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6月21日
這是饅頭說第 371 篇文章
熟悉日本歷史的人都知道
在相當於中國明朝的時期
日本進入了一個「戰國時代」
在這個類似於中國三國時期的時代裡
將星雲集,爾虞我詐,波瀾壯闊
而有一個人的名字,是無論如何避不開的
那就是「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
【今日由頭】
1582年6月21日
本能寺之變
1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小時候的織田信長,其實是一個標準的「熊孩子」。
1534年6月23日,織田信長出生在尾張國(現愛知縣西部名古屋市)。說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可能有點誇張。他是嫡長子,父親是織田信秀,但只是尾張國的一個小大名(相當於一個諸侯)。
織田信長從小就顯露出了鮮明性格,明確了自己的厭惡和愛好。他厭惡的有:讀書,學禮儀,規規矩矩聽話;他喜歡的有:爬樹掏鳥窩,下河摸魚,街頭打架……所以,在織田信長很小的時候,就獲得了他人生第一個綽號——「尾張的傻瓜」(他的父親織田信秀的綽號是「尾張之虎」)。
這樣一個「熊孩子」,其實是頗被講究階層和禮節的日本武士圈討厭的,就連織田信長的親生母親土田夫人都不喜歡他,而更喜歡懂禮貌守規矩的二兒子織田信行。
但是,父親織田信秀卻很賞識自己這個頑皮長子,表面上雖然一直在訓斥,但暗地裡還是很寵愛他,在織田信長6歲時,就讓他當了古野城的城主。
織田信長有兩個點特別引起了父親的注意:一個是他是織田家最早一批註意到從西洋傳入的火槍的威力的,第二個是他膽子特別大,有時候敢只帶幾個人就去敵對勢力那裡放火然後安然回來。
1551年,才41歲的織田信秀因為過度沉迷酒色而去世,17歲的織田信長理所當然地繼承了父親的位置。這個「尾張的傻瓜」在繼位後迅速展現出了驚人的鐵腕和軍事天賦,兩次平定了弟弟織田信行的反叛,降服了織田家對他不服的家臣,通過一系列的遠交近攻,成為了整個尾張的實際統治者。
當然,並不是真的是所有人都一直把織田信長當傻瓜看。
在織田信長19歲那年,他去見了自己的嶽父——在日本戰國時代有「蝮蛇」之稱的美濃國大名齋藤道三。齋藤道三在和織田信長聊過之後,由衷地發出感嘆:
「我的子孫,估計以後只有為他牽馬的命啊!」
2
真正讓織田信長踏上「制霸」之路的,是著名的「桶狹間合戰」。
到了1560年之前,26歲的織田信長已經基本統一了尾張。但在整個日本戰國版圖之中,尾張只是很小的一個存在,周圍全是覬覦他的強大勢力,比如東海道實力強勁的大名——今川義元。
彼時的今川義元,實力強勁,且與織田家的爭端一直就沒斷過。到了1560年的時候,今川義元下定決心「上洛」,而他第一個要剷除的「擋路虎」,就是尾張的織田家。
當時今川義元和織田信長的勢力對比。
「上洛」的本意是「上京」,前往京城意思。「洛」其實指的是中國的洛陽,中國周朝以後常定都此地。日語中的「上洛」,主要是謂前往京都,而京都的別稱就是洛陽(rakuyo)。
在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帶兵攻入京都的行動被稱為「上洛」,如同中國春秋時期的「問鼎中原「,有展示自己武力和地位的意圖。
1560年的春天,今川義元完成了對今川家的總動員,集結了超過25000人的軍隊準備徵討織田家。而與之對應的是,織田家傾其所有,大概集結了4000人的部隊。
強弱懸殊。對於今川義元而言,才26歲的織田信長只是擋在他「上洛」道上的一顆小石頭,而對織田信長而言,這是關係到自己整個家族和領地的生死存亡。
1560年5月18日,今川義元的大軍已經完全侵入尾張境內,織田家的各個據點不斷淪陷,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這天晚上,織田信長在主城清州城召開家老(大名家臣中的佼佼者)會議,會上大家各抒己見,但織田信長卻一言不發,直到會議結束,說了一句話就轉身離去:
「夜深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當時沒有人知道,織田信長已經想好了一個極度冒險的計劃,而這個「尾張的傻瓜」精明得很——他知道要讓一個計劃最大程度保密,不僅要騙敵人,還要騙過自己人。
5月19日黎明,織田信長舞起了他最喜歡的「敦盛」(日本傳統戲劇的一種),高唱一首歌,其中第一句是:
「人間五十年,與天相比,不過渺小一物。看世事,夢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滅隨即當前。」
然後,他吃了一碗熱泡飯, 就穿上甲冑,帶著200多人的嫡系部隊騎馬上陣——他要去突襲今川義元的本陣(大本營)。
一路上,織田信長受到無數家老的勸阻,告誡他實在太危險,但他一路說服眾人,告訴他們「這是天賜良機」。看到自己的主公親自上陣突擊,跟隨的兵將也越來越多,最後織田信長「突擊隊」數量達到了近2000人。
5月19日正午,今川義元的5000人本陣駐紮在了一座幾十米高的小丘陵上,這座丘陵就叫「桶狹間」。
而已經探得今川義元本陣位置的織田信長,下令全軍突擊,並指明「一個首級都不要拿,只要殺掉今川義元!」(當時官兵要憑敵人首級領戰功)。
彼時,正好一場大暴雨滂沱而下,今川義元軍根本就沒發現織田軍的動向。
於是,日本戰國史上最著名的一場以弱勝強的逆轉戰就這樣發生了:織田信長一馬當先,率軍直接強行突入今川義元的本陣,根本沒有防備的今川義元完全沒想到還有這種打仗的方式,在亂軍之中被斬下首級。
當織田軍拎著今川義元的腦袋高喊:「今川義元死了!」時,整個今川義元的大軍瞬間崩盤。
「桶狹間合戰」,讓今川家族的勢力迅速衰落,同時也讓織田信長一戰成名,實力大增。
日本戰國時代群雄紛爭的局面至此來到了一個拐點——一個野心勃勃且強有力的梟雄開始正式登上了舞臺。
3
從1560年到1580年,是織田信長迅速崛起乃至稱霸日本的20年。
在這20年裡,織田信長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謀略、冷酷、手腕和心機,取美濃,滅朝倉,誅淺井,勝武田,一路高歌猛進。驚慌失措的其他大名先後一共組織起三次「信長包圍網」,希望能聯手剿滅那個當初的「尾張的傻瓜」,但每一次最終都被織田信長打得丟盔卸甲。
早在1565年,織田信長就提出了著名的「天下布武」的口號,宣誓要用武力統一全日本。而且,他還將自己的主城改成了「岐阜」——取自中國周文王以岐山為根據地統一天下之典故。
事實上,以當時的形式來看,織田信長不僅僅是在軍事上佔有壓倒性優勢,他的各項為政舉措,也是奔著統一天下去的。
織田信長在自己掌權的境內,廢除苛捐雜稅保障民生,施行「兵農分離」加強軍備(設立職業常備軍,大大增強了織田軍的戰鬥力),鼓勵自由貿易,獎勵技術革新,促進南蠻貿易(「南蠻」指當時到日本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織田信長積極引進和改造大炮等火器),設立「檢地制度」保障後勤補給順帶削弱大名勢力……
不過,織田信長因為自己的冷酷和嗜殺,也背了很多惡名,尤其是在對宗教的態度上。
事實上,織田信長對宗教還是比較寬容的,他自己就是法華宗的弟子,他也允許基督教傳教。但是,由於日本當時的「一向宗」(佛教淨土宗一個分支,起源於日本)勢力極大,並且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屢屢和織田家的軍隊作對,已經阻擋了他統一日本的步伐。1571年,已經向石山本願寺(佛教淨土宗另一門派)開戰了十年的織田信長,率大軍血洗了一向宗的大本營,同時也是佛教聖地的比叡山,逢人便殺,並且將山上無數珍貴佛教文物、建築和經書付之一炬。
這件事震驚了全日本,織田信長從此多了一個綽號:「第六天魔王」(有點西方地獄撒旦的意思)。
然而,無論那些人如何詛咒「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還是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步向統一全日本的目標邁進,當時已經基本沒有什麼勢力能夠阻擋他的步伐了。
當時的織田信長麾下有六大軍團,已經能輕鬆集結起十萬大軍。
在諸多軍團裡,他最欣賞也最信任的,有兩個軍團。
一個,是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率領的山陽道軍團。
另一個,是明智光秀率領的山陰道軍團。
尤其是對明智光秀,織田信長有謎一般的信任。
4
明智光秀,是織田信長費盡心思挖來的人才。
明智光秀比織田信長要大6歲,原來是齋藤家的家臣,在齋藤家內亂之後,幾經周轉,投到了足利義昭門下。足利義昭請織田信長幫助其恢復幕府將軍的地位,而織田信長看中了能力出眾的明智光秀,硬是從足利義昭那裡把他討了過來。
投入織田信長麾下後,文武全才的明智光秀確實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才幹,幫助織田信長東徵西討,立下汗馬功勞。而織田信長對他的欣賞和信任也與日俱增,不僅給他獨當一面的軍隊,而且封給了他29萬石的領地。
「石高制」是日本戰國時期,不按土地面積而按法定標準收穫量來衡量領地勢力的一個標準。
「石」是容積單位,1石=10鬥=100升=1000合,現代一石相當於180.39公升,或者折合大米約150千克。
一般來說,1萬石的大名在1年內所能調用的士兵大約為200人左右,這也能衡量一個大名實力的強弱。
然而,君臣二人表面和諧,但其實存在巨大的差異。
明智光秀是虔誠的佛教徒,而織田信長不僅允許基督教傳教,而且一把火燒了日本佛教聖地比叡山。
明智光秀是支持日本統一的,但他的信仰是由幕府來統治全日本,但織田信長卻不斷把幕府將軍邊緣化,「挾天子令諸侯」,自己成為日本統治者的野心已經路人皆知。
明智光秀講究誠信,但織田信長在多次戰爭中爾虞我詐,背信棄義,而且對待自己的麾下重臣也隨意放逐,肆意呵斥,光秀自己也被信長當面呵斥甚至羞辱過。
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的一些揣摩和推測,因為直到今天,大家依舊無法想明白,明智光秀為什麼要在1582年6月21日,做出那件驚天動地、匪夷所思的大事。
那是一件完全改變日本歷史進程的大事。
5
1582年,是織田信長勢力達到鼎盛的一年。
那一年的上半年,織田信長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將領之一羽柴秀吉率兵攻打備中國的毛利輝元。善於用兵的羽柴秀吉將備中國重鎮高松城團團圍住,但久攻不下,而毛利輝元又親率五萬大軍來援,羽柴秀吉於是就來信請主公織田信長派出援軍。
因為打毛利輝元是一場重要的大決戰,所以信長隨即就派出了明智光秀,讓他率領一支一萬多人的精兵出發,前往支援羽柴秀吉。而自己帶兒子織田信忠和幾百名侍從先去京都覲見天皇之後,隨即率大軍親自來支援。
來到京都後的織田信長,下榻在了本能寺。兒子織田信忠下榻在不遠處的妙覺寺。
而此時此刻,明智光秀率領的13000人大軍卻沒有向高松城進發,而是調了個頭,又回到了自己的駐地,京都附近的龜山城。
隨後,明智光秀宣稱織田信長要檢閱部隊,下令大軍向京都進發。6月21日深夜,明智光秀的大軍已經秘密抵達京都,將本能寺包圍得水洩不通。
很多明智光秀手下的士兵都不知道自己要去攻打誰,甚至以為是明智光秀受了織田信長的秘密指令,要去剿滅之前也在京都的盟友德川家康(可見織田信長手下對主公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早已習慣了)。
然而,明智光秀卻對士兵發出了日本戰國史上一句著名的話:
「敵在本能寺!」
當時下榻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聽到手下人來稟報被叛軍包圍,第一反應居然是認為自己的兒子織田信忠來弒父奪權了——可見他對明智光秀根本就沒有一絲一毫的防備。
等到弄清楚狀況之後,織田信長知道最危急關頭已經來臨,自己披掛上陣,親自率領手下200多名貼身侍衛開始拼死抵抗。
但由於包圍本能寺的明智光秀軍超過1萬人,雙方實力實在太懸殊。隨著時間的推移,織田信長手下的貼身侍衛全都戰死,他自己也受了傷,退進了內室。
在內室,織田信長選擇了切腹自殺,隨後內室燃起了熊熊大火。
這一年,織田信長才49歲。
在一旁妙覺寺得到消息的兒子織田信忠,當即率領1500人前來救援,卻始終無法突破明智光秀的阻擊線,只能退入附近的二條御所,隨後也被明智光秀軍團團包圍。
織田信忠在指揮手下奮戰到最後一刻之後,同樣選擇切腹自盡。
短短幾個小時之內,織田信長父子全都殞命。
日本戰國時代,一夜變天。
6
時至今日,「本能寺之變」依舊是一個千古之謎。
明智光秀為什麼要殺織田信長?儘管後世多方歷史學家和學者給出多種解釋,包括「被羞辱說」,「性格不和說」,「保衛幕府說」,「害怕自保說」等等等等,但沒有一種能完美解釋明智光秀的動機。
而明智光秀在殺了織田信長之後的一系列行為,也讓人疑竇叢生。
按道理,明智光秀在弒殺織田信長之後,應該有一系列早已準備好的後手,要取而代之,但他之後不少行動都缺少章法,且有點失魂落魄(他一直執意要找到織田信長的屍體,但苦尋不著)。這導致原本在前線廝殺的羽柴秀吉立刻與毛利輝元議和,然後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急行軍,趕回來為主公報仇。
僅僅在12天之後,羽柴秀吉就集聚了40000人馬,與明智光秀的16000大軍進行了「山崎會戰」——這也是一場決定日本戰國史走向的決戰,所以又稱「天王山會戰」。
在這場戰役中,寡不敵眾的明智光秀一敗塗地,撤退途中,被幾個落難的農民武士用竹槍捅傷,最終切腹自盡。
遊戲中的羽柴(豐臣)秀吉形象。明智光秀自殺後的屍體也未被人找到,所以有多個版本流傳明智光秀其實沒死,之後隱匿一生。
由此也有一個「本能寺之變」的原因版本流傳:殺死織田信長的主謀是羽柴秀吉(不然無法解釋他一聽到死訊就能如此快的回師),明智光秀是和羽柴秀吉合謀(有一說是被脅迫),之後雙方決裂後決戰。
然而,不管「本能寺之變」留下了多少未知數,它對日本戰國史乃至整個日本史的改變卻是公認的:
最有能力統一日本的織田信長一死,原先被打壓的各個大名又開始露出了野心;
一代梟雄羽柴秀吉最終在亂戰中脫穎而出,統一日本,改名豐臣秀吉,隨後野心膨脹,試圖染指朝鮮乃至中國;
然而豐臣家僅歷經一代,經大阪冬夏兩戰,被德川家康取而代之,日本的「江戶時代」大幕開啟……
【饅頭說】
以前玩遊戲《三國志》系列和《信長的野望》系列,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儘管前後相差一千多年,但曹操和織田信長兩人的頭像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我覺得這倒未必是遊戲製作的公司「光榮」偷懶,而是這兩個人確實很有相似之處:不算平民出身但又非生於豪門,胸懷野心做事常出人意料,心狠手辣寧我負天下人,以弱勝強奠定一代基業,然後,都有一個統一全國的殘念……
不過,從胸襟乃至情商來看,其實曹操應該是還要勝織田信長一籌的,在這一點上,織田信長更像的可能是項羽。
日本《朝日新聞》曾經搞過一次讀者調查,「日本一千年的政治人物」,織田信長位列三甲(其餘兩個是坂本龍馬和德川家康)。織田信長為何會被日本人如此銘記?我覺得拋開他的優點和缺點不說,他留給歷史的是一種壯志未酬的「悲壯」,那種在有限時間內最大限度的燦爛與輝煌,其實和日本人喜歡櫻花是有共通之處的。
還記得讓織田信長一戰成名的「桶狹間戰役」前,他吟唱的那首詩嗎?
其實,在「本能寺之變」那一夜,面對熊熊火光,49歲的織田信長在切腹前,再次吟唱了那首詩:
「人間五十年,與天相比,不過渺小一物。看世事,夢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滅隨即當前。」
人的一生,何其長又何其短?
要成就一番事業,何其易又何其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這恐怕就是歷史的魅力吧。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1、《日本史上第一懸案本能寺之變始末》(馮瑋,百度百家,2019年4月30日)
2、《織田信長:殺死了日本人心中的神佛》(姜建強,《東方早報》,2012年5月13日)
3、《織田信長》(上下)(【日】山岡莊八著,楊世英譯,重慶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一版)
4、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織田信長」、「本能寺之變」詞條
延伸閱讀 【一】
【8.28】日本「戰國第一美人」,到底有沒有得到愛情?
延伸閱讀【二】
【9.18】425年前的那場中日之戰
感謝關注微信公號 饅頭說 mantoutalk,點「在看」,讓我知道你在看。
周末兩場線下籤售,為防止每次都有同學說「啊才看到」,我就再發一下哈——長沙和武漢。
這個周末又在旅途中了,所以周一推送請假一次哈~
更多溫度歷史故事,參見拙作《歷史的溫度》系列,套裝和單本目前在噹噹、京東和淘寶都有售,直接點連結如下,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