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首都機場是夜裡,跟隨著人流過海關,年輕的安檢姑娘們說說笑笑,眼眸閃亮,人群有序但不沉悶。忽然就感覺氣氛不一樣了,空氣裡都是自由的,充滿著希望的味道,這裡是北京呀。
東京完全是另外一種味道。
潔淨的,規矩的,秩序井然的,有一種隱隱的冷和頹喪,又像是見慣了過眼雲煙的繁華,有了那麼一點意興闌珊。
那天我們從銀座回酒店,剛好趕上晚高峰,我猶豫著要不要乘計程車,想到這裡計程車的費用是北京的十倍,只好硬著頭向地鐵站走去。
車廂也是滿滿當當,當然沒有北京的晚高峰那麼誇張。年輕的上班族男生,穿著一絲不苟的西裝,把公文包往行李架上一放,雙手插在口袋裡面無表情。穿著時髦風衣的精緻女郎,默默地打開一本手掌大的小書,旁若無人地看起來。更多的人也是低頭看手機,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一樣。
只是地鐵每到一站,人群魚貫而出,沒有一絲聲響,那寂靜讓人覺得有點詭異和恐怖。年紀大一點的老太太,身材保持得不錯,但是眼睛混濁,無意間對視,令人生畏。
東京是個超級發達的國際都市,但我漫步在街頭,總莫名覺得它有點喪。在銀座的奢侈品店裡逛逛,發現那些眼睛閃亮的,臉上寫著蓬勃野心和欲望的,都是中國姑娘。
回到酒店,我在朋友圈寫:東京的街頭,再也沒有赤名莉香。
是啊,1991年的日劇《東京愛情故事》,曾經讓多少人愛上赤名莉香。她那麼勇敢,那麼驕傲,她刻在骨子裡的獨立和天真,是都市女郎的勳章。她笑起來眼睛彎彎,總是閃著光,哪怕在愛情裡受傷,那雙眼睛始終沒有暗淡下去。
過去的很多年,我為赤名莉香沒有和永尾完治在一起而感到遺憾。後來終於領悟,他們就像兩顆行星,永遠不可能有相交的軌道。
影視作品和經濟的關係太大了。
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時代的高峰。縣城的年輕人洶湧著上東京,高樓拔地而起,經濟蒸蒸日上,人們被豢養的欲望日漸膨脹。據說30年前的歐巴桑旅遊團,和今天的中國大媽一樣,飛到巴黎和紐約買買買,在奢侈品店買手袋,眼睛都不眨一下。
年輕人還熱衷談戀愛,《東京愛情故事》裡男女主認識沒多久,就可以講出「我們上床吧」這樣的臺詞,那樣的時光啊,像鍍著一層金光的流動盛宴。
經濟崩壞之後,人們不再愛名牌,優衣庫這樣的平價品牌忽然席捲了市場,極簡風開始流行,年輕人結婚生子的欲望寡淡,連戀愛都懶得談了。
關於日本社會觀察的暢銷書,都是《低欲望社會》《下流社會》這樣的作品,不過據三浦展的觀察,最近的日本街頭又能看到背名牌包的年輕女孩了,那是她們從媽媽手裡接過來的禮物。她們的媽媽們五六十歲,剛好是經歷泡沫經濟的一代人。
過去的很多年,日本的二手奢侈品店很有名,我去逛逛,感覺價格偏高,款式偏舊。我有個讀者在國內做二手奢侈品生意,她說現在根本不用從日本進貨,現在買名牌包的都是中國女孩。
是呀,我又想起銀座街頭那些瘋狂買買買的女孩,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經濟上升期的中國,到處都在拆毀和建造,野心勃勃的姑娘,來到北上廣尋找自己的夢想,她們想要很多的錢,很多的愛,想去很遠很遠的地方,過很好很好的一生。
浮躁,焦慮,虛榮,是時代的標籤。但是我很慶幸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人生仿佛有無限的,無限的可能性,階層上升的通道沒有關閉,雖然很辛苦,但是努力踮起腳尖,總能夠到夢想。
最後,日本這個國家最震撼我的,還是它的高科技,以及政府在國民健康方面做的努力。
比如這款水素車,第一代加氫,第二代就是加水作為燃料了。我們在豐田展示中心看到的是第一代:
我在日本買到的,最喜歡的幾件好物,都是跟健康有關的。
他們的藥沒話說,都很好用,我胳膊上長了一塊皮炎,在藥妝店隨便買了一款軟膏,塗兩次就好了。
最喜歡的是這款電子口罩,就是長得像U盤這個。
它就是一個隨身攜帶的空氣淨化器,原理是它釋放的負離子可以吸附空氣中pm2.5,花粉等細小顆粒,在你周圍形成直徑一米的防護層。我和呂同學現在每天都戴著,嘻嘻。
今天就寫到這裡啦,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