付系統數據治理諮詢服務項目之外,公司也加入華為鯤鵬智能數據聯盟大數據產業,聯合上下遊夥伴共建大數據產業生態。

在金融科技出海方面,公司重點部署東南亞市場,2019 年海外業務規模首次破億並實現盈利, 成為第一個在東南亞大型銀行成功落地中國國產核心解決方案的公司。

宇信科技

關鍵詞:百度戰略入股強強聯合

宇信科技是國內提供金融 IT 服務規模較大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主要服務對象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公司已經為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兩大政策性銀行、六大國有商業銀行、12 家股份制銀行以及 100 多家其他銀行提供了相關產品和服務。根據 IDC 統計數據,公司連續多年在國內銀行 IT 解決方案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二。

公司與華為合作密切,華為在國內第一個大數據平臺、第一個呼叫中心項目、第一個智真會議系統的建設都與宇信科技密切相關。

2020 年 1 月 7 日通過協議轉讓股份引入百度作為戰略股東,公司與百度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由百度提供技術平臺能力,宇信科技提供技術應用能力,旨在在金融雲、網際網路核心、分布式資料庫、大數據分析平臺、智能金融大腦、區塊鏈、可信計算、智能交互等層面展開創新合作。

曠視科技

關鍵詞:與阿里緊密合作,坐擁龐大的用戶群體

曠視在 2015 年領先行業推出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 FaceID 線上身份驗證解決方案。其強大的智能金融企業解決方案已經幫助支付寶、中信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小花錢包、拍拍貸等近百家金融機構實現了金融智能化。2016 年與螞蟻金服(現更名為「螞蟻集團」)合作,展示了一家概念性「未來咖啡館」,客人對著攝像頭刷刷臉,就能完成支付。

曠視與阿里合作很是緊密,曠視背靠阿里,為支付寶客戶端提供人臉登錄功能支持,也為支付寶提供了從端到雲的 FaceID 遠程身份驗證服務。此外,曠視也為小米金融、你我貸等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中信銀行、江蘇銀行、北京銀行提供人臉識別服務。

第四範式

關鍵詞:五大國有銀行加持下的 AI 獨角獸

2020 年 4 月的 C+ 輪融資結束後,第四範式估值已達 20 億美元。目前,這家人工智慧獨角獸的股東名單已經集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於一身。

除了豪華的資方名單和戴文淵、楊強等業界領軍人物的背景之外,第四範式在做和做過的事情——將軟硬體集成打包成 AI 系統、打造行業生態、降低企業和個人應用 AI 的門檻,正越來越將他們推向一家偉大的公司。

金融行業是第四範式最先著手,同時也最成熟的領域。服務方案以運營優化、風險控制、營銷獲客為目標;以數據、算法、算力為底層支持;以 AI 系統為標準化產品,目前客戶已基本覆蓋國內主流銀行。

雲從科技

關鍵詞:國家隊背書,銀行業人臉識別市佔率居首

雲從科技是受邀起草與制定人臉識別國家標準的人臉識別企業,有著過硬的技術指標與研發背景。雲從科技從 B 輪開始新增了包括政府基金與國有資本在內的多家國家級戰略投資者,「國家隊」的站位模式是人工智慧這樣的高壁壘行業拿單的背書。

在產品落地方面,雲從科技是目前銀行業人臉識別技術的第一大供應商,市場佔有率約為 72.7%,目前已成為農行、建行、中行、招行總行等全國 400 多家銀行的 AI 供應商,日均為全國銀行提供對比服務達 2.16 億次。在銀行業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優勢後,雲從科技並不急於將業務擴展到其他行業,而是圍繞已有的業務場景,提供從計算機視覺到智能感知、認知決策的整體解決方案,輔助銀行完成支付、消費行為、用戶畫像分析、精準營銷的商業閉環,並積累自身在專業領域的數據優勢。

依圖科技

關鍵詞:完整的實名認證解決方案

在人臉識別領域,依圖科技技術也非常卓越,除了在全球人臉識別算法測試(FRVT)中獲得第一外,公司的人像識別比對系統可在 0.5 秒級內完成單張人像查詢億級資料庫後返回精準結果,領先於國內其它技術供應商的百萬級查詢水平,也超越了人眼識別平均水平。

依圖科技擁有完整的實名認證解決方案,依靠人臉比對及活體檢測技術,為金融企業提供全渠道解決方案(櫃面、移動端、自助機具等),並且擁有為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京東金融、360 金融等各類金融企業實施落地的豐富經驗。

商湯科技

關鍵詞:昔日融資機器,助力數字金融落地

商湯科技曾創下全球人工智慧領域融資記錄,並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人工智慧平臺公司。商湯科技與京東、銀聯、招商銀行、拉卡拉、融 360 等多家金融機構和銀行均有合作。

例如,用戶在京東錢包上掃描人臉,即可完成比對、實現密碼解鎖;提供人臉搜索技術,幫助拉卡拉快速完成新用戶照片與已有黑名單人臉庫的比對,高效準確地篩選出潛在詐騙分子;為融 360 平臺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包括人臉識別、人證比對、證件識別,實現遠程身份認證,讓金融服務更加方便安全。

近日,商湯科技將與央行數字貨幣部門圍繞金融科技領域的人工智慧創新研究和應用開發等方面展開合作,共同建立聯合研究部門,以應用場景為導向,加速人工智慧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創新和落地。

百行徵信

關鍵詞:標誌著國家金融信用數據與市場化徵信功能互補的開始

百行徵信由中國互金協會持股 36%,與芝麻信用、騰訊徵信、鵬元徵信、前海徵信等 8 家市場機構共同組建的個人徵信機構,前述 8 家機構各持股 8%。2018 年 2 月 22 日,央行發布「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許可信息公示表」,百行徵信有限公司已由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獲得個人徵信機構設立許可。根據最初的定位,百行徵信將與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形成互補,徵信中心的信息主要來自於銀行及部分證券、保險公司,而百行徵信的信息主要來自於非傳統金融機構。

截至 2019 年 7 月,百行徵信已籤約網絡借貸、消費金融、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 976 家,收錄個人信息主體 6330 萬人,信貸帳戶逾一億個,金融機構對個人信用報告日均查詢量約 15 萬筆,特別關注名單日均查詢量月 11 萬筆,信息核實核驗日均查詢量近 1 萬筆。

百行徵信具有一定的社會公信力,它有央行背景,這一點對於開展個人徵信這樣具有公共屬性的服務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民營徵信機構無法比擬的。其次是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專業化徵信服務目前基本處於空白狀態,百行徵信未來業務的開展有很大空間。此外,百行徵信的企業定位,會讓其在市場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氪信科技

關鍵詞:AI 引擎驅動金融業務全流程

氪信科技成立於 2015 年 12 月,創始人朱明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是大數據挖掘、機器學習領域的資深專家,也是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的上榜者。

氪信科技打造了 AI 驅動的一站式引擎,以知識圖譜和機器學習為核心技術,可以為金融機構全業務流程建模,並提供決策、分析支持服務。

氪信目前已經完成六輪股權融資,股東包括真格基金、浦發銀行、招商局創投、中經合集團等。除技術積累之外,氪信還聯合了上海經信委、上海交大等政府、學術機構共同組建 AI 青年科學家聯盟,打造學術和產業生態。

富數科技

關鍵詞:用安全計算技術助力金融安全和智能風控

富數科技於 2016 年 4 月在上海成立,公司專注於以聯邦學習為代表的安全計算領域,目前已經完成 6 輪融資。

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對於數據安全的需求,催生了富數科技這樣的公司。在技術上,富數科技以安全多方計算、聯邦學習、匿蹤查詢等為核心技術,可對風控、信用審核等場景中的數據進行私有化部署和聯合建模,保證各方數據的隱私與安全。

富數科技最近一輪融資發生在去年 8 月,獲得來自達泰資本領投的近億元 Pre-B 輪投資。截至目前,富數已經積累了上百家以頭部銀行、金融機構為代表的客戶。

百融雲創

關鍵詞:智能科技風控構建強大的數位化信貸服務能力

百融雲創作為國內最早涉入金融信息服務的企業之一,自 2014 年成立以來,一直深耕金融科技創新,專注服務銀行、保險、消費金融等金融機構,成為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業轉型升級、重塑金融業態並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

隨著金融機構業務需求的演進,百融雲創不斷拓展產品線,並基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底層技術,打造智能風控系統;目前可提供貸前準入、貸中監控、貸後預警、收益評分、精準營銷等多個場景的解決方案。其所服務的金融機構由銀行逐漸拓展到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保險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信託等,目前已累計服務客戶數幾千家,日均查詢次數達千萬級。

冰鑑科技

關鍵詞:獨立研發風控模型,助力金融機構全業務流程

冰鑑科技於 2015 年 6 月在上海成立,此前歷經 7 輪股權融資,最近一次是 2019 年 9 月的 Pre-C 輪融資,規模達到 3.35 億人民幣。

冰鑑科技的核心業務是獨立的第三方風控平臺,利用自身搭建的人工智慧模型,幫助銀行和信貸機構準確定價自身產品,評估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同時還可以協助資金端的智能營銷等業務。

冰鑑科技的股東多為私募基金和風投機構,其中包括峰瑞資本、雲啟資本、創世夥伴等。

聯易融

關鍵詞:資本和產業資源豐富的供應鏈金融獨角獸

2016 年 2 月,聯易融在廣東深圳前海自貿區成立。聯易融專注於打造以供應鏈金融為主的金融科技服務平臺,是騰訊 To B 戰略的核心成員之一。

聯易融共完成 4 輪融資,股東包括騰訊、中信資本、貝塔斯曼、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招商局創投等機構,具有豐富的資本、產業和政府資源。

今年 1 月,聯易融收到來自渣打銀行的 C+ 輪投資,股東名單中再添一家重磅級商業銀行。

金融壹帳通

關鍵詞:登陸紐交所的平安系 TaaS 平臺

金融壹帳通是中國平安的聯營公司,於 2019 年 12 月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截至 6 月 24 日估值 68 多億美金。

公司的 2020 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儘管受疫情影響,當期營業收入仍然同比增長 30%,來自長尾端客戶的營收增加 50%,體現了業務和客戶種類的逐漸多樣性。

金融壹帳通積累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儲備,依靠中國平安在銀行、保險等領域的多年積累,形成了可服務於中小金融機構的 12 種解決方案,旨在為後者的風控、營銷、數位化等提供幫助。

趣鏈科技

關鍵詞:「浙大系」區塊鏈公司代表,技術國產自主可控

趣鏈科技董事長陳純是區塊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浙江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公司 CEO、CTO 均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CTO 李啟雷作為核心研究人員參與國家 863 計劃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趣聯科技可以說是區塊鏈黃埔軍校「浙大系」的代表企業。

趣鏈涉及的業務場景分為金融和非金融領域,金融業務場景包括數字票據、電子存證、供應鏈金融、股權登記、債券交易等,目前與中國銀聯、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工商銀行等多家國有行,美國道富銀行、葡萄牙商業銀行、德邦證券等一大批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開展了區塊鏈相關重要合作,是目前國內在金融行業落地應用案例最多的區塊鏈技術公司。

核心產品包括聯盟區塊鏈底層平臺,自主研發的分布式數據協作網 BitXMesh,區塊鏈跨鏈技術平臺 BitXHub,以及一站式區塊鏈開放服務 BaaS 平臺飛洛,核心技術國產自主可控,公司參與了多項國際與國內行業標準的制定。

分布科技

關鍵詞:區塊鏈與分布式帳本標準化工作助力者

分布科技 (Onchain)致力於提供一流區塊鏈底層技術及行業應用產品。公司成立於 2016 年,獲得過來自復星等機構的投資。在區塊鏈技術、金融科技創新、行業解決方案等方面有著深厚技術積累,除了在區塊鏈標準領域提出了獨樹一幟的跨鏈解決方案外,在數字政務建設、供應鏈金融、法律科技和防偽溯源領域均有實際落地案例。

2020 年 4 月 13 日,分布科技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周炎入選中國工信部組織發起的中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帳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布比區塊鏈

關鍵詞:高可擴展性、高性能區塊鏈基礎服務平臺

布比區塊鏈專注於區塊鏈技術和產品的自主創新,重視技術體系的建立。創始團隊由兩名中科院博士和資深技術和金融專家等構成,多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具有卓越的科研能力。

公司專注於區塊鏈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已擁有數十項核心專利技術,獨立自主開發了高可擴展性且高性能的區塊鏈基礎服務平臺,具備快速構建上層應用業務的能力,滿足億級用戶規模的場景。

布比區塊鏈已經廣泛應用於數字資產、股權債券、貿易金融、供應鏈溯源、商業積分、聯合徵信、公示公證、數據安全等領域,並正在與交易所、銀行等主流金融機構開展應用試驗和測試,以多中心化信任為核心,致力於打造新一代價值流通網絡,讓數字資產都自由流動起來。

文因互聯

關鍵詞:深耕細分場景,「聯姻」國家監管和政府關係,壁壘牢固

作為技術驅動型創業公司,文因互聯強化自身深度語義分析和深度文檔分析能力的技術優勢,為自己找到了準確明晰的定位。通過發現金融機構不同的需求之間共性的標準件,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建立金融系統的協作體系,通過自動化眼、自動化手、自動化腦三步實現金融機構內部自動化,實現金融的工業化。

在文檔觸達性、業務知識要求屬性、業務場景落地約束三個層面樹立堅實壁壘,在巨大的金融科技賽道上,文因互聯另闢蹊徑,深耕網際網路巨頭和傳統金融系科技公司眼中份額不起眼的細分賽道,並成功在細分賽道成為頭部選手。

客戶方面已經擁有如上交所、新三板、中債資信等監管層背景客戶,招行、平安等主流金融機構客戶;以及政府等實力雄厚的客戶資源。在未來文因互聯也會從金融場景向其他泛經濟領域如會計、營銷、供應鏈等方向延伸。

雲擴科技

關鍵詞:致力打造智能 RPA 解決方案,提供自動化平臺

雲擴科技成立於 2017 年 7 月,創始人劉春剛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在自動化領域具有多年研發經驗。

雲擴科技是國內自主研發機器人自動化的先驅企業,其採用人工智慧與 RPA 結合的方式,為企業搭建自動化處理平臺,將繁雜機械又耗時耗人的工作交給機器人處理,節省成本的同時提升效率。雲擴科技的 RPA 平臺已應用於銀行、保險等多個金融場景中。

截至目前,雲擴科技共完成三輪股權融資,資本方包括紅杉中國、金沙江創投、明勢資本和深創投等。在最近的一次融資中,雲擴獲得了來自紅杉中國等機構的 3000 萬美金 B 輪投資。

阿博茨科技

關鍵詞:商業模式精準定位於全流程解決方案,快速獲得頭部客戶

作為有過成功創業經歷的阿博茨團隊,背後擁有強大的技術支撐。8 位高管中有 5 位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作業系統底層研發工作十數年,公司技術人員佔比 80%,團隊也共事過很長時間,形成長期的團隊技術沉澱積累,擁有包括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在內的核心技術,並且擁有 20 多項全球技術專利,所以阿博茨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包括全球頭部交易所、主權基金、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在內的金融行業客戶。

二次成功創業的經歷讓阿博茨對 To C 端和 To B 端的商業模式有了精準區分,認為 B 端一定要基於業務場景解決問題,並且切入點偏向綜合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各項技術的全流程解決方案來賦能金融場景。

阿博茨獲得了來自 SIG 海納亞洲、啟明創投、源碼資本等在內的頭部 VC 累計 5 億元融資,與同業競品相比背靠頂級 VC,獲客能力得到了很大加持。

通聯數據

關鍵詞:從數據拓荒到 AI 變現

通聯數據股份公司是由金融和高科技資深專家發起,萬向集團投資成立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通聯數據依託於金融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技術打造了基本面研究平臺——蘿蔔投研,大數據和機器智能時代的量化投資平臺——優礦,對接資金方和管理人的 FOF/MOM 管理平臺——通聯魔方,以及為投資者提供個性化、智能化、專業化投資服務的智能投顧。

通聯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和挖掘,搭建了大數據時代的投研基本框架,讓智能投顧變得更具優勢。通聯數據的智能投研產品蘿蔔投研實現了對研究數據的智能化整合及關聯,改變投資人員與數據的交互方式,從而使得投資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投資能力得到指數級的提升。

天雲數據

關鍵詞:領先的分布式 AI 能力,服務證監會及頭部股份制銀行

天雲數據成立於 2013 年,擁有博士後工作站和國家級高新企業稱號,並於 2016 年首批進入中關村前沿科技企業重點計劃。

在技術層面,天雲數據主攻分布式計算系統,發布了分布式 AI 平臺,目前已在各大股份制銀行內部落地。憑藉著分布式 AI 計算的能力,天雲數據已經積累了包括證監會、光大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人壽、泰康人壽等金融行業頭部客戶。

截至目前,天雲數據共完成五輪股權融資,資本方包括洪泰基金、東方證券、華映資本等券商和投資機構。

庖丁科技

關鍵字:找準金融「民工」們的硬需求——矯正錯誤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微信人工智慧首席科學顧問、博士生導師羅平是庖丁科技的 「AI 大腦」。羅平所建立的 AI 模型,專門研讀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年度報告等公開資料,針對企業內控報告披露存在的問題,還可以智能甄別遺失披露、不及時披露、格式不規範、補充更正、前後矛盾、認定標準不明晰等主要問題。

從金融開始,扎到每一個細分領域去,試圖建立更豐富的屬性圖譜,在垂直領域成為圖譜的底層提供商,從而最終能夠形成一個「資本圖譜」。

庖丁科技通過將自己的 AI 模塊部署到金融機構的私有雲裡,幫助金融機構處理他們最頭疼的文檔,但他們最終希望得到的並不是數據,而是一個訓練得無比聰慧的大腦,這個大腦無論運用到哪裡都將成為一個最有經驗的決策者。

今日投資

關鍵詞:旗下智能投顧系統在證券市場市佔率第一

今日投資數據科技創立於 2002 年,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專注於金融數據的挖掘與分析,為各類財富管理機構提供智能投顧系統服務,創始人康曉陽曾任君安證券副總裁兼投資總監。公司主要包含三塊業務:一致預期資料庫、量化投資模型、機器人投顧 Alpha.J。合作夥伴陣容強大,涵蓋貝萊德、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光大證券、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等學府。

2018 年 8 月,公司獲得來自招商致遠資本的數千萬人民幣戰略投資,估值達 5 億元,2020 年 3 月獲得騰訊戰略投資,成功入選了騰訊 AI 加速器三期。

阿法金融

關鍵詞:打造智能生態投資系統,為投資機構賦能

結合市場需求和自身優勢,阿法金融希望在數據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技術的基礎上打造一個智能投資的生態系統,加速金融機構的轉型升級,讓金融機構的投資交易更加智能、獲取新客戶的成本更低、通過數據分析實現業務創新。

阿法金融瞄準的是傳統金融機構在進行戰略升級上的痛點,幫助機構從現有的以人工為主的業務模式,升級到人機結合的業務模式。在機構的買方業務、賣方業務、以及他們的投研團隊的戰略升級中,發揮 Fintech 的作用。

金蝶金融

關鍵詞:從 ERP 服務切入,提供金融變現所需的場景、數據和客戶

金蝶集團的企業客戶總量超過 680 萬,雲服務佔比 40%,並將在 2020 年達到 60%。

在場景上,雲服務使金蝶與客戶的連接更緊密,金融產品可以嵌入到金蝶客戶的軟體使用場景中。在數據上,金蝶軟體中記錄著大量的企業真實經營數據,可以通過數據核實企業經營收入、負債水平等情況,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是非常好的風控方式。在客戶上,金蝶 680 萬存量客戶包括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且每年仍在增長,有大量可深度挖掘的客戶資源,可幫助金融機構低成本批量獲客。

在雲轉型的歷史機遇下,金蝶金融實現了產品線上化、業務平臺化、經營數位化、服務生態化。整合金融機構申請流程與金蝶軟體數據結構,構建以數據驅動的信貸體系,推出金蝶徵信「涇渭雲」大數據徵信服務雲平臺、金蝶效貸小微金融服務平臺,小微企業憑藉 ERP 數據報告進行申貸,審批通過率可提升 30%,金蝶金融提供的是一個完整的金融服務生態,不僅服務於 B 端小微客戶,助力於金融機構合作夥伴,並且可以和 B 端大中型客戶合作,共同服務於企業的上下遊供應鏈企業、企業的終端用戶。

陸金所

關鍵詞:400 億美金估值,千億人民幣資產管理規模

陸金所成立於 2011 年 9 月,屬於平安集團聯營公司,是行業內最早涉足網際網路金融的獨角獸企業。

陸金所具有龐大的用戶基數,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陸金所平臺註冊用戶達到 4400 萬人,活躍投資客戶數 1250 萬人。

經歷了國家對於 P2P 平臺的監管收嚴,陸金所目前旗下業務重點放在財富管理和個人借貸兩大類上。截至去年年底,陸金所共管理客戶資產規模 3468.56 億人民幣,貸款餘額 4622.43 億人民幣。

目前陸金所共經歷三輪股權融資和一輪債券融資,股東名單包括摩根大通、滙豐銀行、中國銀行等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估值達到 443 億美金。

WeLab

關鍵詞:拿到香港虛擬銀行牌照,獲投近 40 億

WeLab 是 2013 年在香港成立的虛擬銀行,2014 年在中國內地設立主體我來數科,後者截至目前已經完成四輪融資,資金方包括紅杉中國、阿里巴巴、建銀國際等知名機構。

WeLab 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印尼三地均有業務布局,WeLab Bank 也是前四家獲得香港金融管理局批准試營業的虛擬銀行之一。在收穫這張含金量很高的銀行牌照之後,WeLab 將推出一系列純數位化業務,旨在優化體驗提升效率,徹底摒棄傳統銀行業務流程中的諸多不便。

去年 12 月,WeLab 受到了來自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和建銀國際的 11 億人民幣投資,目前已累計融資近 40 億人民幣,躋身金融科技獨角獸行列。

馬上金融

關鍵詞:立足重慶,註冊用戶規模超 1 億

馬上金融於 2015 年 6 月在重慶成立,股東包括重慶銀行、重慶百貨、物美集團等,匯聚了城商行、零售商等重慶當地各領域龍頭機構。

經過銀保監會批准,拿到消費金融牌照的馬上金融,背靠重慶市的深厚資源,目前已經積累了 1 億註冊客戶,截至 2019 年底共發放貸款 3200 億人民幣。

在科技層面,馬上金融與合作夥伴共同研發了機器學習、生物識別等各項智能技術,應用於風控、營銷、客服等多個場景。馬上金融已經申請的專利數超過 200 個,技術團隊規模超過千人。此外,該公司也成功完成了「去 IOE」 進程,大幅降低運營成本。

微眾銀行

關鍵詞:國內首個去 「IOE」 的網際網路銀行科技領導者

微眾銀行成立於 2014 年,註冊資本 30 億人民幣,是由騰訊和數家知名實體企業聯合成立的民營網際網路銀行。

在技術層面,微眾銀行是國內首個去 「IOE」 成功,完全採用自主研發核心系統的銀行機構。與傳統銀行相比,微眾在產品打磨、業務靈活性以及技術領先度等方面具有優勢,目前該公司的微粒貸和微業貸——兩項針對個人和小微企業的信貸服務已經大獲成功。

2019 年財報顯示,微眾銀行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為 9.22%。另有數據統計,截至 2020 年 6 月,微眾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共申請專利 140 項,在國內居於前十。種種跡象都表明,微眾銀行目前已成為國內網際網路銀行的引領者。

網商銀行

關鍵詞:推崇普惠金融,注重用戶客群 「下沉」,服務經濟的 「毛細血管」

截至 2019 年末,網商銀行信用風險狀況總體可控,年末不良貸款率 1.3%,淨利潤 12.56 億元,約為「宇宙行」工商銀行的 1/402,因為利潤幾乎墊底被戲稱為「最不賺錢的銀行」,卻普惠了中國約 1/6 的小微企業。

以數據為依託的金融科技支撐起了網商銀行的持續發展,利用大數據風控的技術優勢,貼近電商經營解決小微經營者的融資難問題,銀行的總人數只有 800 人左右,超過 70% 的員工是技術人員。整個銀行業務通過螞蟻金服(現更名為「螞蟻集團」)生態獲取用戶數據,使用人工智慧進行分析、評估和授信,確保可以在無抵押的情況下對用戶放款。基於螞蟻大數據平臺,借鑑螞蟻小貸多年的風控模型經驗,構建 「水文模型」 來預測小微企業的後續經營狀況,從而判斷授信。為了實現數據連接,產生數據價值的乘法效應,網商銀行還引入了螞蟻金服(現更名為「螞蟻集團」)的數據共創實驗室,獨立部署於嚴格管控和審計的螞蟻雲環境。

新網銀行

關鍵詞:網際網路銀行三巨頭,重視科技人才培養儲備

新網銀行是中國三家網際網路銀行之一,依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主要發力建設大數據風控能力,服務小微企業客戶。

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 PRdaily 與 incoPat 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 「2019 年全球銀行發明專利排行榜(TOP100)」,新網銀行在全球排名第 11 位。截至 2019 年末,累計申請專利 139 項、軟體著作權 37 項,累計發放貸款約 3800 億元,累計服務客戶超過 3100 萬人。

新網銀行堅持「技術立行」,非常重視科研人員和未來科技力量的發掘儲備。目前公司科技人員佔比超過 70%,研發人員佔比 46%,2019 年舉辦了「創青春·交子杯」新網銀行高校金融科技挑戰賽,吸引了眾多高校的年輕極客人才。

招銀雲創

關鍵詞:招商系服務能力輸出載體

招銀雲創的主要產品與解決方案共有三類,分別是金融基礎雲、金融業務雲、專項諮詢與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在 2017 年 6 月 29 日,招銀雲創與 IBM 攜手合作,對其金融雲業務進行全面的服務內容與能力的升級,建設國內首個基於 IBM System i 的金融行業雲,特別是能夠在安全、審計領域提供金融業對於合規要求的支持。

招銀雲創作為服務能力輸出的主要載體,它首先需要服務招商銀行以及招商銀行所有的子公司,比如招商證券、招商基金、招商財富、招銀國際、招銀租賃等金融公司;其次,將解決方案和能力整合後輸出,向同行業的金融客戶提供服務,現階段主要面向中小的城商行、農商行,未來會面向所有的金融行業。

建信金融科技

關鍵詞:背靠建設銀行,面向金融機構

建信金融科技成立於 2018 年,是中國建設銀行的全資子公司,專門負責金融科技領域的研發與部署。

建信金融科技的優勢在於背靠國有四大行之一,天然具有對於銀行業務的理解和資源積累、底層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跨業務之間的易打通性。公司的客戶面向各種類別的金融機構,可以提供支付結算、信貸、風控等包含全流程的服務。

截至目前,建信金融科技已經積累的客戶包括建行集團以及主流政策性銀行、城商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

微保

關鍵詞:輸出騰訊流量、場景、運營和大數據,打造保險賦能平臺

微保是騰訊首次控股的保險公司,持股 57.8%。背靠騰訊數 10 億流量的入口、繁多的場景和背後的大數據,在支付、出行、通訊、醫療等場景做保險服務。微保不做保險的大賣場,堅持「嚴選+定製」,只選擇頭部 15% 的保險公司,從每個險種中嚴選 2-3 個產品,優中選優,精準匹配客戶需求,產品定製過程中有專業人士深度介入,有效地降低了用戶投保的知識門檻。管報案、管過程、管結果、管體驗,管家團隊已近 100 人,成為微保第二大部門,65% 的理賠報案用戶有專屬理賠管家。發布業內首個「抗癌全流程解決方案」,多項舉措降低保費壓力,打通社保商保支付通道,「普惠」到底,科技向善。

經過兩年積累,微保已擁有超過 5500 萬註冊用戶,為超過 2500 萬用戶提供了保險服務,微保小程序月活高達 3000 萬。用戶人均保費超過 1000 元,用戶投保復購率高達 40%。

眾安保險

關鍵詞:中國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發力科技輸出

眾安保險是中國首家網際網路保險,於 2013 年 9 月 29 日獲中國保監會同意開業批覆,由螞蟻金服(現更名為「螞蟻集團」)、騰訊、中國平安等知名企業共同發起設立。公司構建了健康、消費金融、汽車、生活消費、航旅五大生態,並開發了眾享 e 家·意外險、尊享 e 生、童安保、騎行包共享單車意外險等網際網路保險產品。

公司的前期優勢主要在於阿里和騰訊系統提供的資源、科技及產品支持,同時專注「科技+金融」戰略,精進公司的科技力。2019 年保險核心系統無界山升級,是業內首個跑在雲上的核心系統,能夠承載千億保單,承保和理賠自動化率分別達到 99% 和 95% 以上,在線客服人工智慧使用率達 85%,核心應用自動化測試比例達 80%。公司在海外市場的科技輸出同樣取得認可,兩大核心科技產品為數位化保險核心系統 Graphene 和網際網路公司保險平臺系統 Fusion。

XTransfer

關鍵詞:紮根 B2B 外貿細分領域,服務跨境貿易企業

XTransfer 全稱上海奪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服務外貿 B2B 企業的金融科技公司,成立於 2017 年 5 月。

截至目前,XTransfer 已經完成三輪股權融資,總融資額度 3000 萬美金。公司的投資方包括高榕資本、雲啟資本、招商局創投等機構。

XTransfer 致力於為跨境貿易的企業提供全球跨境支付、外匯兌換等相關服務。公司基於跨境貿易中的各項數據和信息,搭建了智能風控體系,評估貿易地區和交易對象的信用等級、違約機率等,為外貿企業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和多項安全問題。

空中雲匯

關鍵詞:估值 20 億美金的全球跨境支付平臺

空中雲匯於 2015 年成立,截至目前已經經歷 6 輪融資,估值 20 億美金。該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全球跨境支付,具備 B2B、B2C 兩種模式。

空中雲匯開發了 Web 端產品,可以幫助客戶進行全球首付款、外幣兌換等跨境業務,幫助使用者簡化接入全球支付流程的難度。在合規方面,該公司已經獲得了澳大利亞、加拿大、歐洲和香港監管機構授發的經營牌照。

空中雲匯的投資方包括騰訊、紅杉中國、高瓴資本等頭部機構,以及 Salesforce 等產業資本。

CCCIS 中國

關鍵詞:由全球頂尖科技公司派生,專注中國汽車後市場

CCCIS 中國的母公司是成立於美國的頂尖軟體及信息化供應商 CCC,CCCIS 中國在 2010 年成立。

CCCIS 中國的核心業務圍繞整個汽車後市場,包含了汽車保險科技、汽車配件及供應鏈、車聯網等多個業務模塊。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對海量數據的分析能力,能夠智能決策車險理賠方案,並高效協同汽車配件廠商或修理廠,將整個事故處理鏈條的成本壓縮至儘可能低,效率大幅提升。

2020 年 3 月,CCCIS 中國宣布完成上億元 A 輪融資,投資方為高瓴資本。

普強信息

關鍵詞:矽谷背景的智能語音方案提供商

2009 年,普強在美國矽谷成立,一年後在中國設立運營主體,並在北京中關村、上海、深圳、珠海等地均設有技術研發及運營中心。

普強科技的核心技術是的採用 PTDNN+LSTM 混合神經網絡的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引擎,並自主研發智能語音晶片,識別率超過 97%。

普強在金融領域的營收佔比超過 60%,主要提供智能風控、智能營銷、智能質檢等與語音處理相關的服務。

截至目前,普強共完成五輪股權融資,資方包括漢能創投、四維圖新、戈壁創投等。

金融與科技

現代金融科技經過幾百年演進,吸收利用了過程中湧現出的各種科技創新,然而到目前為止,可以斷言:尚沒有任何一項新技術能夠完全顛覆整個金融體系。事實上,如果某一種科技創新在運用過程中能夠通過提高效率或者節約成本來幫助改進現有金融體系,那麼這一科技創新就會融入現有體系。因此,迄今為止,科技創新不是顛覆了金融體系,而是經過實踐檢驗後逐步融入了金融體系。

例如人民銀行數字貨幣推行的 DC/EP 研發計劃,並沒有將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對立起來,而是通過實踐來達到支付體系的高效、安全和低成本,就是這一思路的具體體現。區塊鏈也不例外,區塊鏈還有一些發展並不成熟的地方,就有觀點認為區塊鏈要顛覆整個現代金融體系,目前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對於金融與科技的關係,我們不否認科技對金融效率的提升作用,也不能過分誇大科技的顛覆作用。

我們也要認識到信息技術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個事實。比如信息技術並不能將成本降為零,信息處理和網絡的各項硬軟體研發、投資、運行、維護成本、將大量非結構化數據轉換成結構化數據的成本等。依靠大數據等新技術,也並不能完全解決銀企關係、local information(本地信息)數據挖掘等問題。比如在支付上,AI 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放鬆身份鑑定的規定,而在遠程開戶上,仍需謹慎。特別要提及的一點是,在智能投顧上,現階段的技術可能還有些缺陷尚待完善,近期的、短期的數據深度學習而得到的投資輔助結論仍有局限性,但基本面分析和認識不太容易實現。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觀察。

金融科技與政策監管

科技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金融科技要有金融本質屬性,科技是服從於金融業務需求的。區塊鏈、分布式帳本技術(DLT)等新科技有它的長處和局限,P2P 網貸、電子支付、餘額寶、數字貨幣、ICO 這些科技和金融需求相結合的新模式也引發了市場結構、金融穩定和相應的監管問題。

中國的金融監管層對新技術很敏銳,對科技創新總體上支持,並有所寬容。正是由於中國人民銀行長期關注並支持科技的發展,無論在金融基礎設施的發展,還是金融科技的應用,中國一直處於全球前列。比如大約六年前,人民銀行經過數輪慎重討論之後,決定研發央行數字貨幣,並將以前投在紙幣上的研究力量轉而投向對數字貨幣的研究,這也為中國在這一領域保持相對領先的優勢奠定了堅實基礎。並且今年 4 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商湯科技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金融科技領域的人工智慧創新研究和應用開發等方面展開合作,雙方加快人工智慧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創新和落地,包括將共同建立聯合攻關創新體,以應用場景為導向,共同開展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場景中的應用開發,加速推進金融領域的人工智慧創新研究。

但這些新科技一旦運用在金融業,就要按照金融業監管的規則進行公平監管。對所有進入金融服務業的 Fintech 公司、BigTech 公司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和各種交易平臺等,應建立一種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並能保護消費者的監管政策環境。包括數據隱私、消費者保護、金融穩定、協調機制等要求,此外道德標準和倫理尺度都需要考慮到。實踐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如徵信系統,大部分國家是央行在辦,但美國等老牌國家是私人機構辦,由政府約束其行為。值得一提的是 2018 年百行徵信橫空出世,一舉奠定了中國徵信行業的格局,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與市場化徵信機構錯位發展、功能互補,一個「全覆蓋」的徵信系統初步形成。監管層開始關注替代數據(非信貸數據)的採集和使用,也開始關注更大範圍的數據服務行業的規範和治理。

所以前期 P2P 網貸缺乏監管, 問題不斷、爆雷不斷,後期加強監管,風險逐漸收斂,總體可控;相反,對第三方支付有監管, 相對發展比較健康,在保持了金融穩定的前提下,中國擁有了全球範圍內最為廣泛運用的最先進的電子支付系統。同樣,對 ICO 和比特幣的強監管,也是從投資者、消費者保護以及防止金融詐騙和避免過度投機出發的。

當新技術出現時,監管層不宜充當「先知」,去替市場選擇技術,而應該建立競爭性環境,讓最優的技術順利凸顯和發展。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在金融科技選擇路徑上一旦犯錯,成本是巨大的。目前國際上提出監管沙箱,但說易行難,尤其在大國經濟能否設計出貨幣試驗的沙箱仍是一個挑戰。

結語

包括 CB Insights 在內的多家機構評選的世界金融機構榜單中,中國獨角獸金融科技公司多有上榜,在中國,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支付清算、投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金融等領域的應用探索日益深入,為提升中國的金融服務質效、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

舉例來說,雲計算架構以其降低 IT 成本、高可靠性和高可擴展性、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正在成為金融領域 IT 基礎設施的主流選擇。

大數據技術應用在金融領域客戶管理、風險管理、信用評估等方面,可提高業務拓展精準性,增強對逾期違約或欺詐的預警時效性。

人工智慧與金融業的結合有望推動金融服務流程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幫助金融機構形成覆蓋前、中、後臺的全生命周期智能金融體系。

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資產託管等場景正在從概念驗證逐步落地於實踐應用,發揮其在防篡改、可追溯、多方協同等方面的優勢。中國的金融科技雖然暫時處於領先的地位,但領先多是在普惠金融領域,而不是其他領域。

科技驅動下的金融創新,其本質還是金融。它並未改變金融的功能屬性和風險屬性,還可能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和風險挑戰。

比如,部分機構數據安全意識薄弱,違規使用數據資源,從而導致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一些機構網絡安全系統不健全, 可能因受到拒絕式服務攻擊或自身系統、網絡故障而導致服務中斷,引發網絡安全問題。

機構、 帳戶、數據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關聯性不斷增強,金融與科技邊界日益模糊,容易導致責任認定不清的問題。

金融活動的實時性和不間斷性越發明顯,金融產品跨行業跨市場特徵日益突出,給傳統的分業分段式監管和機構監管模式帶來挑戰。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不斷深化,面對上述機遇和挑戰,中國的金融科技尚處於不斷發展成熟過程中,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需要深入探索和持續推動,促進發展與防範風險並重,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同步。

相關焦點

  • 螞蟻集團、360金融等登上CB Insights中國Fintech榜單
    騰訊金融科技、京東數科等50家公司登錄2020年中國Fintech榜單。據了解,CB Insights成立於2008年,為全球知名的市場數據研究平臺,為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機構、媒體、跨國以及創業公司創建了技術市場情報平臺,備受商業人士青睞。CB Insights自2017 年開始打造全球金融科技榜單的評選,並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金融科技榜單之一。
  • 2020年中國內地城市金融競爭力50強榜單發布
    原標題:2020年中國內地城市金融競爭力50強榜單發布   在今日舉行的新
  • IDC:中國發展最快的41家金融科技公司
    IDC的FinTech Fast 101研究是基於對來自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香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韓國和澳大利亞的金融科技公司進行廣泛的現場分析而得出的增長較快的金融科技公司。本文對進入該榜單的41家金融科技公司基本情況進行了梳理。
  • 億歐發布 「2020全球金融科技創新TOP 50」榜單 百融雲創榮幸登榜
    WIM2020以「科創連動世界」為主題,連接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全球創新者,分享科技創新成果和認知,共同推進「讓科技更平等」的理念。12月12日,億歐發布 「2020全球金融科技創新TOP 50」榜單,從估值金額、融資狀況、成立時間、2020年重大戰略以及產品或模式創新等維度評選出發展勢頭良好的50家全球金融科技創新企業。作為一家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應用公司,百融雲創入圍該榜單。
  • WeLab入圍艾瑞諮詢中國金融科技50強企業榜單
    近日,業內知名諮詢公司艾瑞發布了《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包含行業及細分領域研究與中國金融科技50強企業評選兩部分。亞洲領先的金融科技集團WeLab憑藉在消費金融與(小微)企業融資科技創新領域的卓越表現,與螞蟻集團、蘇寧金融、騰訊金融科技、微眾銀行等共同入圍中國金融科技50強企業。
  • 2018全球金融科技100強:螞蟻金服第一 百度第四
    據外媒報導,周二,畢馬威和金融科技投資公司H2聯合發布了2018年金融科技100強榜單,對全球各地改變金融行業的金融科技公司進行了排名。這份榜單包括來自多個行業的金融科技公司,如數字支付、貸款、保險科技和新型銀行系統等。
  • 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榜單發布 「北上深杭」成新四大金融中心...
    由證券時報社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與新財富共同編制的《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隆重發布。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已成為衡量一個區域或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指標。
  • 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榜單發布 北上深杭成新四大金融中心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榜單發布,「北上深杭」成新四大金融中心由證券時報社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與新財富共同編制的《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隆重發布。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已成為衡量一個區域或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指標。本次榜單的發布旨在通過全面研究並比較中國內地各省市在金融競爭力方面的發展現狀與潛力,為各地區金融業發展提供參考借鑑,也是證券時報履行中國主流財經媒體的責任擔當。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在榜單致辭中對本次榜單的評價體系進行了說明。
  • 宇信科技入選「IDC中國FINTECH 50強」,智慧網點項目受肯定
    8月28日,「2020 IDC中國未來金融論壇暨頒獎典禮」首次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辦。宇信科技成功入選由IDC頒發的「中國FINTECH 50強」榜單。與此同時,由宇信科技設計與總集成實施的青島銀行「5G+生態」智慧銀行榮獲「2020年度中國金融行業智慧網點技術應用場景創新獎」。此次獲獎,是繼CB Insights「中國金融科技50強」後,宇信科技再度獲得國際權威機構的肯定。作為全球知名IT市場研究機構, IDC在 IT 領域的市場跟蹤數據已經成為行業標準。
  • 深圳金融名片·年度金融科技公司獲獎詞
    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創造新消費方式,樂信打造了以分期消費品牌分期樂、數位化全場景分期消費產品樂花卡、會員制消費服務品牌樂卡為核心的新消費服務生態,用戶數突破1億,年交易額接近2000億元。樂信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風控、用戶運營等消費金融全產業鏈的服務,幫助近200家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提升科技能力。
  • 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榜單發布:深圳在副省級及計劃單列城市中...
    由證券時報社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與新財富共同編制的《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隆重發布。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已成為衡量一個區域或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指標。本次榜單的發布旨在通過全面研究並比較中國內地各省市在金融競爭力方面的發展現狀與潛力,為各地區金融業發展提供參考借鑑,也是證券時報履行中國主流財經媒體的責任擔當。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在榜單致辭中對本次榜單的評價體系進行了說明。
  • WeLab(我來貸)入選畢馬威全球金融科技百強
    近日,諮詢公司畢馬威(KPMG)與投資公司H2 Ventures共同發布了第三屆金融科技年度研究報告,公布全球百強名單,其中亞洲金融科技企業佔據14席。  而作為今年新上榜的WeLab(我來貸),憑藉優秀的大數據風控技術在移動借貸領域做出了優異的成績,首次入圍百強榜單即在中國企業中排名第6位,全球排名第33位。此前我來貸已入選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50強。螞蟻金服、陸金所、眾安保險、京東金融等眾多優秀企業也在榜單之列。
  • 《2020中國汽車流通及服務產業科技創新TOP10》榜單正式發布
    2020年11月27日,億歐汽車EqualOcean Auto「GTM2020全球科技出行峰會-上海論壇(暨全球科技出行產業系列榜單發布)」在上海成功召開。
  • 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榜單發布,看看你的城市...
    由證券時報社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與新財富共同編制的《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隆重發布。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已成為衡量一個區域或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指標。本次榜單的發布旨在通過全面研究並比較中國內地各省市在金融競爭力方面的發展現狀與潛力,為各地區金融業發展提供參考借鑑,也是證券時報履行中國主流財經媒體的責任擔當。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在榜單致辭中對本次榜單的評價體系進行了說明。
  • 【fintech每周播報】銀行布局金融科技;國有大行實現與微信二維碼...
    日前,多家媒體報導稱,財付通公司與中國銀聯已於近日就條碼支付互聯互通達成合作,雙方正共同研究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方案,率先建立全面互掃互認的條碼支付服務網絡。交通銀行表示,與中國銀聯、財付通合作,率先實現交通銀行手機銀行掃描微信收款碼的支付功能,首批試點在福州、寧波、濟南等城市,其他城市將陸續上線,「後續,將持續與行業各方深入合作,積極參與支付市場建設。」
  • 中國平安升級之路:科技造風 金融乘勢
    今年6月,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專利資料庫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專利排行榜TOP100》(下稱「榜單」)中,中國平安以1604項金融科技專有技術申請量全球領先。在榜單前十名中,中國平安旗下公司獨佔一半,其中平安科技(681項)、金融壹帳通(363項)進入前三名,平安人壽(152項)、平安產險(143項)、平安醫保科技(143項)均進入全球前十名。
  • 央行發布三項金融科技行業標準 適用於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
    原標題:央行發布三項金融科技行業標準,適用於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   伴隨著金融創新與監管的關係的討論,金融科技迎來三項行業標準。
  • 第四範式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家聰明公司」榜單
    期間,全球知名技術商業類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隆重揭幕了其重磅榜單——「50家聰明的公司」(TR50),第四範式同英偉達、AMD、特斯拉、騰訊、百度、華為、美團、京東、小米、阿里雲、臺積電等科技巨頭攜手入選,出色的技術領導力、極具價值的商業模式得到了高度認可。
  • 「2020中關村金融科技30強」發布,睿智合創從700餘家企業中脫穎而出
    現場還同時發布了"2020中關村金融科技30強榜單"(簡稱"2020年30強榜單"), 睿智合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睿智科技)、度小滿、文思海輝等企業入選"2020中關村金融科技30強"榜單。會議由亞洲金融合作協會、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海澱區人民政府、西城區人民政府聯合指導,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中國網際網路金融三十人論壇聯合主辦。
  • 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閉幕,多項金融科技創新成果發布
    12月9日,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閉幕。在這場為期三天的論壇中,來自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圍繞金融科技的開放創新與審慎監管展開討論。閉幕當天,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成員單位還發布了多項金融科技創新成果,涉及金融數據安全管理、科技監管、技術創新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