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狼性與人性之下,有人用敬畏演奏生命輓歌

2020-12-14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

前不久,我曾深刻解讀過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黃粱夢》,那個時候,我就問過自己,當我們參透人生繁華不過一場夢的時候,生活的意義是否就僅止於此?當人嘗遍世間榮辱得失時,那時再執著人世,是否庸人自擾?芥川龍之介借著《黃粱夢》中「盧生」的嘴,告訴了我答案,他說:「唯因是夢,尤需真活」。

那時,我雖能感覺到芥川對生命的熱愛,但還不「入味」,總覺理解不夠入木三分。如今,看了《狼圖騰》之後,再來細想芥川的「尤需真活」,我似乎看到了這之中還有芥川對生命的「敬畏」。用「榮辱得失」來功利定義生命的意義,這是對生命的「褻瀆」,這種認知狀態下的「惜命」,不過是以扼殺心靈為代價的「貪生」罷了,盲目而可悲。

那麼何以理解芥川筆下的「真活」?看了《狼圖騰》這部電影,並將以往一些讓我深感悲壯的人和事便串聯起來,這時,我才發現,「真活」的背後,一定要有一顆懂得「敬畏」的心。

或者這樣說,《狼圖騰》中的「狼」與「人」的故事,讓我忽而明白,因為懂得敬畏,才知「珍惜生命」;亦是因為懂得「敬畏」,才敢「擁抱死亡」。

就在不足24小時前,有一個樂隊的故事將我感動得一塌糊塗,而從他們的悲壯行為中,我看到了「敬畏」。

他們的事跡曾經以電影的形式出現在熒幕,卻鮮少有人注意到他們,因為他們不是故事主角。但值得慶幸的是,即便他們的鏡頭不多,時至今日,至少還有我這樣「粗心」的觀眾能夠知道他們的故事。

而他們的故事,能以不多的電影鏡頭,和不那麼豐富的人物事跡流傳到今天,全憑他們在生命最後一刻表現出的「敬畏」。

可見,「敬畏」作為人精神境界中一種與信仰相近的情感,對人來說,其實也有著不可抗拒的天然吸引力。

下面我們來看看樂隊的故事。

這裡要說的樂隊故事,發生在1912年。

1912年夜裡,一艘輪船遭遇海難,這次海難事件大家可能不陌生,它被後人翻拍成了電影,沒錯,這部電影是《鐵達尼號》。

事實上,這艘遭遇海難的船上,除了Jack和Rose的悽美愛情故事,還有一支悲壯的樂隊,名字叫「白星樂隊」。

當這艘豪華漂亮的輪船慢慢側著下沉的時候,人們在甲板上跑動、哭喊,而「白星樂隊」的成員們,卻拿起各自的樂器,拉起了安撫曲子,他們想憑藉自己的力量,安撫慌亂的人群。

如果說一開始樂隊們是為了堅守崗位,期待用自己的曲子安撫人群,那麼堅持拉到最後與輪船一起沉沒的樂師們,最後的一首曲子,可不就是他們擁抱死亡的送行曲嗎?

據「鐵達尼號」事件生還者回憶,當他從船上跳入海底以前,他便聽到了樂隊的曲調,隨著輪船的下沉,曲調聲音越來越弱,當船上最後一盞燈熄滅的時候,「白星樂隊」最後一次擁抱生命的演奏,也隨即落幕。

很慶幸《鐵達尼號》電影還原了這一幕,我們也能藉此在熒幕上看到「白星樂隊」樂手們「擁抱死亡」的模樣。

一開始,我還不太明白「白星樂隊」的樂手們,為何會在發覺曲子無法安撫人群的時候不逃生,而是以這種方式「擁抱」死亡,也不大理解他們的死亡給我帶來的異樣感受,直到看了《狼圖騰》,才忽而恍然大悟。

在《狼圖騰》中,我們可以看到蒙古人民對「騰格里」的信仰,這種信仰飽含他們對生命的「敬畏」。因為對「騰格里」的虔誠,他們敬畏自然,敬畏草原上的一切生靈。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礙於上級指示,蒙古人被要求去「掏狼崽」。當他們高高拋起一隻小狼將其摔死之前,他們會真誠祈禱。這是因為,在「騰格里」的信仰中,狼死後可以前往「騰格里」的世界獲得永生。這種祈禱,實則是蒙古人們敬畏生命的表現之一。

蒙古人似乎是在借著對「騰格里」的信仰,來就殺害「狼崽」行為,進行自我救贖,因為他們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之下,人亦要生存,於是「騰格里」的救贖孕育而生。由此想來,「騰格里」這類文化信仰之所以會出現,原因之一可能便在於,人因謀生而不得不殺生,但殺生無疑催動慾念,為了抑制慾念的過度發展,於是人需以敬畏的精神境界平息心中的「慾念」,以此至少在精神層面上做到珍惜、敬愛一切生命。

一面是殺生,一面是珍愛生命,在這種矛盾的情緒對衝之下,能夠讓靈魂永生的「騰格里」便作為「中介」出現。當殺生與惜命發生衝突時,「騰格里」的「永生作用」就能生效。這種情緒,實則生發於蒙古人對生命的「敬畏」。

也就是說,敬畏,絕對不是利弊權衡之下的功利之舉,這之中有蒙古人對草原一切生命的珍惜與尊重。也正是因為這種發自內心的珍惜與尊重,蒙古人才能在草原上,憑藉不那麼肥沃且氣候相對極端的高原土地,與狼和羊、馬等等,和諧共生千年。

《狼圖騰》中的蒙古人,以其對「騰格里」的信仰,敬畏草原上一切生靈,於是,狼、人、羊與草原上的萬物一起,繁衍生息千年,共生共存。而「鐵達尼號」上的樂手們,則用音樂表達他們對生命的熱愛,他們期待用音樂安撫慌亂的人群,更是在生命最後,用音樂擁抱死亡。

除了能夠感受到樂手們將死時的悲,樂手們對生命的敬畏之意亦向我們撲面而來。

正是因為敬畏生命,才不能以尖叫、哭喊來草草了結自己最後的時間。

所以,當死亡避無可避的時候,樂手們用自己熱愛的音樂為自己、以及即將覆滅的一切「獻祭」,這算是他們對生命最後的「享受」,他們無疑是熱愛生命的。

正是因為死神的鐮刀就在人的咽喉之下,樂師們則選擇以自己最愛的方式,去擁抱死亡。他們不哭喊,不癲狂,而是忘情演奏於生命的最後一刻,就樂師們的生命而言,還有比這種方式更能表達他們對自己生命虔誠的敬畏嗎?

對於「白星樂隊」的各位樂手們來說,生命結束前的最後一支曲子,無關酬勞,無關掌聲,他們在以此種方式向自己的熱愛致敬,亦是在以此種方式謹慎地給自己的生命劃上一個句號。

這是他們敬畏生命的體現,敬畏生命者,當知「生」與「死」對同樣重要。生要好好生,「死」亦當擁有儀式感,不為什麼,敬畏而已!

而不懂敬畏的人心,往往只剩貪婪,甚至是殘暴。

貪婪者輕視生命,殘暴者因逐利而肆意殘害生命,於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悲劇,一幕幕上演。

就《狼圖騰》這部電影,如果非要找出一個反派,當屬「包順貴」了。他不懂也不尊重那片草原的「生存法則」,眼裡更多是「利益」。按照電影情節來看,他當屬來大草原「推動生產」,是帶領草原人民邁入富貴生活的幹部。而事實上,不懂敬畏的他給草原帶來的不是財富,而是災難。

他以功利的態度,審視草原上的一切生命。他先是偷偷運走了狼群為了開春餵養小狼而儲存的所有獵物,而後又逼迫「畢利格」帶領族人去掏狼窩,獵殺小狼。

拿走了狼群的所有食物,又殺掉了狼群的孩子,忍無可忍之下,狼王以搏命的方式,帶領著狼群將「包順貴」從上級那裡接管過來的「馬群」全部逼進了冰湖。馬匹全部死在了冰湖裡,還搭上了一條無辜的人命。於是一位老人失去了兒子,一位女人失去的丈夫,一個小男孩失去了父親…

在這場人與狼、人與自然的戰鬥中,「包順貴」以自我為中心,用利弊權衡的方式,將狼看成草原牲畜的絕對威脅者,他對狼的態度,抱有趕盡殺絕的「意味。他並不敬畏狼的生命,亦不敬畏狼背後的自然法則。他甚至染指了草原上最後一塊「乾淨」的土地,開墾本就不肥沃的草地,導致土地更加貧瘠,他還為了逼死狼群,點燃草地…

最後,他不僅沒有帶富草原人民,反而毀了草原。

因為心中沒有「敬畏」,內心的貪婪開始泛濫,於是便不顧後果地去掠奪,去索取,最後破壞平衡,再難重獲往日藍天白雲。一場生死較量之下,「包順貴」什麼也沒得到,反而將原本過得還不錯的牧民,引向了幾近分崩離析的邊緣。

敬畏,是人們對待生命,對待自然應有的態度。

在生與死之間,生時,人因懂得敬畏,便知道「忍耐」,知道「取捨有當」,生命與生命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才不會因為索取無度,而導致平衡崩潰。

取捨有度之間,人能找到自己可以傾注生命的熱愛,繼而賦予自己生命意義。

死時,因為敬畏,人不至於連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浪費在「尖叫」與「害怕」中,甚至可以用自己的熱愛為自己「獻祭」,坦然張開雙手擁抱死亡。這種以無功利態勢「擁抱避無可避的死亡」的豁達表現,在我看來,是熱愛生命的極致表現,亦是「敬畏」送給人們最棒的禮物。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相關焦點

  • 《狼圖騰》蒙古民族狼性精神的畫卷
    電影《狼圖騰》講述的是城市青年陳陣到內蒙古大草原插隊,住在畢力格老人家,分配當了馬倌。去場部辦事,回來時,因不聽畢力格老人的叮囑,抄近路,被狼群圍攻,驚恐之即,陳陣用敲擊鉄馬蹬擊退狼群。這次與狼的較量遭遇,讓陳陣對蒙古草原狼著了魔,由恐懼進而敬畏和痴迷。
  • 《狼圖騰》|圖騰仍在飛揚,狼已成為傳說
    第三遍合上姜戎老狼的《狼圖騰》,思緒依舊繁複,如一堆被撕扯攪亂的線團。但我知道這一次,我一定要寫下點什麼。於是我自問,你想寫下點什麼?喜的是,狼,所為大地的神靈,其生存的權利終於被尊重;而悲的是,高傲如它,到底還是淪落到了可憐蟲的境地。只能被人保護著才能生存,它的驕傲,它的尊嚴,又將至於何地。但經歷了《狼圖騰》中徹底失去的悲哀,以及留而不得的絕望,於我的感情而言,總的來說,還是喜大於悲的。如陳陣的那條小狼一樣,只有生命存在,一切才有可能。
  • 《狼圖騰》|狼圖騰,來自靈魂深處的景仰(下)
    狼,有狼牙傍身,兇猛之相即現;更有圓眼吊睛射出虎狼之威,心中之勇借眼而露於外。勇猛一詞,用之狼身,再合適不過。擁有智慧,便是生存的最大依仗,有時候較勇猛更為重要。人,就是憑藉著它,才以區區之身,終立於食物鏈的頂端。世間智禽猛獸萬千,唯狼,最為神秘,曉伏夜行,如鬼如魅;最為智慧,天象地理,伏擊打圍,其算如神,人之兵法也嘆不能及。
  • 《狼圖騰》作者姜戎:天鵝是比狼更早走入我內心的圖騰
    姜戎全新長篇小說《天鵝圖騰》以此開篇。從52歲正式動筆寫作《狼圖騰》,到今天的《天鵝圖騰》,「表明我完成了再現草原遊牧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精神價值的兩個圖騰的重任,讓人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蒙古大草原、蒙古族人民、蒙古狼、蒙古天鵝的自由剛勇和愛與美的風貌與性格。我相信更多的人會愛上他(它)們的,並從中吸取和補充精神營養。
  • 《狼圖騰》:人狼大戰,狼哪是對手,只剩殘存的一絲尊嚴
    兩個下鄉的知青來到內蒙,知青之一的陳陣一去就愛上了這片草原,當陳陣第一次遇見狼時,他緊張、害怕,用鐵器擊打的聲音驅散了狼群。然後他看見了騰格里給予他的微笑,像是遇險之後的慶幸,這也開始了他與狼的不解之緣。
  • 姜戎:天鵝是比狼更早走入我內心的圖騰
    姜戎新著的長篇小說《天鵝圖騰》以此開篇。從52歲正式動筆寫作《狼圖騰》,到今天的《天鵝圖騰》,「表明我完成了再現草原遊牧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精神價值的兩個圖騰的重任,讓人們更全面地了解了內蒙古大草原、蒙古族人民、狼、天鵝的自由剛勇和愛與美的風貌與性格。我相信更多的人會愛上他們的,並從中吸取和補充精神營養。
  • 狼圖騰作者寫「天鵝」,白巖松這樣點評
    草原是姜戎創作的重要源泉,也使其作品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同樣是寫草原,《天鵝圖騰》卻開闢出了與《狼圖騰》截然不同的風格。與《狼圖騰》的野性相較,《天鵝圖騰》的精神內核是愛與美。勇敢動人的愛情故事、熱烈蓬勃的草原生活在四季流轉中生長,呈現出了草原上的柔情。對姜戎而言,這部新作的完成,也意味著他完成了生命中另一塊重要的拼圖。
  • 老俞閒話丨《狼圖騰》之後,為什麼還要《天鵝圖騰》
    12月2日晚上,在北京坊的PageOne書店,和白巖松、李敬澤一起,為姜戎的新書《天鵝圖騰》做了一場對談直播,現場聽眾也到了100多人。姜戎大家應該很熟悉。一部《狼圖騰》紅遍了中國,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響,被翻譯成了幾十種文字。
  • 狼,到底有沒有資格作為圖騰為一個民族所信仰(上)
    二、草原狼,草原民族的精神圖騰自《狼圖騰》面世以來,不管在學術界還是坊間,都引發了很多的討論和爭議。類似關於蒙古族是否以狼為精神圖騰的靈魂拷問,更是層出不窮。狼,到底是不是蒙古民族的精神圖騰?關於圖騰信仰和神靈崇拜圖騰信仰,屬於原始信仰的範疇,是遠古先民在敬畏或崇尚自然萬物的基礎上,以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萬物為圖騰而產生的信仰,是信仰在人精神世界裡的最初形態。一般與祖先崇拜相融合。圖騰信仰,在人精神的畛域裡,是具象的,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切實的存在而與之相印證。
  • 人性,狗性,狼性,看看你的朋友圈有沒有這三種人,深度分析人性
    陽明心學的宗師王陽明曾說過:人可以分成三種性格分別是「人性,狗性,狼性。「百死千難,但為此心。一個人一輩子的修為事實上修的也是自身的內心,一個人萬般的忙碌,最累的也是自身的內心。內心平靜,則無異動,心若妄動,勢必妄行。舉個例子:很久以前,有一位獵戶,住在深山中,以捕獵為生。養妻育子,幸福美滿。
  • 《狼圖騰》已再版150多次 曾不被圈內人看好
    《狼圖騰》10年紀念版封面。今年內,全球各個版本的《狼圖騰》還將換上電影劇照版封面。    十年來出版的各種外文版《狼圖騰》封面。  黑暗中,小狼和老狼嚎叫了起來,現場觀眾恍若置身在蒼茫大草原。
  • 《狼圖騰》作者再出新書 豆瓣評分為何高達9.1?
    這是最近的熱門長篇小說《天鵝圖騰》的開頭。《天鵝圖騰》是作家姜戎繼《狼圖騰》之後,暌違16年,為讀者帶來的一部關於「愛與美」的至情至性之作。截至目前,這部小說在豆瓣上獲得了9.1分的評分,也有不少讀者紛紛回想當年追讀《狼圖騰》的日子。
  • 《狼圖騰》觀後感
    看完這部電影我很震撼,似乎被狼性喚醒了。它的團結、勇敢、智慧都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在想我們人類要是像狼一樣的習性,我們我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這部電影中,那些蒙古草原狼隨時隨地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查、布陣、伏擊、奇襲的戰術;狼隊氣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係如此和諧,這一切將那些一味趕殺狼群的人們烘託的臭氣烘天。
  • 狼圖騰的經驗可巧解高階數獨
    圖2如圖2,第一步,有選擇性地做標記,發現獵物。圖3 小說《狼圖騰》裡有去狼窩捕狼崽的描寫。我們試著把四個角的一、三、七、九宮看成狼窩,而狼窩裡的狼是哪些數字呢?根據標記可以發現,一宮和九宮裡的狼是6和7,三宮和七宮裡的狼是5和8。再具體說,狼窩裡有母狼和嗷嗷待哺的狼崽,這裡母狼是6和8,小狼是7和5。狼窩還會有前後兩個洞口,母狼見到狼窩被掏肯定會從後門逃竄,而還不會跑的小狼怎麼辦呢,母狼會儘量找個安全的位置存放狼崽。
  • 《荒原狼》:產自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人性」與「狼性」較量的爭議作品
    這個角色的定位,將對新社會的期望寄託於物質潦倒,精神卻保持清醒的「狼性思維。」文中有一段記錄是這樣的描些荒原狼在聽交響樂時流露出不同的神情和展示的心理:先演奏的是亨德爾的曲子,音樂非常高雅優美,但荒原狼卻沉浸在自己的思想裡,既沒有聽音樂,也沒有去注意周圍的人。他冷冰冰地坐在那裡,孤獨而又拘謹,冷靜而充滿憂慮的臉垂在胸前。
  • 照護者的光輝,敬畏生命,敬畏愛情,敬畏人性
    雖然,文化的差異性讓凱博文非常吃驚,看似普遍的人性卻有著千差萬別,但終究對於照護而言,這非常重要。基於他的工作研究與自身的照護經歷,他撰寫了這本《照護》,以他身為丈夫和醫生的雙重角色,在妻子瓊被診斷出患有早發性阿爾 茨海默病後,開始了對她的悉心照護。
  • 跟孩子共讀《重返狼群》:哭得稀裡譁啦,狼和「狼媽」結局好心酸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前幾年,看過《狼圖騰》這部小說和電影,當時就被描繪的蒙古草原狼所吸引,也感受到神奇,狼竟然成了草原牧民們信仰的圖騰,它身上所具有的智慧、頑強、忍耐和永不屈服的精神,讓人吃驚。在草原上,狼媽李微漪崴腳走不了的情況下,格林翻過山頭牽來一匹小馬,用狼頭頂著讓幫她騎上馬。在第一部的最終,「狼媽」李微漪終於目送格林回歸了狼群。而到了第二部,在格林回歸狼群後七百多天後,聽聞格林被抓,她變賣了房產趕往若爾蓋大草原,期望再次與格林重逢,沒尋思一年後真的看到格林,結局卻讓人很心酸。
  • 狼是讓人會產生兩極感情的動物,你是敬畏還是害怕或是憎恨?
    狼是讓人敬畏和害怕的一種生物。敬畏是敬畏狼的精神,團隊合作和寧死不屈的精神。害怕,當然是因為狼是肉食動物,而且還會攻擊人類。所以有很多人會特意對它們進行捕殺。狼也慢慢成了瀕危動物。當然也慢慢有了保護區,國外一個保護區裡的狼群裡每隻狼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有關適應環境的、克服傷痛的。會有人經常來參觀。
  • 《狼圖騰》作家姜戎出新作:寫完「天鵝」了卻一生的夢想與追求
    2004年,一部名為《狼圖騰》的小說出版,這部以草原為背景、以狼為主角的作品迅速風靡全國,並走向海外,影響了上千萬的讀者。時隔16年,《狼圖騰》的作者姜戎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天鵝圖騰》。前晚,《天鵝圖騰》首發式舉行,低調的姜戎一如既往地沒有到場。
  • 《重返狼群》女孩與狼之間的愛、別、離:心存敬畏,才能活得坦蕩
    但是,用李微漪的話說,「狼」字拆開就是「犬」和「良」,所以狼應該是一種很好的動物。有一段日子,李微漪帶著格林住在牧民的獒場上,在下過一場冰雹之後,她病倒了,整日咳個不停,格林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總是趴在「狼媽」的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