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成都銀灘餐飲創始人周子鈴相信:「經得起回味的美食都根植於傳統」。源於這份對川味的濃烈情懷,為了追尋老四川的味道,希望用味覺喚醒我們對「家鄉」的記憶,子鈴在2017年創立了隱廬·古法川菜,一心傳承傳統美食。
如果說色香味是食物之美,那麼配盞好的器皿便成了藝術之美,那我們又該如何去平衡食與器之間的關係呢?
中國美食講究色香味俱全,這其中一半的奧妙,要歸功於器皿的功勞。美食與器皿,缺一不可,相得益彰。而這也正是子鈴創立古法川菜想要做的事情,在傳承川味的的同時,也要將其器皿的藝術性發展到極致。於是子鈴帶領成都銀灘餐飲高層深入蒲江縣明月村,花兩年時間向蜀山窯創始人李清學習古法川菜餐具的設計。
中國有著悠久的冶陶歷史,在宋代達到了鼎盛,宋人所體現出的是優雅秀美的藝術風格,追求輕鬆靈動的美感。從造型到紋飾,抒情又寫意,圖案流動率意,富於韻律。多為單色釉,又因其色澤恬美自然,柔和純淨,是古人尚玉,在瓷器製作上的反映。宋瓷之美,雖未唐代之恢宏氣勢,但優美高雅則過之,清麗瀟灑而不失挺秀,是不飾粉黛,洗去鉛華的自然之美。子鈴創立的隱廬·古法川菜傳承宋代之美,宋代之雅,對環境對食物以及對裝食物的器皿更是細緻,這也是子鈴為何要親自去蜀山窯向李清學習餐具設計的原因。而做事便做到極致一直都是成都銀灘餐飲追求的做事原則。
蜀山窯由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李清於2000年創建,其發展方向以巴蜀文化為核心元素,技藝上傳承創新。20年來,蜀山窯在景觀陶藝,陶浮雕壁畫的創作研發上,為四川現代陶藝的環境藝術和室內建築裝飾,創造了廣闊的新空間。在實踐過程中突破了四川粗陶製作傳統工藝,創新粗陶精做的新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
蜀山窯的開創,給粗陶注入了藝術的生命力,並融入現代科技,陶瓷從此便富有藝術生命力,也凝聚了陶瓷匠人的創作精髓,使得陶瓷達到了生活與藝術融合的高度。一直以來,蜀山窯走的是創新之路,就是技藝、藝術、工藝三者結合的產物。在創意理念上,深深耕植於中國的歷史文化之中,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既體現了藝術家對各種科技的掌握,又表現出了不墨守陳規的特點,用一種內在的感染力來結合傳統與現代,也同樣體現了科技創新在藝術作品中的巨大魅力。蜀山窯的發展,以大工藝美術為支撐點,以四川文化為核心元素,以創新科技為表現手法,將當代藝術思想與工匠的技藝兩者融為一體。科技、藝術、創新,這就是蜀山窯未來發展的方向。
古法是一份高貴而謙卑的技藝,精工細作,極盡考究,經日積月累與反覆改進,逐漸沉澱出一系列至臻完美的規範;它是一份秉持貴族精神的情感,低調清雅,清高隨意,從而做出不肯溶於浮華時代的美味。置於什麼樣的器皿綻放如何的光彩,子鈴和她的團隊從未停止探究。
而學習制窯的過程並非想像中那樣簡單,在明月村學習蜀山窯的兩年裡,子鈴團隊跟隨李清大師從練泥到燒窯十幾個步驟一一學習。其中的艱辛更是難以言喻。成功並不容易,每天坐在製作臺上不斷的練習和創作,無數次的失敗才換來如此精美的器皿。
此期間,子鈴和她的團隊學習到了如何去平衡食與器之間的關係,感受到了原創設計過程中的不容易。所設計出的每一盞器皿都是汗水的凝結,都是一份對古法川菜的用心。
量體裁衣,雕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框」,設於餐桌之上;因地制宜,再裝裱進美食的形態與色澤。
這樣,一席盛宴才算成了格局,有了氣場。從這盤碟搭配的「畫框」中拔箸品嘗,方才真正稱得上美食之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