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稱肥累、高城、廉州,因水草豐美而得名。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先人就在此勞動生息,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於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縣。藁城人傑地靈素有「冀中明珠」「河北糧倉」「燕趙天府」之美譽。榮獲「河北硬質小麥之鄉」、「2019年全國百強區」、「河北省文明城區」、「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區」、「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藁城在殷商時期,朵氏部落曾在滹沱河畔臺西擇岸而居,創造了璀璨的歷史文明,從臺西出土的鐵刃銅鉞 、手術器具、植物種子、原始瓷尊等文物,擁有七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鐵器—鐵刃銅鉞、世界上最早的手術器械、世界上最早的酒麴實物、世界上最早的脫膠麻織品、世界上最早的平紋縐絲紡織品、世界上最早的鐵礦渣、世界上最早的中醫藥實物。
藁城人文歷史厚重,是宮燈、宮面、宮酒「三宮」文化的發源地。
宮面是清代宮廷的貢品,純手工製作,條細空心,名揚海外,河北省傳統名產名優食品。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是河北省富有獨具地方特點的傳統風味食品,全國只有河北省一家出口。藁城宮面榮獲「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中國藁城宮面之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糧如意宮面始於1979年,榮獲「中國名優產品」「中國自主創新產品」「中國綠色環保產品」。
宮燈製作手藝傳說始於東漢年間,品種分為傳統圓燈、立式宮燈、走馬燈、日韓宮燈等,其中圓式傳統宮燈掛上了天安門城樓,現在藁城已經成為中國宮燈產業最重要的集散地。
糧如意 鬧元宵-猜燈謎
糧宮酒是傳統名酒,在臺西曾出土了最早的釀酒原液,是宮酒文化之源。相傳漢光武帝劉秀徵討王莽路過藁城,納郭昌之女郭聖通為妃,郭家獻上兩壇藁城所產"濃香醴",劉秀喝後讚賞不已。劉秀稱帝後下聖旨,藁城"濃香醴"為皇宮專用,禁止出售,廉州宮酒從此名聲在外。
【藁城 空心宮面 -宮廷御膳】
源於隋唐,盛於明清,藁城宮面,又名藕面。源於隋唐,盛於明清,歷時1500餘年源遠流長。據元朝時期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義大利空心粉就是按照「藁城宮面—藕面」模仿、演變而來。明朝詩人凌儒子曾賦詩一首:眾贊荷花貴似仙,情深又嘆並蒂蓮。莫愁去蒂恐絲斷,化做藕面皆是緣。對「藁城宮面—藕面」讚譽有加。《藁城縣誌》曾有這欄的記載:「吾邑之掛麵,系土人所藝,味極適口,相傳數百載,曾進貢清皇室,故名產也。」在民國時期,藁城「宮面」曾出口朝鮮,並受過孫中山南京總統府頒發的「國光銀牌」嘉獎。
藁城宮面榮獲「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中國藁城宮面之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糧如意宮面始於1979年,榮獲「中國名優產品」「中國自主創新產品」「中國綠色環保產品」。
清愛新覺羅·溥傑吃了藁城宮面之後曾欣然提詩一首,表達對宮面的讚美之情:「化舊為新誇妙腕,流長源遠繼真傳。昔年只供宮庭饌,今喜全家樂壽筵。」現在購買的各種藁城宮面幾乎都在封面處印有溥傑的這首詩。
※ 藕面張果老傳說 ※
「藁城如意藕面」不僅是一種食品,更是一種文化。關於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張果老手持如意邀天財星君柴王爺與魯班打賭,賭趙州橋禁不住張果老的毛驢和柴王爺的推柴車,結果張果老驢馱日月星辰,柴王爺車推三山五嶽,從南向北走過趙州橋,卻只留下驢蹄印子和車轍印,而橋卻分毫無損。(河北著名民歌--「小放牛」皆因此而來)兩位神仙心中不快,不知不覺向北走了五十裡,來到了滹沱河岸邊,放眼望去遠近皆是荷花荷葉,美不勝收。
後人因張果老手持如意邀天財星君柴王爺與魯班吃麵,如意有逢兇化吉、吉祥如意的寓意後來人們把這種面叫做:藕面,意為:因荷,得藕,如意面,「糧如意宮面」因此而流傳至今。隨著時間推移藕面已經融進藁城人們的生命裡,並賦予了更多的感情寓意:洞房花燭夜必食藕面寓意為:夫妻今生永遠同心同德,相濡以沫;金榜題名時眾鄉親皆以藕面為賀禮寓意為:不論以後官做的有多大,人走的有多遠,都別忘了家鄉的鄉親;家來貴客、添丁進口……都能見到宮面。
藁城宮面以小麥精粉為原料,以傳統工藝經盤條、上杆、拽條、拉絲、陰乾等數道工序製成。其中,自然陰乾是宮面的獨特工藝妙處。耐煮不發糟,回鍋不爛,挑入碗中,半湯半面,湯味極佳,富於營養。並且不論圓條、扁條,均系空心,實在奇妙。
【藁城宮燈舉世聞名】
藁城的宮燈舉世聞名,據說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巨型燈籠就是藁城宮燈。藁城宮燈起源於東漢,是由古人當時常有的紗罩燈衍變而來。清乾隆皇帝南巡路過藁城,恰逢正月十五,乾隆看到這裡的百姓扎做的燈籠如此精美絕倫,不禁龍顏大悅,命人精選數盞帶回宮中,於是藁城的燈籠便有了「宮燈」的美譽。
為了採訪了解藁城宮燈,記者特意找到了藁城宮燈研製開發中心有限公司,在公司總經理和宮燈開發總設計師史有全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開發研製中心內的宮燈博物館。在三層樓的博物館中,記者除觀看了傳統的大紅燈籠和公司的專利工藝紙雕彩燈外,還參觀了體形巨大的各式電動彩燈,其中福娃彩燈和生肖彩燈最為引人注意。
【藁城 宮酒皇家貢品 】
除了宮燈,藁城(古稱廉州)的宮酒也是有著悠久歷史的。
相傳漢光武帝劉秀徵討王莽路過藁城,納郭莊村郭昌之女郭聖通為妃,郭家獻上兩壇藁城所產"濃香醴",劉秀喝後讚賞不已。劉秀稱帝後下聖旨,藁城"濃香醴"為皇宮專用,禁止出售,純糧釀造糧如意、廉州宮酒從此名聲在外。
在藁城河北宮牌酒業有限公司,記者了解到,在民國年間由於戰禍連連,釀酒業蕭條,藁城宮酒工藝一度散落民間。1945藁城縣建酒廠,開始研究挖掘整理"宮酒"工藝,釀出了新一代宮酒。經理李永傑帶領記者參觀了河北宮牌酒業的釀池和酒窖。在釀池區,記者看到一排排並列的釀池內,填鋪有覆蓋物,釀池下便是正在進行發酵的各種穀物。李經理告訴記者,藁城宮酒採用的是傳統固態發酵工藝,酒香濃鬱,入口綿甜。
在酒廠的酒窖裡,記者看到一個個獨立的酒窖裡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酒缸和大酒罐,這些酒至少要在這裡度過兩年以上的時光才能正式上市。李經理打開一個酒缸,用小酒勺舀了一小勺原漿讓記者品嘗。記者小口品了一下,入口後沒有嗆人的辣味,在口中留下絲絲甜味,和平常喝的成品酒很是不一樣。而在酒窖的最深處,記者還見到了酒廠的鎮廠之寶,盛滿美酒原漿的大木海。李經理告訴記者,現在這些木海很少見了,這些大木海是1945年建廠時的用具,其中兩個木海中盛放的原漿就是1945年時的產品,至今已經有63年了,是這裡的鎮廠之寶。
藁城濃香酒,源於商,興於周,至漢代已成宴飲佳品,歷2000年而不衰。藁城縣釀酒廠釀酒師總結挖掘傳統工藝,結合先進釀造技術,後又開發出「濃香型」「精藝濃香」、「特製濃香」,曾多次獲省級、國家級金獎。90年代初,又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發研製出「藁城宮酒」「糧如意」「皇慈」等品牌,使這一古老的歷史文化名酒再現人間。「宮酒」採用優勢紅糧為 原料,小麥大曲為糖化發酵劑,經清蒸清燒,泥窖發酵,按質摘酒,分級貯存,經微機科學勾兌而成,形成了「清亮透明,甜香爽淨,醇厚優雅,回味悠長」之獨特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