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
傳說李白小時候性子也頑劣,也沒耐心,從不認真讀書,經常是把書本一拋就出去玩耍。有一天,他越過一條小溪,李白碰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覺得好奇問她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繡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

李白從老婆婆身上看到了"毅力",毅力我們都明白,都知道做一件事堅持下去必然會有所成就,但我們往往在中途卻放棄了。
放棄是因為不夠"專注「。
水之所以把石頭滴穿是經過長時間把水珠滴在被滴穿那個面上。水珠是垂直落下的,它永遠是一個方向。這就是專注。
專注來自於我們的"內心",是我們的志向。
人往高處走是因為我們知道到了高山之巔,我們才能一覽眾山小之秀美。
王安石詩云: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站得更高才能看到遠,眼前的浮雲算得了什麼呢?我們已經到了最高處了。詩的意境是"嚮往更寬闊的天地"。
我們知道我們登上高之巔是為了一覽眾山小之秀美。
我們也知道,水日復一日,奔騰不息地湧向一往無際的大海是水的志向。
因此,我們也知道專注一個方向是我們"內心的志向」啊!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其意」是要意志堅定的遵從我們的志向。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5],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是我們的"內心「,馳騁天下之堅便是我們的"專注"。不言之教,無為之益,是我們"專注於內心的志向"。專注於內心的志向,天下希及之!那麼就無堅不摧,天下沒什麼可以阻擋我們的志向了。
"不言之教"如李白一樣,是對"只有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頓悟。"頓悟"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那麼遵從於"內心"即是"無為」。無為,無所不為即是「道"。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何嘗不是"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