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與「最後」作為一組反義詞,有著截然對立的意味。前者猶如生機盎然的早春,活力與朝氣同在,熱情與希望並存。後者仿佛稍縱即逝的日暮,光亮與笑語漸消,夜幕和岑寂降臨。
「首先」像呱呱墜地的新生兒,處於生命的起始階段,充滿無限的可能。「最後」則如行將就木的老者,生命瀕於垂危,一切已是過去。聊起「首先」,人們往往侃侃而談,似乎永也說不詳盡;而提到「最後」,人們常常用寥寥數語作結,又或習慣似的做一總結性發言。
這是「首先」與「最後」的區別,也是我們對待「首先」與「最後」的一般態度。
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葉子》圍繞深秋時節的最後一片藤葉,希望的從無到有以及生命的重生與終結,講述了關於信念、友情和純美心靈的故事。
小說裡的人物各具特色:意志消沉的瓊西,重視友情的蘇,捨己為人的貝爾曼,還有盡職盡責的醫生。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角色。
我將根據由最後一片葉子得到的體會,寫下三點思考。
01.【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待事物的角度,取決於一個人的心態
心態不同,看待同一事情的角度也就不一樣。
有這麼一則故事:兩個歐洲人到非洲推銷皮鞋。第一個歐洲人發現,由於天氣炎熱,非洲人都赤著腳,不穿鞋。他認為皮鞋在非洲沒有銷路,遂情緒失落地返回歐洲。第二個歐洲人則信心滿滿,認為皮鞋在非洲有著廣闊的市場。一番努力過後,他成功地打開了非洲的皮鞋市場,狠狠賺了一筆。
在上述故事中,我們看到,兩個心態不同的歐洲人,從推銷皮鞋的不同角度,得到了迥乎不同的結果,一個心灰意冷而一無所獲,一個自信十足而賺得盆滿缽滿。
《最後一片葉子》裡的瓊西把葉子的凋零與生命的消逝加以聯繫,當最後一片葉子凋落時,就是她告別人世之際。雖然想法有些荒謬,但從中可以看到她消極的心態。
「心理暗示」指人有受環境影響而接受外界暗示的主觀願望。
美國心理學家凱文做過一項試驗:他以化學博士的身份,向學生們介紹一種正在研製的藥物。這種藥物無色無味,揮發出的氣體具有保健作用,但是一旦吸入,會產生頭暈的感覺。試驗臨近結束時,凱文問學生們吸入該氣體後是否感到頭暈,很多學生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然而,所謂的「藥物」只是一瓶水。這是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結果。
小說裡的瓊西把葉子凋落想像為生命的消亡,這種心理暗示使她做好了與最後一片葉子「同歸於盡」的準備。
蘇卻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激勵瓊西戰勝病魔,恢復健康。在醫生告訴蘇,她的朋友僅有一成的治癒率後,蘇儘管大哭了一場,但在瓊西的面前,仍然把一成的希望說成了九成。此舉是暗示瓊西用樂觀的心態看待病情,心情好,一切也都將好起來。只是,瓊西的心理暗示太強烈了,根本聽不進蘇的話。
瓊西沒有想到的是,葉子脫落乃順應季節變化的自然現象。來年春回大地,常春藤自會再次繁榮滋茂,呈現出鮮活的生命力。
清代詩人龔自珍在自敘詩《己亥雜詩》中寫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此詩作於龔自珍辭官回歸故裡之際,他以「落紅」自喻,闡發了「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愛國情懷。凋落的花瓣並非全然失去了效用,它融於泥土,化作養分培育後續盛放的花朵。
由此可知,對於同一種自然現象,瓊西只看到了消極的一面,而龔自珍從正反兩面辯證地看待自然界的更替變化。
02.【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任何事物都具有一體兩面的屬性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塞翁失馬」的典故,從失而復得到得而復失,體現的是福禍相依的辯證法觀點。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無論是事物內部,還是不同的事物之間,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要求我們一分為二的看問題。
小說裡的最後一片葉子使瓊西認識到了自身想法的錯誤和生命的可貴與頑強。它見證了瓊西從萬念俱灰到重獲新生的轉變,卻令貝爾曼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磚牆上的葉子是貝爾曼的最後一幅畫作,雖然沒有憑此成為有名的畫家,但這片飽含愛意的葉子道出了他高尚的人格與捨己為人的精神品質。
從得失角度來看,最後一片葉子,對於瓊西而言,是得,得以繼續領略活著的美好;對于貝爾曼而言,是得失兼備,失去了活著的機會,得到了別人的認可與人生價值的升華。
生活裡隨處可見「一體兩面」的情況。例如,學校考試第一的學生收穫喜悅的同時,勢必也有如何保持第一的思慮和生怕被其他學生趕超的憂患。又如,得到公司領導的賞識時,興奮的心情自不必說,但同時也會有萬一在工作中出現差錯而辜負了上司一片心意的顧慮。此外,我們平時所說的「驕兵必敗」、「失敗乃成功之母」等都是事物具有兩面性的表現。
03.【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成功不是一蹴而就,量變才有可能質變
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他試驗了上千次,試錯了上千次,但他並不認為那是失敗,因為從這些錯誤的試驗中,他了解了哪些方法是行不通的。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杜甫有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在《柏學士茅屋》裡也說道:「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這裡強調的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量變與質變原理,唯有大量的積累,不斷地充實自己,才有可能實現質的飛躍。
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小說裡的貝爾曼二十五年來,沒有畫過一幅畫,畫架與畫布擺設似的陳列在他的房間裡。「他總是打算著畫出一幅令世人驚訝的傑作,可是到現在也遲遲沒有動筆。」由此可知,貝爾曼的傑作僅僅停留在想的階段,卻不付諸筆端,但是具體的畫法是需要在實踐中詳細揣摩,改進與完善的。
「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汪曾祺在散文《馬鈴薯》中寫道:「全國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種馬鈴薯的人,大概不多!」
汪曾祺曾在沽源縣接觸過各色土豆。如果沒有大量的研究,汪老或許就不會發現「麻土豆」花的香味,也就不會有《中國馬鈴薯圖譜》的問世。
有句話是「實踐出真知」。若只是想想,不把想法落實到行動當中,那就與眼高手低無異了。有趣的是,貝爾曼屋子裡的畫布終究沒有派上用場,而是在牆上完成了他生命裡的最後一幅畫。因為這幅畫具有超出畫作本身的意義,所以「最後一片葉子」算得上是貝爾曼眼中令世人驚訝的傑作。
總結
本文採用辯證思維對在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裡發現的「bug」進行了具體的分析與論證。文中既談到了瓊西的心態與看待問題的角度,事物「一體兩面」的屬性,也談到了貝爾曼的空想所引起的對量變與質變的思考。
小小的一片葉子,竟然暗藏著哲學智慧。因此,我的感悟是,不要小瞧微不足道的事情,有時它恰恰是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