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愛鳥日:從八種瀕危的鳥兒開始

2020-12-16 騰訊網

城市之美

發現 · 行走 · 認識

演繹中國新的城市故事

今年3月,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發現了34隻極度瀕危鳥類勺嘴鷸。

勺嘴鷸是數量遠少於大熊貓的珍稀鳥類,

它們歸來的消息,迅速衝上了微博熱搜,

讓人們的視線,

再次聚焦於瀕危鳥類的保護難題。

一對雌雄黑鸛配偶展翅飛翔,恰似在空中跳一支優美的「華爾茲」舞曲。目前,黑鸛在歐、亞、非都有分布,但在中國數量極為稀少,只有1000多隻,珍稀程度堪比大熊貓。(攝影/張明哲)

目前,中國已發現超過1400 種鳥類,數量超過歐洲和北美洲,是世界上鳥類最多的國家之一。

我國擁有多種多樣的地形和氣候條件,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中國候鳥遷徙路線主要有以下三條:

1、西部遷徙路線

內蒙古西部、甘肅、青海和寧夏的候鳥,秋季向南遷飛,至四川盆地西部和雲貴高原越冬。新疆地區的溼地水鳥可向東南匯入該西部遷徙路線。

2、中部遷徙路線

在內蒙古東部、中部草原,華北西部和陝西地區繁殖的候鳥,秋季進入四川盆地越冬,或繼續向華中或更南的地區越冬。

3、東部遷徙路線

在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和我國東北與華北東部繁殖的溼地水鳥,春、秋季節通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進行南北方向的遷徙

湖北網湖溼地自然保護區地處華中腹地長江中遊南岸,東方白鸛、黑鸛、白鶴3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每到季節飛臨溼地棲息繁殖。攝影/嚴躍新

每年春秋季,從我國過境的候鳥種類和數量約佔全球遷徙候鳥的20%—25%。對它們而言,中國這塊棲息地不可替代。

因此,作為世界上鳥類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的鳥類保護工作,對世界鳥類的物種延續來說尤為重要

生活在納帕海附近的村民與這些鳥兒朝夕共處,近年來,每年有超過2000隻斑頭雁到納帕海越冬,牠們已經習慣了當地藏民放牧勞作等行為。攝影/李東紅

現狀:挑戰與危機

在中國,鳥類生存現狀不容樂觀,鳥類生長習性、棲息地的喪失、農業生產狀況的改變以及人類的捕獵、誤殺行為都是需要面對的挑戰與危機。

為了適應飛行生活,鳥類進化成卵生動物,這種體外孕育的方式使得繁育更加困難,在孵卵和雛鳥成長期,會遇到各種天敵如貓、蛇、鱷魚等,相比哺乳動物,其幼崽的成長成功率要低很多。此外,不少鳥類有遷徙的天性,在長途飛行過程中,生存率進一步降低,種群容易遭到重大打擊。

2013年6月初的一天,一窩斑頭雁開始出殼,使本來冷清的小島熱鬧起來。小雁溼漉漉的絨毛在母雁呵護下,很快變得乾爽,看起來像一團團黃色絨球。攝影/孫建軍

棲息地喪失是造成鳥類減少的主要原因,森林砍伐、土地開墾導致鳥類可棲息地帶碎片化,生境減少,沿海大規模的圍墾,嚴重破壞濱海與湖泊溼地,鳥類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由此帶來食物和繁殖空間的大幅度減少。

近年來,農業生產對農藥的使用,嚴重威脅著鳥類的生存。《寂靜的春天》一書,就揭示了殺蟲劑讓蛋殼變薄,直接造成鳥類無法繼續繁殖的真相。

在我國黃河下遊地區及長江中下遊地區,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候鳥遷徙規律,在候鳥遷徙停歇地和棲息地肆意張網捕鳥、投藥毒鳥,在集貿市場公開買賣各種珍稀鳥類,牟取暴利;南方的一些賓館、飯店非法經營珍稀野禽,招攬生意。此外,隨著塑料垃圾的泛濫,不少鳥類因誤食塑料被卡住消化道,不得不面臨死亡危機。

紅腳鰹鳥,典型的熱帶海洋鳥類,主要棲息於熱帶海洋中的島嶼、海岸和海面上。亂捕濫獵和毀巢取卵致使紅腳鰹鳥在西沙群島幾乎絕跡。攝影/曹壘

種種危機之下,我國已有183種鳥類宣告瀕危,佔全球瀕危鳥類總數的15.5%。對它們的保護,已經是迫在眉睫。

每一種鳥類都是大自然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但在諸多瀕危鳥類中,以下八種尤為珍貴,也急需人類的保護。

中華鳳頭燕鷗:神話之鳥,罕有發現

中華鳳頭燕鷗,原名黑嘴端鳳頭燕鷗,是鷗科鳥類中最稀少的一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瀕危的鳥種之一。

自1863年被命名以來,直到2000年,人類對其一共只有6次確切的觀察記錄,而從1937年到2000年間,則一次記錄都沒有。因為它實在是太稀少太神秘了,所以被學者專家稱為「神話之鳥」。

2008年7月20日,一隻黑嘴端鳳頭燕鷗的嘴尖卡著一個塑膠套的照片引起全球鳥類愛好者的關注,鳥友們心痛地叫它「小管」。攝影/陳林

在2000年之前,上海科技館那隻1913年採集於福州的黑嘴端鳳頭燕鷗標本,是我們唯一能夠見到的神話之鳥「真身」。2000年,神鳥在福建省沿海的馬祖列島再次被發現,並在福州閩江口溼地被目睹覓食、活動。中華鳳頭燕鷗數量的減少,被歸咎於濫採鳥蛋。根據專家推斷,它們能夠在馬祖存活,可能是因為馬祖過去為一處軍事禁區,人類活動受到限制,給它們留下了一個可以繁殖的空間。

勺嘴鷸:比大熊貓還稀少的存在

勺嘴鷸每次被發現,都會上新聞,因為它目前僅剩600隻左右,比我們熟知的大熊貓、朱䴉的數量還要稀少。根據IUCN紅色名錄,勺嘴鷸已經從1994年時的易危級(VU)提升到了目前最高等級的極危級(CR),距「野外滅絕」僅一步之遙。

作為一種小型的涉禽,勺嘴鷸經常在淺水處活動,以魚蝦、貝類為食。觀鳥人拍鳥人一般愛稱其為「小勺子」。

人們對勺嘴鷸的了解非常少,關於它們像湯勺一樣的嘴的用途,至今還是個謎。攝影/陳林

這種只有15釐米大小的鳥,每年冬季,就從俄羅斯境內的北冰洋苔原地帶的繁殖地飛行數千公裡,到南亞和東南亞的沿海過冬。在我國,江蘇、福建、廣東、廣西的沿海灘涂都是重要的停留地,有超過全球半數的勺嘴鷸會在此覓食、換羽。

黑臉琵鷺:靠觀鳥統計數量的全球瀕危鳥類

黑臉琵鷺,因為扁平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數量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

黑臉琵鷺屬於中型涉禽,其成年後的體長可以超過七十釐米,有一雙大長腿,所以喜好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華南沿海的溼地是它們主要的越冬地。

黑面琵鷺,因為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現時只活躍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供圖/圖蟲創意

對黑臉琵鷺的觀測計數則始於1993年,當時黑臉琵鷺數量比較少,因此由香港觀鳥會牽頭組織的這項活動,一開始就得到了大批專業鳥友、保育人士和鳥類學家的積極回應。當黑面琵鷺在每年 10 月至翌年 2 月渡冬時,鳥類愛好者都會集中到亞洲東部各處沿海溼地,記錄他們觀測到的的黑臉琵鷺數量,這些數據經收集匯總後,就得到了黑臉琵鷺的全球種群數量。

胡兀鷲:飛越喜馬拉雅山

胡兀鷲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褐色。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鬍鬚而得。它不僅吃腐肉,也會獵捕鳥獸,最奇特的習性是喜歡吃骨頭。牠們會從高空扔下骨頭,摔碎後取食骨髓,有「鳥中鬣狗」的稱號。

胡兀鷲老鳥的羽毛,白色的部分會變成鐵鏽色,這是因為在高海拔地區的許多巖石為富於氧化鐵的石英石,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染紅了毛。攝影/彭建生

胡兀鷲是飛行的能手,主要棲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巖地區。為了尋找食物,一天可以翱翔9~10個小時,能夠飛越喜馬拉雅超過8000米的最高峰。

在20世紀初,胡兀鷲還是在歐洲高山地區比較常見的鳥,後來,當地人誤認為它有害畜牧業,大量捕殺,導致其數量銳減。胡兀鷲在中國主要棲息於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數量逐漸減少,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瀕危野隆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也將它列入附錄二,禁止貿易出口。

黑頸鶴,藏族傳說中的神鳥

黑頸鶴是世界現存15種鶴中唯一棲息在高原的種類。1876年,俄國探險家在青海湖邊採到了黑頸鶴的標本,動物學界才知道青藏高原是牠們的棲息地。也有學者將之列為中國的特有鳥種。

藏族百姓視黑頸鶴為神鳥,傳說它是格薩爾王的牽馬官所變,從天上銜回了青稞種子。每年10月下旬,黑頸鶴抵達香格裡拉的納帕海越冬,翌年4月才離開。

黑頸鶴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飛到繁殖地,擇偶交配後,在四面環水的草墩、蘆葦叢或在地面營巢。供圖/圖蟲創意

黑頸鶴每窩孵出兩隻雛鶴,互相會為食物激烈爭鬥,經常打得頭破血流,通常只有更強壯的那隻雛鶴可以長大。作為高原生態變化指示性物種,1989年中國將黑頸鶴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於1997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中國在黑頸鶴的主要繁殖地,遷徙地和越冬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對黑頸鶴十分喜愛,稱之為「仙鶴」、「神鳥」、「吉祥鳥」。攝影/彭建生

黑鸛,分布極廣,數量銳減

大小與黑頸鶴接近的黑鸛,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成年黑鸛嘴和腳鮮紅,上體黑紫色,腹部純白,看一眼就能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國西部比如甘肅省張掖市的一些大型溼地,還可見到大群的黑鸛。每年,牠們都要從這裡啟程,前往遙遠的南方越冬。攝影/張玉林

我國發現的黑鸛多在僻靜而開闊的森林,河谷沼澤及近水的崇山峻岭間的懸崖峭壁上營巢,也有的營巢在黃土高原地帶水蝕深溝的土崖上,西北乾旱地區水域附近的砂石陡壁上,以及塔裡木盆地周圍的胡楊樹上,所以有人把在我國黑鸛的營巢環境分為森林、荒原和荒山等三種類型。

黑鸛通常在幹擾較少的河渠、溪流、湖泊、水塘、農田和沼澤水邊淺水處覓食,鯽魚一旦被黑鸛的長喙鉗住就很難再逃脫。攝影/張玉林

這種體態優美的大鳥有著超強的飛行遷徙能力,雖然在歐、亞、非大陸都有分布,但近十多年來種群數量明顯下降,在瑞典、丹麥、比利時、荷蘭、芬蘭等國已經絕跡,在中國的珍稀程度並不亞於大熊貓。香格裡拉的納帕海每年吸引了200多隻黑鸛在此越冬,是黑鸛在中國最大的越冬地。

棕尾虹雉,與喜馬拉雅山山神為伴的九色鳥

在喜馬拉雅山和高黎貢山北段廣闊的懷抱裡,棕尾虹雉活躍在海拔3200—4300米的高山地帶,隨著季節的變化,它們在針闊混交林、灌木叢、草甸和裸巖地帶之間進行縱向的短距離遷徙。

在西藏林芝市的神山南迦巴瓦峰腳下,這一帶地勢險峻而且灌叢密布,隱藏在灌叢中的棕尾虹雉非常謹慎,牠們只要聽到些許動靜便會立即起飛離開。攝影/董磊

棕尾虹雉頭頂有一簇特別延長的藍綠色羽冠,其羽幹細而裸出,羽端呈匙狀,向前捲曲,如同絲絨一般,甚為奇特,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

這種美麗的鳥在中國極為稀有,僅能見到零星個體,估計總數不足1000隻,因此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值得欣慰的是,近幾年國內的自然攝影師在西藏林芝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山南地區、陳塘、亞東等地,多次拍攝到了棕尾虹雉的清晰照片。

棕尾虹雉又名九色鳥,數量非常稀少,即便攀爬到喜馬拉雅山的林線地帶,想要見到棕尾虹雉也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攝影/左凌仁

小鴇,新疆阿勒泰的「鳥中隱士」

我國分布著三種以「鴇」為名的大鳥,是日常用語「老鴇」的原型。這三種鳥分別名為「大鴇」、「小鴇」和「波斑鴇」,其中以小鴇的分布區域最為狹小,種群數量也最稀少,已列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在非繁殖季節常聚集成大群,有時可達幾千隻,白天活動。性情膽小而機警,發覺有危險時立刻跑開或隱藏起來。攝影/張國強

小鴇成鳥的體長約43釐米,整體呈黃褐色,上體有些雜色斑,下體偏白,喜愛集結成小群,炫耀時躍起,拍打兩翼。

小鴇在我國目前已知的分布地僅限於新疆阿勒泰地區的一隅,牠們的體型比大鴇小很多,僅比雉雞略大,雄鳥醒目的黑色翎羽與雌鳥低調的氣質形成鮮明對比,更加偏好棲息於溼潤肥沃的開闊草地,是飛翔在新疆西北部天空的世界性珍禽,近30年已經十分罕見。

小鴇如今在我國境內僅可見於新疆西北部地區。大規模的機械化農業生產,讓小鴇隱秘於農田中的巢穴與棲身之所受到嚴重威脅。攝影/張國強

守護,國內與國外合作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已經在為鳥類保護作出努力,通過設立自然保護區、減少圍墾灘涂、立法禁止捕獵行為等方式,逐漸減少人類活動對鳥類的幹擾。截至2017年底,我國以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到82處,省級自然保護區131處,市縣級自然保護區159處。

喜馬拉雅山中段的溝谷堪稱鳥類絕佳的繁殖地。這裡食物充裕,火尾太陽鳥、藍大翅鴝等種類夏季在高海拔的針葉林乃至灌叢草甸間繁殖。攝影/彭建生

1981年和1986年,我國分別與日本及澳大利亞政府籤訂了保護候鳥協議,通過國際合作共同保護200多種候鳥,並開始取得成果。

黑臉琵鷺就是一個成功典範,在上世紀90年代只有數百隻殘存,但因為國際合作,保護措施到位,數量已經開始回升到四千隻。它從一種無人認識的水鳥轉變成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生態環境指示性物種,有機會在IUCN(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由「瀕危」降至「易危」,是亞洲鳥類保育史上難得的正面例子,也是全球共同聯合保護鳥類的成功典範,深刻地昭示了鳥類保護是每一個人和全世界共同的使命。

在未來的日子裡,在人類與鳥同行的旅程中,下一個幸運的「黑臉琵鷺」會是誰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一隻大鴇雌鳥傍晚帶著幼鳥在草原上覓食,氣氛恬靜。攝影/唐黎明

參考資料

·左凌仁.《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2015.01《你所不知道的喜馬拉雅花木鳥獸》

·江航東.《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 2010.03《福建沿海那些南來北往的鳥兒》

·韓聯憲.《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 2016.06《納帕海橫斷山中的鳥類驛站》

·左凌仁.《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2016.06《羽色如虹 攀登高山之巔,追尋三種虹雉》

·聞丞.《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 2016.06《大鴇、小鴇、波斑鴇「萬鳥之妻」的冤屈與悲歌》

·聞丞.《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 2016.06《中國黑鸛 山河大漠間的隱者》

- END -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國家全景地理」及《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國家全景地理」聯繫。

相關焦點

  • 「國際愛鳥日」檢察官給您講一個雲雀鳥的故事……
    每年的4月1日是《世界保護益鳥公約》規定的「國際愛鳥日」鳥類可以傳播植物花粉、灌木和樹的種子01雲雀打官司今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決定視頻案例涉及的動物均屬於國家保護的
  • 南環派出所破獲一起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製品案件
    南環派出所破獲一起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製品案件 2020-12-15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與鳥兒「交往」?聽聽他們的故事
    我國有鳥類1445種,遷飛的候鳥就像生態系統移動的「晴雨表」,與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構成了生命共同體。長期以來,我國積極推進鳥類保護,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實施瀕危鳥類保護工程等,加強鳥類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的保護。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其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重要力量。
  • 護鳥兒飛翔,如音符在山水間流淌
    護鳥兒飛翔,如音符在山水間流淌  ——四位愛鳥人的故事與心聲  編者按   秋冬季是我國候鳥大規模南遷和集群越冬的季節。當下,各地保護候鳥志願者發起的「護飛行動」蓬勃開展,吸引更多人思考人與鳥類怎樣和諧相處。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 【藍幼•親子課堂】保護動物、敬畏自然——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
    親愛的小朋友們:       今天是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珍稀動物是在自然界較為稀有和珍貴的動物。國際上各個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珍稀動物滅絕的問題。為此,國際上將每年的4月8日定為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      從17世紀到20世紀末的300年裡,人類文明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質量也飛速提升。
  • 三年級《父親、樹林和鳥》預習,感受父親的愛鳥之情
    深而幽靜喃喃:低聲說話兀立:直立喙:鳥的嘴驚愕:吃驚而發愣二.學習課文本文主要以父子間的對話串起了全文,在談論鳥的過程中,使「我」有了愛鳥意識第三部分(第20~23自然段):寫「我」為有這樣一位愛鳥不傷鳥的父親感到高興。2.分析課文本文有兩處明顯寫父親愛鳥的句子:(1)「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
  • 來綿的鳥兒有話對市民說:不打擾,是我要的溫柔~
    為了讓市民認識更多的冬季候鳥,增強大家的愛鳥意識,今天(12月6日)上午,綿陽市愛鳥協會志願者們在三江半島景區邀請大家觀鳥、認鳥。現場,志願者們通過架設望遠鏡邀請市民觀鳥、分發宣傳手冊等方式,向在場市民科普冬季候鳥知識。程鈺博今年6歲,受爺爺喜歡養鴿子的影響,他對鳥類很感興趣,現場圍著志願者問個不停。
  • 孩子們手繪百鳥圖長卷 揚州「鳥家族」成員已有266種
    中國江蘇網4月25日訊 4月20日至26日是全國愛鳥周。眼下,揚州正是春光明媚好風光,也是鳥兒遷徙的高峰。記者昨天了解到,我市今年的愛鳥周宣傳活動21日在江都自在公園舉行,今年愛鳥周主題為「保護鳥類資源 守護綠水青山」。揚州現在鳥類生存情況如何?
  • 八大公山發現3種瀕危動物
    八大公山發現3種瀕危動物華聲在線5月2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田育才 通訊員 黎志國)今天,記者從桑植縣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該區日前在整理設在野外的紅外相機4月份拍攝的影像資料時,第一次發現了寶興歌鶇
  • 小白鷺、黃嘴白鷺、褐翅鴉鵑…快來選出您身邊最熟悉的鳥兒!
    前日,市觀鳥協會正式開啟2020年廈門市「愛鳥周」的「雲觀鳥」活動,評選市民身邊最熟悉的10種鳥類。今年3月25日至31日是第38個福建省「愛鳥周」,受疫情影響,今年在線上舉行「雲觀鳥」活動。3月30日起,市觀鳥協會微信公眾號「廈門觀鳥會」將分5期推出廈門常見的50種鳥兒,並附上介紹和照片,市民可為最熟悉的鳥類投票,活動將根據投票結果推選出「廈門市民最熟悉的10種鳥類」。截至4月1日下午4點,活動推出了3期。目前,鷺科鳥類最受鷺島市民的歡迎——廈門市鳥小白鷺高居榜首,其次是大白鷺。
  • 杭州最牛「識鳥小分隊」一口氣認出了12種鳥兒
    鳥兒在哪兒呢?    浙江在線11月18日訊  「看!有鳥!」「在那裡,跟我來!」  由本報聯合浙江綠色共享教育基金會、杭州市林業水利局、杭州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主辦,浙江野鳥會、杭州市少先隊愛鳥俱樂部、杭州西溪溼地管委會辦公室、浙江自然博物館承辦的「2013綠色共享杯·杭州市第五屆小學生觀鳥賽」在經過了兩輪賽前培訓後,於昨天在西溪國家溼地公園蓮花灘觀鳥區正式吹響號角。  歷時1小時20分鐘,22支來自杭州市五大城區的小學生代表隊進行了激烈角逐。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讀讀...
    經過多方努力,到了1995年,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把白頭海雕的狀況,從「瀕危」改為「受威脅」。2007年,白頭海雕從《瀕危和受威脅野生動物名單》中被移除。2018年6月14日,在匈牙利佩奇動物園拍攝的一頭兩周大的北美野牛幼崽。 這頭名叫葆拉的小野牛出生於2018年5月30日。 新華社 發2016年5月被正式確立為美國國獸的北美野牛,也曾因人類的大肆獵殺而數量驟減。
  • 日網上這些長相奇特的鳥兒,像是從漫畫書裡走出來的一樣!
    日本網站上的編輯小姐姐給大家帶來的17隻造型奇特的鳥兒:「收集了一些從大家熟識的鯨頭鸛開始,到長得像吉祥物一樣可愛的鳥兒給大家。」1. 鯨頭鸛雖然長得毛茸茸的,但可不是芝麻街的角色哦~ 鯨頭鸛展開雙翅後,橫向可達2.5米!
  • 野生朱䴉唯一種源地:舊時瀕危鳥 飛入百姓家
    中新社記者 鍾欣 攝 中新網漢中2月11日電 題:(新春走基層)野生朱䴉唯一種源地:舊時瀕危鳥 飛入百姓家中新網記者 李姝徵11日,冬日的漢江河清冷寂寥,數隻頭頸鮮紅,背羽雪白,翅下泛著粉色光彩的奇異大鳥從江面掠過。「這就是朱䴉。」村民隨手一指,不在意地說。朱䴉,世界瀕危物種,曾被認為在中國已滅絕。
  • 生活重啟|四川一百年沙泡樹鳥窩上百,白鷺、老鸛等鳥兒又開始回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鍾旭娟 武詩潔 封面新聞記者 李華剛在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觀文鎮永安村南的一棵沙泡樹上,成百上千的鳥兒會在立春後陸續飛到該樹上築巢繁衍永安村的「鳥樹」,現在已實行掛牌管理,在當地村民的自覺保護下,這些鳥兒安然無憂地與村民朝夕相處,繁衍生息。據古藺縣誌記載,這棵沙泡樹已有兩百多年的樹齡,樹幹高達30多米,足有10多層樓的高度;直徑1.5米左右,至少要3個大人才能合抱過來。從樹下抬頭望,可以看到在枝葉掩映下,隱藏著許多大大小小的鳥巢,似點點繁星綴在枝頭。
  • 世界環境日|他們,是綠色家園守護者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近年來,江蘇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背後凝聚著每一位綠色家園守護者的汗水。記者採訪了三位致力於生態環境保護的人物,展現他們身上行動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