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張曉翀)訊,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紀敏在《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上撰文指出,要通過健全金融市場違約處置,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金融市場退出機制,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壓實股東、債權人、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責任,嚴肅市場紀律,切實防範道德風險。
這被市場人士解讀為央行官員對於債券市場未來風險處置的重點方向與途徑的表態。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央行隨後在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也提出了明年要著重抓好深化債券市場改革,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夯實信用基礎,嚴肅市場紀律,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
近期債券違約增多,雖屬公司層面的個別獨立風險事件,但如監管部門不及時予以制止,或將波及其他金融市場和債券市場融資。特別是10月下旬以來部分主體超預期違約引起市場較大波動和投資者廣泛討論,債市風險有所加劇。
對此監管部門予以高度重視,迅速回應並進行了查處。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規範債券市場發展、維護債券市場穩定工作。此外交易商協會也對相關公司開展了自律調查,並將發現的涉嫌違法違規線索移送證券監督管理部門。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汪惠青表示,信用債不斷違約暴露出我國企業信用評級體系不健全,對風險的預警作用不夠的問題。因此有關部門採取了優化債券存續期管理制度,完善債務融資工具主承銷商盡職調查工作要求,督促主承銷商提高盡職履責水平等措施,以提振市場信心。
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對財聯社表示,在近期部分主體違約事件中,一些引發市場爭議的行為暴露了過去債券市場規則不夠完善、信息披露不夠透明的問題。而監管部門的動作充分展現了對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的高度重視、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零容忍」態度。
未來監管部門還將強調多方位監管,嚴防系統性風險發生。在行業外部,各部門協作排查風險,在行業內部,從業人員遵守職業道德、各自律組織進一步規範債券發行、評級等流程,推動債市信息對稱。
「長期來看,完善債券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市場化、法治化進行違約債券處置仍為破局之道。」明明指出。
對此,東方金誠首席經濟分析師王青對財聯社表示,未來市場違約要走法治化、規範化道路,要符合市場邏輯,但絕不是給各種「信仰」背書。
違約仍會發生,但風險可控
上述分析人士稱,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債市逐步打破剛兌是大勢所趨,違約仍會繼續發生。但以轉移資產、挪用資金等方式惡意逃廢債的藉口,嚴重動搖了信用在市場中的地位,不利於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他們表示,連續虧損,資不抵債,現金流枯竭的「殭屍型」企業,市場對其違約將有很強的預期性和接受度。面對可能存在的「殭屍企業」風險,深化市場化經營機制、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是必經之路。
汪惠青指出,受疫情衝擊,我國不少企業經營依然面臨較大壓力,此外部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對地方國企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和空間有限,這均導致了市場對違約事件的擔憂。但絕大多數地方國企仍有足夠的債務償還能力,債市風險相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