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上海通報新增2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當晚,周浦明天華城小區被列為中風險地區,實行「只進不出」的封閉化管理。
在那一刻,一家醫院,一位醫生,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與這座「城」建立了緊密的聯繫……
「城」外
「六不出門」守護患者
11月25日,最高氣溫15攝氏度,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周浦醫院西南邊,與門診大樓隔開一大段位置的小矮房子外面,工人們正在抓緊施工,小布踩著泥水,走入發熱門診的「辦公室」。
感染科副主任醫師許東偉正在忙前忙後,手裡緊緊揣著手機。在一個僅容三四人坐立的「休息室+食堂」內,許東偉笑著表示,最近幾天大家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中,「發熱門診一共有9名醫生,27名護士,基本所有人從20日開始就沒休息過,一直在不停地工作,我們的護士長已經好幾天沒回家了,住在醫院裡。」
自從周浦明天華城小區被列為中風險地區,裡面6000多名居民的大病、小病都由周浦醫院發熱門診承擔。
「因為防疫需要,原本簡單的事情也會複雜化。」許東偉介紹,比如前天晚上八點,發熱門診送來了一位明天華城小區的居民,喉嚨裡卡了魚刺。原本幾分鐘能搞定的事情,在這裡顯得「步步驚心」,「他有一份核酸陰性的證明。但取魚刺需要張嘴,此時將產生大量的氣溶膠。如果是新冠肺炎患者的話,就很危險了。」
因此,患者進入發熱門診,先做頸部、胸部CT,並做了血常規和核酸,排除了新冠肺炎症狀。此時,醫院五官科的醫生穿著防護服進入發熱門診進行會診,為患者做了處理。這還沒完,相關的手術器械,發熱門診將對其進行徹底的消殺後,才能送回五官科。
許東偉介紹,發熱門診實行「六不出門」原則,掛號、檢驗、輸液、收費、藥房、治療全部內部閉環管理,其中若是涉及專科疾病,再由發熱門診通知各專科二線醫師,按照二級防護在發熱診室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
此外,醫院專門準備了一個病區,用於收治來自中風險管控地區的有軀體性疾病需緊急治療的患者,前提是,這些患者的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並經過專家的風險評判。
「剛剛一位小區的孕產婦還來產檢了。」許東偉介紹,這位產婦被120直接送到發熱門診,醫院的婦產科醫生身著防護服等候,直接就在救護車上完成了相關檢查。「因為明天華城小區是中風險管控地區,所以居委會、急救中心和我們三方合作,由救護車專車送到發熱門診,就診結束,再由救護車送回小區,實行嚴格的閉環管理。」許東偉介紹。
明天華城小區孕產婦來醫院檢查
40分鐘左右的採訪時間裡,許東偉接了無數個電話:「周五還要來幾個孕婦?好的好的。」「趕緊和急診聯繫,要轉運患者。」「必須要再做一遍核酸。」……
許東偉告訴小布,因為明天華城屬於中風險地區,不能因為做過一次核酸顯示陰性而放鬆警惕。即使在「密閉」的發熱門診內,醫院也劃分了明天華城小區的患者專區,防止交叉感染。
專用等待區域、專用電梯、專用病房
「目前發熱門診已接待24名120送診人員,180多名中風險管控人員。」發熱門診護士長張燕已經連續工作了近30個小時沒合眼,直到昨天她才終於回了趟家,「我們的小護士都不容易,絕大部分都是90後,但大家都不叫苦不喊累,每天還會提早過來幫忙。」
張燕介紹,在發熱門診有一些患者心情比較低落,出現牴觸核酸採樣等情況,這個時候,特需部出身的張燕就會採用HEART服務模式,用心用情照顧患者,「病人吐槽的時候不插嘴,等他們『發洩』完了,我們再站在他的立場解釋、安慰,效果還不錯。」
採訪快結束前,一位小護士閃進了擁擠的房間,火速扒了幾大口盒飯,又匆匆出了門……
「城」內
做24小時專屬家庭醫生
周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孫瑋曾作為家庭醫生,管理過明天華城片區。但這一次,他成了真真正正的明天華城小區「專屬」家庭醫生。
時間回到11月20日。晚上8點多,本在家休息的孫瑋接到醫院電話,說出現緊急疫情防控任務,全員馬上集合!當天,整個周浦地區有140多位密接的密接,需要周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連夜找到並聯繫120轉運至集中隔離點進行醫學觀察。
任務繁重,大家分為十組,三人一組,在整個周浦緊急尋人。正當孫瑋也打算加入到隊伍中去時,領導留住了他,「你另有任務。」考慮到孫瑋住在明天華城小區,這麼大的小區封閉了,肯定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也將產生眾多的醫療需求。「領導,我是家庭醫生,又是裡面的居民,我就在裡面負責大家的健康吧!」孫瑋說。
帶著一批口罩、手套、防護服,21日凌晨4點,孫瑋回到了已經封閉的小區。當天7點,他正式「上崗」,在物業辦公室找了一個寫字桌當診臺,成了小區的專屬家庭醫生。
前面三天,整個小區還處於較為慌亂的狀態,尤其是一些有基礎疾病、有醫療需求的老百姓焦慮較重。「那幾天,我每天接了不下100個電話,有時候一個剛接上,另一個電話同時打了進來。」電話那頭的孫瑋,聲音也有些嘶啞。
很快,孫瑋和小區內的其他志願者打成了一片,和外頭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浦醫院形成了聯動,小區內千頭萬緒的醫療健康需求,被這位經驗豐富的家庭醫生安排得妥妥帖帖。
「這是我作為家庭醫生的第13年,慢病管理就是我的強項。」雖然手頭沒有電腦,但孫瑋早把各種常用藥品目錄印在了腦海裡。「居民來配藥,我先開『單子』,如果這個藥我們中心沒有,我也可以給他臨時用相同功效的藥品替代一下。」孫瑋開完「單」就立即聯繫中心同事,當天就能把藥送來,「藥可以先『借』給居民用,第二天再用醫保卡支付。特殊時期,老百姓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特殊時期,即使因為醫療需求出小區,也要「閉環管理」。小區封閉後,孫瑋和小夥伴們緊急排查,「小區內現有37周以上的孕產婦7人。這些人處於隨時待產狀態,產前檢查也非常重要。」對於這些孕產婦,孫瑋已經和周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浦醫院制定好了應急方案,「每次產檢時間已經預約好了,一旦發生緊急狀況,我們也有預案。」
封閉後的五天時間裡,120已經轉運了38車次居民外出就醫。小區封閉的第二天,孫瑋和小夥伴意外發現了一位宮外孕患者,他立即聯繫自己的單位,緊急協調下,如今這位患者已經轉運至周浦醫院的隔離病房。「宮外孕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能會導致大出血等情況。」孫瑋鬆了口氣,「還好還好,我們也算拯救了一個家庭。」
還有一些比較小的突發狀況,這位專屬醫生就能立刻解決。這些天,孫瑋一直神經緊繃,他的手機是24小時開機的,就怕出現緊急情況。
「昨天晚上,居委打電話來,一位居民洗澡時玻璃破裂,渾身是血。大家都慌了!」已經是晚上9點多了,「別急,我馬上去看看。」孫瑋立即穿上防護服,趕到居民家中。家裡一片狼籍,地上滿是血、水、碎玻璃,旁邊站著已經慌亂不堪的居民。孫瑋一個個地查看居民的傷口,並仔細擦拭掉血水,「雖然看著嚇人,但是這些傷口總體都不大。也沒有碎玻璃嵌在裡面。」他當場判定沒啥大事,立即安慰了這位受驚的居民,並為他仔細進行了消毒和包紮。
這樣的「出診」,這幾天來太頻繁了。這樣的「家庭醫生」體驗如何?孫瑋笑道,「雖然我做了十幾年家庭醫生,但是沒有一刻像現在這樣,深刻地體會到老百姓對醫生的需要。通過醫療,我深入到了患者的生活之中,讓我體會到了診室裡面觸及不到的感受。」
孫瑋一家老小五口人都住在小區。「我的愛人也是一位醫生,這些天,她一邊照顧家庭,一邊還做起我的助手,幫忙解答居民的一些疑問。」孫瑋說,「雖然這場疫情把我推到了『最一線』,但是沒有背後團隊的有力支撐,越來越高效的運轉機制,我一個人是發揮不了太大作用的。」他也欣喜地看到,居民心理狀態也正在快速恢復,「同小區的老患者看到我還給我打招呼,『孫醫生好呀』!」
文字:嚴靜雯
部分攝影:鄭峰
編輯:姜天瑤
【來源:浦東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