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之前,我還是需要強調一點:所謂的鯨魚,它們從來不是魚,它們是一種體態像魚、不生魚鱗的哺乳動物,統稱為鯨豚類,小者為豚,大者為鯨。因為生活中的錯誤示範屢見不鮮,不希望更多人被誤導。
近些年,由於一些文藝作品的大肆渲染,不少人都知道了「鯨落」一詞,當一條鯨魚因為死亡而下沉時,其屍體周圍會建立起一個複雜的局部生態系統。
據說,一條死鯨的骨架可以供養海洋生物30年。人們覺得這是一種「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奉獻精神,即使已經離開了,還在發揮餘熱,怎能不因其偉大而可愛呢?
咳咳……不得不打斷一下。我希望大家在頭腦發熱,恨不得擁抱它們之前,明白一件事:鯨魚的體型比其他任何動物都更壯觀,而且藍鯨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如果你沒有見過,不妨試著參考一下你見過的一種陸地上最重的動物——大象。
一隻藍鯨大約相當於25隻成年大象。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所以,請自行想像它們的屍體有多大一坨。
當一條精疲力盡的鯨被衝上岸時,必然會引起轟動。但是,在打算拍照之前,你最好小心一點,因為鯨魚的屍體是……不可預測的。
從鯨死亡的那一刻起,血液循環和呼吸就會停止,這會導致體內已經存在的微生物分解它們的細胞和組織,從而導致細菌的進一步繁殖。這個過程會產生刺鼻的氣體,例如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氣,從而增加屍體內部的壓力,進而導致屍體膨脹,變得像一個巨大的氣球。
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這些氣體自然會通過嘴巴或肛門排出。然而,死亡的鯨魚,它自身的體重將所有的開口都封住了,沒有辦法讓氣體逸出。
同時,我們不要忘記鯨魚的脂肪,它也起著作用。鯨魚皮下厚厚的脂肪使情況變得更糟。鯨脂是無孔的,幾乎不可能使氣體逸出。一旦超過壓力閾值,氣體就會越來越多地膨脹,直到「嘭——」的一聲,然後世界靜止。
爆炸發生時,以每小時70公裡的速度,向超過50米的範圍內「發射」大肉塊。這一切,甚至可能是致命的。2004年在臺灣發生了一起事件,當時一具鯨魚屍體正從岸上被帶到實驗室進行研究,突然在一條繁忙的街道中間爆炸,鯨魚的內臟浸透了旁觀者和商店。這太可怕了!
1970年,美國俄勒岡州發生了另一起事件。當時有幾名官員想用炸藥炸開一條鯨魚。他們原以為剩下的部分將由海鷗「照顧」,但一切並未按原計劃進行。即使有一名老兵勸告他們炸藥的量太大,人們還是同意炸毀鯨魚的想法。
可是,儘管他們提前清理了屍體周圍近半英裡的範圍,但咖啡桌大小的肉塊仍在空中飛舞,壓扁了近2英裡外的汽車!官員們不得不再花一周的時間清理所有的爛攤子,包括一具巨大的沒怎麼受影響的鯨魚屍體。
你也許會問,鯨魚如此沉重,為什麼沒有沉下去呢?就像傳說中的「鯨落」那樣?一般來說,由於寒冷的溫度和高的靜水壓力,鯨魚通常在深水中漫遊,但有時,潮汐變化、冰山融化和動態的食物來源會使鯨魚遷徙並偏離軌道。
鑑於已經發現許多鯨魚被衝上海岸,它們的漂浮可以歸因於在鯨魚屍體中因分解而產生的氣體,以及它們巨大的充滿空氣的肺。這些因素使鯨魚保持漂浮狀態,以至於它們的屍體在死後被衝到岸上。
所以,假如你在海邊遊玩時,有幸(也說不清是有幸還是不幸)能夠遇到一具被衝上岸的鯨魚屍體,希望你在被好奇和興奮蒙住雙眼之際,能記得鹿角網的苦口婆心。正如這個世界總有你不知道的事,你永遠不知道這頭鯨魚的身體承受著多大的壓力,也永遠不知道它是不是馬上就要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