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之夜,於影院觀看《拆彈專家2》,成為這一年賞析到的最後一部電影。每一部電影總有令人難忘之處,甚至引發共鳴,《拆彈專家2》亦然。
失憶後的真臥底。拆彈隊員潘乘風因執行某次任務負傷而失去一條腿,因此不能再執行拆彈任務。幾年後,潘乘風的種種舉動表明他已經成為爆炸案犯罪團夥成員,不巧的是,在製造一起爆炸案的過程中受傷,失去部分記憶。他被警方懷疑牽涉此案,逃亡中,撞見前女友龐玲,當被問及任務是否還能執行時,潘乘風一無所知。至此,難道他是打入犯罪團夥的臥底?
執行任務負傷後的潘乘風,性情大變,公共場合失態,甚至參與製造爆炸案,這是為下文的成為臥底作鋪墊?就像曾經《無間道》中的陳永仁,離開警隊後作案無數,只為進入黑社會高層,實施臥底計劃。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並沒那麼簡單。失憶前他是真犯罪團夥成員,失憶後他被安排成了真臥底。
《拆彈專家2》故事情節雖不及《無間道》系列電影深奧,但同樣複雜,觀眾需要用心觀察和思考。
打不穿的拆彈服。一般概念中,防彈衣只能防手槍彈或流彈,防狙擊槍何其難。影片中卻有一個情節:拆彈服VS狙擊步槍。過程驚心動魄,反派的狙擊步槍連射數發,終未能擊穿正派的拆彈服。這拆彈服的防護力果真勝防彈衣十倍?
分析一下這矛與盾。一方面,影片中使用的狙擊步槍應是蘇聯德拉貢諾夫狙擊步槍(SVD Sniper Rifle),口徑只有7.62毫米(不是12.7毫米),有效射程800米,威力有限;另一方面,新型拆彈服科技含量高,或真有這種能力,這樣一個大塊頭,至少比普通防彈衣強。
不可拆的戰術核彈。影片開篇假想在人流密集區發生了一起爆炸案,戰術核彈蘑菇雲升起。所幸,時光倒流,爆炸地點被轉移。影片中,這些戰術核彈已經不能被阻止爆炸,最佳應對策略是使之在爆炸前沉入青馬大橋下的海灣中。
影片無形中告訴觀眾一個更加切合實際的道理,拆彈專家再怎麼厲害,終究不能拆盡所有炸彈,有些炸彈只能被轉移位置,以減少損失。爆炸後形成的核衝擊波、核汙染讓結局不完美,雖有遺憾,卻更帶真實感。
賞析電影,除了劇情本身,還有其所包含的科普知識、震撼能量、人生態度等,觀影之後若能帶來收穫,便是有價值的電影。《拆彈專家2》確有諸多看點,不僅限於上述三個。(文/鹽邑大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