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8月3日,中歐同步宣布世貿組織「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MPIA,Multiparty Interim Appeal Arbitration Arrangement)」仲裁員庫成功組建。
據中國商務部網站消息,7月31日,包括中國、歐盟在內的WTO「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MPIA)」參加方就仲裁員名單達成一致,成功組建了由10人組成的仲裁員庫,並聯合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作出通報。
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表示,我國提名的楊國華教授獲得各參加方的支持,成功當選仲裁員。其他仲裁員分別來自巴西、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歐盟、墨西哥、紐西蘭、新加坡和瑞士。
成功組建10人仲裁員庫,負責二審
3月27日,中國、歐盟和其他十多個WTO成員聯合發表部長聲明,決定在WTO建立MPIA。簡單而言,該安排將在上訴機構停擺期間,利用WTO《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第25條規定的仲裁程序,審理各參加方提起上訴的爭端案件。
其原因在於,爭端解決機制是WTO的核心功能之一,在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上訴機構是專門審理上訴案件的常設機構,是爭端解決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由於個別WTO成員持續阻撓上訴機構成員遴選,上訴機構自2019年12月11日起陷入停擺。
此次,MPIA10人仲裁員庫的建立,在上訴機構癱瘓情況下,可以令WTO維持一定程度上的仲裁功能。
據WTO文件顯示,這十位仲裁員分別是墨西哥前駐WTO官員安德拉德(Mateo Diego-Fernández ANDRADE)、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教授Locknie HSU、加拿大前貿易官員休斯(Valerie Hughes)、瑞士伯爾尼大學法學教授高緹耶( Thomas COTTIER)、智利前常駐WTO大使哈拉(Alejandro JARA)、巴西前貿易官員利馬(José Alfredo Graa LIMA)、哥倫比亞前駐WTO官員奧拉茲克( Claudia OROZCO)、歐盟學者鮑魏琳( Joost PAUWELYN)、紐西蘭前首席法律顧問雷丁斯( Penelope RIDINGS)和中國清華大學法學教授楊國華。
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表示,未來,該庫中的仲裁員將負責審理參加方之間的世貿組織爭端解決二審案件。
這位負責人指出,仲裁員庫的成功組建,是全面實施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的必要步驟,對於維護爭端解決機制的有效運轉、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歐盟貿易司方面則介紹,在未來,在參加MPIA的成員方間發生的任何WTO爭端中,當一方觸發針對WTO專家組報告的上訴時,都將隨機選擇MPIA仲裁員庫中的三名仲裁員受理該上訴。
歐盟指出,自4月30日生效以來,歐盟和其他22個WTO成員方均是MPIA的參與者,MPIA為這些成員方提供了一個功能正常且獨立的兩級爭端解決系統。 MPIA將一直運行到WTO上訴機構能再次發揮作用為止。
美日不參加,美國還發牢騷
值得指出的是,在以上23個參加MPIA的成員方中並不包括兩個貿易大國:美國和日本。
6月初,美國駐WTO大使謝伊致信WTO,反對歐盟、中國等多方在建立MPIA時使用WTO秘書處預算和人員,並對該機制的建立多有批評。
6月18日,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例行發布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個別成員繼續阻撓『臨時安排』的做法,既缺乏世貿規則依據,也將進一步損害多邊貿易體制。」高峰強調。
據第一財經記者從權威渠道獲知,在隨後的6月29日,美方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例會上繼續指出,MPIA的出現放大了上訴機構的一些最糟糕的做法。
而日方在同一會議上則表態,不參加MPIA,因為不確定這一機制是否能達到其支持者所聲稱的最終目標。
在7月8日的WTO會議上,歐盟駐WTO大使馬查多(Aguiar Machado)再次公開邀請日本加入由歐盟牽頭的MPIA,稱歐盟和日本為「志同道合的全球夥伴」。日本對此暫無響應。
在7月29日剛剛召開的WTO爭端解決機制例會上,美方再一次對MPIA表示不滿。
一位日內瓦貿易官員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在該會議上,約有20名成員發言,重申要儘快打破任命上訴機構新成員僵局的重要性,並希望重新建立起一個運轉良好的上訴機構。
同時,有一些WTO成員直接批評美國未能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使僵局永久化。歐盟方面在會議上表示,尚不清楚美國在何種基礎上就能認定MPIA會延續上訴機構的最壞做法,因為MPIA根本還沒開始發布任何裁決。
中國WTO研究會副會長、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暫時來看,美國加入這種安排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隨著多邊機制的擴圍,參與的成員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一種替代性機制,那麼我覺得美國可能會考慮加入。現階段美國加入的可能性不大,不僅不會加入,還會抵制這種安排。」(第一財經記者高雅對本文亦有貢獻)
文章作者 馮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