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西湖跨虹牌坊的東北面,可以天天見到一位老畫家,左手託畫本,右手持筆描繪,眼睛專注地盯住前方目標,山羊鬍子在日光下微微閃動。他就是「願作西湖老畫工」的百年巨匠黃賓虹,人們看到的是杭州市政府為他立的青銅塑像。
黃賓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出生於浙江金華,1955年歿於杭州,享年90歲。他一生致力於藝術、學術的研究和探索,成績斐然,人譽之「百年巨匠」,與齊白石有「南黃北齊」之稱。他做過記者、編輯、教授,主要的貢獻亦在藝術領域,諸如中國書畫史論、書畫創作、金石學以及三代古文字學,尤以崇尚「內美」的藝術史觀和書畫獨詣,在藝術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影響力。
筆者去年10月於同學會到金華,路過黃賓虹故居,看到宣傳他業績的壁畫,也得知黃賓虹先生年少時的一些故事。黃賓虹在念蒙童館的時候,他父親問他「掌」字怎樣寫的,他想了一下回答:從手出發,隨即就翻辭典。他父親很高興,因為他天資很聰敏,又肯學習。他父親經常這樣教導他:「我是經商的,錢進進出出都是替人家保管的,你要好好念書,學好本領。」黃賓虹六、七歲就表現出對繪畫的極大興趣,在十歲左右時,他父親有一好友來玩,帶來—把扇子。他把扇子偷偷地拿去,畫上畫,題上字後還給這位客人。這位客人看了後說,畫得尚可以,就是字寫得象—個個象椒鹽餅。
由於他好學,文章寫得好,參加縣學考試時,文列第一,得到一筆獎勵金。不過那時候他家的生活還是很清苦的。當地洪家,人稱洪百萬,看他有出息,不嫌棄他家貧窮,把女兒洪四果嫁給他。
不同於一般傳統畫家,黃賓虹特別注重實地寫生。他曾說:「何物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他九上黃山、五上九華、四上泰山,又登五嶺、雁蕩、暢遊巴蜀,足跡半天下。黃賓虹在寫實景時候,來不及仔細描繪,寫其大概,實踐「虛中之實」,由此形成迥異於前人的程式結構。黃賓虹繪畫的獨特性就是這樣在專研傳統和師造化中自然形成的。
他的繪畫,在深研傳統,取精用宏的基礎上凝聚和升華,進而融鑄為自己的藝術個性。與二十世紀的其他畫壇巨匠相較,黃賓虹更具學養,更富於文人氣質。除了山水畫創作,他在金石學、美術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等領域均有卓犖的貢獻。上海出版社曾經出版了6本黃賓虹文集,都是他對中國藝術,主要是書法、繪畫、篆刻、金石文字、書論、畫論、畫史的研究。
黃賓虹說:「國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筆墨。」黃賓虹系統梳理和總結了前人對於筆墨運用的經驗,在晚年總結出「五筆七墨」之說——「五筆」為「平、留、圓、重、變」,「七墨」即「濃墨、淡墨、破墨、漬墨、潑墨、焦墨、宿墨」諸法。如此,以筆為骨,諸墨薈萃,方能呈現「渾厚華滋」之象。他的理論,為中國畫筆墨確立了一種可資參證的美學標準。這是一個超越前人的,歷史性的貢獻。黃賓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氣淋漓,筆力圓渾,墨華飛動,以「黑、密、厚、重」為最突出的特點。其意境清遠而深邃,去盡斧鑿雕琢之跡,大趣拂拂,令觀者動容。由這樣一種鬱勃的意象和高華的氣格當中,人們感受到了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強大張力。其所以如此勤奮的原因,仍在於他有那股不可壓抑的內在能量的衝動。偉大人物,都有一股生而俱來的能量,他被這能量所驅動,一生的作為都是為了將這內在的能量釋放出來。
黃賓虹先生囑咐家屬捐獻的全部遺作及所藏書籍文物,經過歷時3年的整理和清點,至1958年才列具完整的清冊,其中包括:自作書畫5000多件,收藏古今書畫1000餘件,古印近900方,銅、瓷、玉等各類文物近500件,碑帖藏書近2000種,文稿、信札「一木箱」,總數達一萬多件。有人說,中國當代如此完整捐獻遺作遺物的藝術大家只有兩位:一是徐悲鴻,二是黃賓虹。
爾今,黃賓虹先生與西湖山水共千秋,他勤奮作畫的身影,激勵著眾多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