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花飄香的日子,看了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影片似在提醒那些把日子過糊塗的人們,夏日已經過去,也似在嗤笑那些把日子過平淡的人們,怎麼夏日裡沒看過大海,沒望過星星,沒摘過玉米,沒蕩過鞦韆?
影片在正男的奔跑中開始,又在正男的奔跑中結束,觀眾也隨著這樣的奔跑進入正男和菊次郎的夏日,踏上一次尋訪媽媽之旅,一次見識小人無賴思維模式之旅,一次前半段壓抑後半段開心之旅,一次用喜劇的笑聲飛越現實失落之旅。儘管整部影片笑點不斷,但散落其中的那種壓抑表情,一經掠過,就無法忽略。
一是正男的鬱悶和壓抑,他總是低著頭,尤其在去豐橋尋找媽媽的路途中,那麼無助。他無法阻止菊次郎的種種劣行,眼看著菊次郎揮霍他們的旅費,浪費一天又一天的時間,他只能低著頭,仿佛在向世界表明內心的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多麼卑微多餘的生命,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旅程的終點——媽媽身上,而當他目睹母親的身影出現在另一個完整家庭中時,那時的正男,還是低著頭,但更用衣角抹著眼淚,無助,更絕望。
二是菊次郎母親的鬱悶和壓抑,在養老院的窗前,她目光空洞地看著窗外。窗外的庭院連廊處,就是她的兒子菊次郎,她能看卻不能見。而他明知那是他母親,卻不上前和她打招呼。世上最遠的距離莫過於此,你就在我身邊,而我們卻不能見,不願見。
兩種鬱悶和壓抑,兩種人間悲劇,被母親遺棄的孩子,被孩子遺棄的母親,他們雖不互為母子,卻仿若是母子行為的互為因果和報應。影片前半段,似在說一個被母親遺棄的孩子,因長期缺失母愛,而成了菊次郎的那種樣子,做事不靠譜、總耍花招耍無賴,整日遊手好閒,嗜賭成性。而影片後半段養老院中的場景,仿若是在交代一個年輕時遺棄孩子的母親晚年,如此孤僻,如此落魄,想來她的心中一定不斷被往事打擾,被愧疚堵塞,可惜當時應擔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再也無法彌補,只有無盡的虧欠感不斷折磨自己的晚年。
一個沉重的話題,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影片卻用喜劇來喚醒、治癒和超越。一旦喜劇的笑聲響起,立刻飛越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鴻溝,如同藉助天使的翅膀,超越了現實的困境。
促使菊次郎轉變的,是他的同情心。同情不是如同局外人一般給予援助和憐憫,同情是一種高貴的感情,是感同身受,是同歡喜同憂愁,同枷鎖同患難。「小子,原來我們都沒媽啊」,當菊次郎發出這聲感嘆,又看到正男內心正經受精神上失去母親的巨大打擊時,他被觸動了,他太了解這份苦楚和失落,太清楚這會給一個孩子帶來多大的陰影和衝擊,因為他就曾經是遭受過這種災難的孩子啊。於是,他的同情心促使他要竭盡所能幫助正男,用他的陪伴和製作的歡笑,來幫助正男走出那巨大陰影,那他曾經經歷過的陰影。
從編造媽媽搬家的謊言開始,到硬搶別人的幸運符送給正男,再到各種滑稽好玩的遊戲,菊次郎成了天使,創造歡樂譜寫愉悅的天使,讓正男乘坐歡笑的翅膀,在巨大的陰影之下起飛。
影片最後,正男在奔跑,但他的背上多了天使的翅膀,陰影仍在,但已不同於影片一開始的奔跑,因為,正男有了《菊次郎的夏天》,他能夠藉助夏日歡樂的記憶,藉助天使的翅膀,承受住陰影,在陰影中奔跑,甚至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