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絕大部分80後以及90初來說,哆啦A夢(機器貓)承載了幾乎所有童年時代對未來的美好幻想。但是動畫片中那些科幻道具真的僅僅是想像出來的麼?其實它們很多都是有科學依據的,就比如說任意門。
動畫片中的任意門,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穿梭至某一指定地點的功能。對此,在動畫片中哆啦A夢給大雄做出了一個簡單的解釋,引出我們之後的瞎扯猜想。
首先,把自己房間裡的「任意門」稱為A,學校那邊的「任意門」稱為X。
跨入「任意門A」的人,「任意門A」會對他的身體進行分子級別程度的掃描。並將「分子構造」的情報,傳輸給「任意門X」。
然後「任意門X」就會以接收到的情報,在瞬間將那個人的「分子構造」重組起來。
也就是說,任意門X將你的肉體再現了出來。
以此為根據,我們可以引發下列猜想:
進門前的你,不完全等於出門的你
因為當你踏進門的一瞬間,門A已經在瞬間完成了對構成你身體的分子的分析,並將你的信息傳送給門X。而你已經進入門A的身體部分,會由門X同步重新生成,從而造成你跨越時空的假象。
但其實當你完整的穿過任意門後,原本的你已經被徹底的消滅掉了,在門另一端出現的你則是一個全新的克隆你。因此嚴格地講,我們在漫畫中看到的也不是同一個大雄,而是大雄1,大雄2,大雄3……
所以假如有一天你恰巧和朋友談論起哆啦A夢,當對方提及大雄時,你應該嚴謹的詢問他:你指的具體是哪個大雄?
但分子的傳輸重組過程也並不會是萬無一失的,具體問題體現在數據讀取、傳送過程中產生的與本體的差異,以及門X在重組身體時,門A是否正確的對本體採取消亡處理。
舉個例子。眾所周知,即使是同胞兄弟,在外觀上也一定會或多或少的存在差異。但在藤子不二雄同時代的漫畫大師,赤冢不二夫的代表作《阿松》中,6位主角卻長得一毛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推測,這6兄弟就是最初「任意門」的失敗產物——由於門未作出正確處理,導致了新舊個體同時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由於數據傳輸過程中出現了錯誤,最終使每個個體性格存在差異。
而藤子不二雄則充分吸取了阿松的教訓,在改進了「任意門」之後創作了哆啦A夢,成功保證了主角大雄形象的唯一性。
以上提到的是任意門的「傳送」原理推測,但如何做到將兩地距離縮短至一步之遙,準確出現在目標地點?這就要說到任意門的另外一項核心技術——空間翹曲。
什麼是翹曲空間呢?
簡單的說就是一張紙上有A地和X地。A和X之間有著C的距離。也許在常規來想,A與X之間的直線距離C是最短距離了。但是翹曲空間就相當於把這張紙彎曲,然後把A點與X點重合,這樣就實現了兩個空間的連接,也就省掉了C的距離。
由門框上下安裝的空間翹曲裝置進行翹曲空間,來實現兩邊的空間連接,這樣我們就可以一腳在家裡,一腳在我們想要去的地方了。
而哆啦A夢中的任意門似乎還有一項額外的功能,就是當目的地不夠明確的時候,門會自動分析傳送者潛意識中最為期待的地方。這就合理的解釋出了,大雄為什麼總是頻頻出現在靜香家的浴室。
但偶爾還有未知bug存在
好了,關於任意門姑且先說到這裡。雖然除了以上提到的,還有很多科學原理在其中,但是我實在編不下去了。
所以,以上所有內容均為作者瞎扯,基本上毫無科學依據可言,請勿盲目相信。
當然,如果你對於「門」也有著一樣天馬行空的幻想,可以試試點擊閱讀原文。不僅可以暢聊你的想法,還有鼓鼓的紅包送你。(為了節省預算,原則上我們並不強迫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