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圖片共分為:割麥、拉麥、垛麥、碾麥、揚麥、裝麥幾部分,你能從圖片上分清楚相關環節嗎?
記得那時候收麥時總是起得很早,以免太陽出來後曬得厲害,太陽出來時已經快割一畝地了。
太陽總是刺眼,揮汗如雨,直起腰看看麥壟還有多長,喘口氣,彎下腰繼續割……
口渴了,就喝幾口暖壺裡的水,坐在帶著土腥味的麥秸上,摘下草帽當做扇子扇一扇,累了,就躺在麥秸上稍微休息一下,緩解一下腰痛,雖然很困很累,但不能睡,硬撐著繼續一鐮刀一鐮刀、一把麥一把麥的割掉放在身後……
小孩子怕熱,大人不捨得讓幹活,有時候會坐在地頭的樹蔭下,等著急了,就喊大人們回家吃飯……
有時候會一大家人在一起割麥,每人幾壟,進行比賽,累中作樂,苦中作甜,也是一種幸福……
割完麥子需要用架子車把麥子裝好,拉出地,拉到場上去,以免下雨被淋在地裡面,麥子會發芽……
拉麥秸是一個技術活,需要小心謹慎,慢慢走,使勁拉,有時候路不平,還會翻車……
麥秸總是把身上扎得都是紅點,又癢又疼,肩膀上被肩繩磨掉一層皮……
麥秸拉到場裡面後,遇到天氣不好,還要垛起來,以免被雨淋,那樣麥子就會發芽,就影響質量……
麥秸垛上站上人,下面的人用叉把成堆的麥秸挑起來,上面的人接著,攤開找平,以免麥秸垛歪掉……
麥秸垛像座山,等垛好了,渾身發酸,癱坐在樹蔭下,吃黃瓜、喝啤酒還有5分錢的老冰棍……
小孩子們跟著瞎攙和,幫倒忙,圍著麥秸垛撒歡做遊戲,嘰嘰喳喳、嘻嘻哈哈……
把麥子攤在平整的場上面,讓大太陽曬焦幹,然後用牛拉著石磙,後面帶著石碾(河南方言:落石),
一圈一圈的轉,嘴裡喊著喔哈、喔哈,催著牛使勁拉(後來有了手扶拖拉機)……
等碾完了一遍,停下來,把麥秸用叉翻一翻,再繼續一圈一圈,一遍一遍的碾壓……
一上午或者一下午的時間,翻場,起場,麥子從麥穗裡面統統擠壓了出來……
想想那時候頂著大太陽,大人們在場地一站一上午,身上曬得黝黑,曬得蛻皮,真是辛苦……
用叉子把麥秧挑起來,抖一抖,把夾雜在裡面的麥子抖掉下來,然後留在場上的就剩小麥子了……
用工具把麥子攏到一個麥堆,用掃帚掃乾淨,等有風時,用木鍁(揚麥子的工具)一鍁一鍁揮向天空,風吹走了麥糠,飽滿的麥粒金黃……
場地上烏煙瘴氣,麥糠扎在身上,刺癢難忍,但根本顧不上撓,看著麥粒堆成尖尖的小山,大人們笑得特別燦爛……
等到天色漸晚,需要把麥子裝進編織袋(化肥袋),帶著土腥味的麥粒,被專用工具倒進袋裡面,然後用繩子紮好,搬到架子車上面……
一家人,在這個時候最是開心,有說有笑,享受豐收帶來的喜悅……
一袋子能裝一百斤,一畝地能打一千斤,抱著沉甸甸的小麥袋,一步一蹣跚的抱到車子上,沉甸甸的喜悅……
小孩子們要麼在平整的場地上翻跟頭,要麼坐在麥袋子上等大人們拉麥子時,可以坐架子車上開心的回家……
那時的一幕幕場景,好像是電影,比電影還要精彩,那是的人們都是那麼淳樸善良,相互幫助,總是爽朗的開玩笑,雖然很苦,但不覺得苦,雖然很累,也都是累並快樂著,現在的我們,吃穿住用都比那時好得太多,但總感覺比不上那時的人心,比不上那麼的無私,比不上那麼的簡單快樂,我們用著高科技的手機,卻與家人聯繫的少,親情淡化了。每天吃上肉了,但沒有那麼的味道了,比不上娘做的鹹菜香。睡上柔軟的床了,但沒有那時的一張涼蓆舒服……,一切的一切都回不去了,只有這美好的回憶,讓人不能忘記。
你要是經歷過,就轉一下,讓更多人一起回憶這份屬於我們曾經的美好。
來源:水墨漢秀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必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