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山東諸城市賈悅鎮歐美爾社區馬家河村的河崖「死地」上,11個優質果蔬大棚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前來採摘和批發果蔬的車輛絡繹不絕。而去年此時,這裡還是一片河灘地,老百姓開墾出來種著稀稀疏疏的莊稼。馬家河村網格黨支部書記張守金一直在琢磨怎麼讓這塊「死地」變廢為寶,2019年4月他去外地考察現代農業時備受啟發,回來後他就跟黨支部成員商量,把這120畝的河灘地收回來,通過合作社搞集中開發。
「你們看,我們現在是在河西側120畝土地上通過合作社的方式號召村民參與股份合作,投資300多萬,打造起優質果蔬採摘園。」張守金介紹說,這只是他們打造起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的一部分,作為月基層黨組織,他們需要在帶領老百姓致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上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目前,馬家河村已新建冬暖式大棚4個, 主要種植火龍果、西紅柿、草莓、扁豆;拱棚7個,種植芹菜等時令蔬菜,
「新建棚第一茬種的芹菜,已經在去年11月份全部銷售完,收入在10萬元左右。緊接著種了扁豆、黃瓜、西紅柿,進行錯季銷售,扁豆最貴時候批發價格就能達到10塊錢一斤,現在這幾個棚的收入已經達到十七八萬吧。」張守金自豪地說道。
現在馬家河村出不去的勞動力都有了打工的地方。今年69歲的丁代亮,兩口子都在採摘園裡打工,一天80塊錢,兩人一年就能掙出七八萬塊錢來。「俺這麼大年紀了還能掙這麼些錢,這在以前可是想也不敢想。」丁代亮一邊忙著給黃瓜打叉,一邊喜滋滋地說著。
除了基於本村實際打造起特色田園綜合體項目,解決本社區農民及無業村民的就業問題外,馬家河村積極努力探索美麗鄉村建設,整修村內道路、水塘,修建村民文體活動廣場,配備各類基礎設施,安裝LED顯示屏、路燈、健身器材等,組建了舞蹈隊,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該村早在2017年就被評為「濰坊市美麗鄉村」。
今年初,諸城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基層組織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基層組織作為最貼近百姓和服務百姓的單元,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斷提升和完善基層組織治理能力。他們聚焦基層黨組織引領力提升,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切實增強抓黨建促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試點成立社區農業發展公司,破解了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難題,實現了農民增收和集體增財「雙豐收」。
社區農業發展公司由鎮政府國資公司發起,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組建公司董事會、監事會,鼓勵黨員群眾以資金、技術、土地、機械設備等多種生產要素入股,採取社區+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實行股份制管理、企業化運營,搭建社區發展平臺,走資源開發、服務創收、鄉村旅遊等多種發展路子。目前,該市208個農村社區和27個城市社區,已全部成立社區農業發展公司。2019年,235個社區農業發展公司實現收益3594.16萬元,其中收入10萬元以上的68個,佔29%。
在諸城市枳溝鎮喬莊社區,他們註冊成立了喬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市場為導向,質量為根本」的經營理念,搭建起了社區經濟發展平臺,目前運行效果明顯。先後承接了該社區昆陽居、昆陽館的建設工程,舉辦「廟山民俗文化節」等活動,建設了喬莊大院農業園等。從近兩年的經營狀況看,公司收入十分可觀。社區公司盈利後將部分收益用於基礎設施提升和社區內公益事業,整修了幸福溝和村內斷頭路,硬化了村內道路,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綠化、亮化等工程,同時也承擔了村內 60 歲以上老人的福利,並且對大學新生、參軍入伍的優秀青年發放一次性獎勵,對婚禮簡辦和喪事從簡的人家進行補助,真正起到了助力公益事業、提倡移風易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