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海歸,放棄本可在國外輕鬆就業的機會,回國將根須扎在雲嶺,是因為他眼中有星河,心中有日月。
一個80後,帶著一群同樣由80後組成的團隊,心無旁騖地進行科研和技術推廣應用,是因為他恪守老師的三句教誨,更有心繫國計、心系菸農的情懷。
因為連續工作,他曾暈倒一次,伴發突發性耳聾住院。出院後,他立即回到崗位。他說,那是他的戰場。
工作中的鄒聰明。攝影:任可
俯身雲嶺,遒勁紮根
9月24日,雲南省委宣傳部、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科技廳聯合發文,作出關於表彰10名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的決定,雲南省菸草農業科學研究院的鄒聰明名列其中。這位2015年9月才參加工作的80後海歸,站在了聚光燈下。
鄒聰明是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求學經歷與農業有關。在西南大學學習了七年,先後獲得農學學士學位和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他赴美求學,在美國肯塔基大學學習了5年的菸草學,擔任科研助理,獲得博士學位。
美國的菸草公司很青睞他,有意栽培他,並向他伸出橄欖枝,但是,最終他還是拂了別人的好意。因為他認為,他的根在中國,他不能忘記祖國和親人,更不能忘記當初求學的初衷——若學有所成,必報效祖國。
回國後,他放棄入職中國科學院和211高校的機會,選擇來到國內菸葉主產區——雲南。
鄒聰明說,進入雲南省菸草農業科學研究院後,他不希望只是在實驗室做實驗,他要走出自己心理的舒適區,要走到雲嶺煙區紅土地上,走到菸農家。所以,他對領導提出:「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最難幹的事交給我。」
「在我國,種植一畝地需要用25個工,這還只是保守數字。但是,早在5年前,美國種植一畝烤菸就僅僅只需要1.3個工。這是多麼讓人痛心的對比。而且,菸葉收購價格相對穩定,但勞動力價格卻年年上漲,這讓許多菸農已經種不起煙,種得起的也存在種植難、烘烤難的瓶頸問題,影響著雲南菸草的穩定生產。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是我需要做的事,也必須去做的事。」鄒聰明說。
登高山,才知天之大;臨深谷,才知地之厚;下煙區,才知苦亦樂。連續經歷了半個月的「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模式,好幾次烤一爐煙都是凌晨而睡,也許平淡、也許單調,但他每一天都在積累沉澱。
除此之外,他還利用在美國攻博時 「菸草免耕生產」的研究推廣經驗,在國家與省級基金項目支持下,對長期輪連作與施肥條件下植煙土壤各粒徑團聚體的碳、氮分布規律進行研究,明確了植煙土壤有機碳、全氮存量主要由植煙土壤大粒徑團聚體提供,建立了「植煙土壤團聚體—根系性狀—作物生長」相關關係,提出了雲南K326和紅大烤菸品種的氮肥響應模型和最適氮肥用量,為雲南省植煙土壤有機肥和氮肥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工作中的鄒聰明。攝影:黃凱
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
之後,鄒聰明領銜開展了雲南「菸葉烘烤提質增效重大專項」課題研究,擔任第一技術負責人。
「菸葉烤得好是寶,烤不好是草。烘烤是菸葉生產的關鍵環節,百分之十的損失是常見的,百分之三十也是有的。雲南省烤菸生產總量佔全國50%左右。但是由於菸葉烘烤質量帶來的損失也不可小覷。五年前,烘烤損失都在百分之九以上,只要下降一個百分點,就能夠減少幾個億的經濟損失。」鄒聰明說,菸葉質量受許多因素影響,以常見的「掛灰煙」為例,就有氣候、土壤環境、施肥管理、病害、烤房設備及烘烤工藝等因素影響。這項工作更多的是苦、累、單調、枯燥,不容易出成績,而且,生產上很容易將責任和錯誤包攬在烘烤管理上,使其成為「背鍋俠」。
儘管如此,他依然迎難而上,帶領省菸草農科院烘烤調製團隊聯合全省十三個植煙州(市)首席烘烤師組建省級研發團隊,開展植煙土壤、菸葉營養、菸葉調製、菸葉質量等多方向的基礎性研究。僅僅在掛灰煙的影響因素方面,就明確了田間鮮菸葉素質差異及損傷、田間冷害、玉米花粉過敏、烘烤技術等因素均可導致掛灰菸葉形成。並且,在此期間,他授權了掛灰抑制劑、特殊菸葉烘烤方法、烘烤過程監控報警、烤房建設等方面國家專利30餘件,部分專利實現了轉化,應用於實際生產。
他從事菸葉調製技術研發,主持了雲南省科技廳面上項目「烤菸烘烤過程中酶促棕色化反應的機理研究及應用」與雲南省菸草專賣局(公司)科技項目「烤菸掛灰煙形成機理與消減策略研究」與雲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科技項目「支撐雲南捲菸品牌的工藝技術及裝備研究與應用」,並參與了多項雲南省菸草公司烘烤科技重點項目。這些項目涉及到特殊品種烘烤、烘烤工藝標準化、難烤菸葉機理、初烤復烤一體化等多方面內容,積累了豐富的菸葉調製研究經驗。
鄒聰明說:「雲南省在用的密集烤房有27萬座左右。出於對綠色能源、清潔生產、節省勞力和時間成本的考慮,我們用生物質顆粒代替燃煤。並且,根據各地的資源和條件,我們因地制宜,考慮了電烤房、甲醇烤房、天然氣烤房、太陽能輔助烤房等,旨在既節省勞力,也保衛藍天。」
目前,在他帶領下,為響應國家綠色低碳經濟發展要求所開展的「雲南省烘烤提質增效重大專項」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截至目前,在清潔烤房方面,已推廣生物質烤房53000多座,生物質顆粒加工線100多條,電烤房400多座,太陽能輔助烤房,天然氣、甲醇烤房100多座,實現了雲南20%烤房用清潔能源替代。
此外,鄒聰明還帶領團隊實現了全省菸葉烘烤工藝曲線標準化,建立了雲南菸葉烘烤工藝曲線庫,向全省累計發放了30萬套針對不同州(市)、不同品種的採烤掛圖,100%覆蓋了雲南省密集烤房群。今年,生物質顆粒烘烤技術在雲南推廣106萬畝,穩溫降溼工藝3年累計推廣100萬畝。助推實現了全省菸葉烘烤損失率的三連降,雲南菸葉烘烤損失率從之前的百分之八左右降至百分之六點五,挽回了不小的經濟損失。他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兩項及多項廳級科技獎勵,出版專著2部,公告並實施了7項地方標準。不僅解決了雲南省菸葉烘烤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改善了雲南菸葉烘烤質量,還真正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目前,80%的生物質烘烤設備廠家採用由他擔任第一發明人專利的「生物質顆粒燃燒機的自動除渣推渣結構」,深受產區好評。
在省級綠色發展基金的補貼下,生物質顆粒的價格成本與燃煤相當。但是,按照傳統的燃煤烘烤,一個工人只能管理5座烤房。而使用生物質顆粒,一個工人可以管理25座烤房。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
解決了菸葉種植過程、烘烤過程出現的常見問題,接下來要解決的,也是烘烤提質增效的升級版——「精準智能烘烤」。
「菸葉生產中,科技隊伍和生產隊伍,缺一不可。隨著煙區的轉移,從未種過煙的山區開始種煙了,但關鍵是烘烤關,烤壞了就全報廢,菸農就一年白幹。老一代菸農很多已經老去或不健在,而年輕一代菸農大都缺乏技術,沒經驗,也沒耐心。面對青黃不接的狀況,我們需要考慮像電飯煲煮飯一樣,研究『一鍵式』烘烤技術,只要裝備齊全,人在手機上就能夠簡單操作。烘烤季節,菸農是離不開烤房的,烤一爐煙基本上就是七天二十四小時待命。實現智能烘烤既能保證菸葉烘烤質量,也能讓菸農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因此,菸葉烘烤的未來是走智能化道路。」鄒聰明主動請纓後,這一課題提升到了省級層面。
截至目前,鄒聰明帶領團隊在雲南主要種煙州(市)部署了800多座監控烤房,探索遠程操控烤房技術的應用,並初步建成了精準智能烘烤體系。
「科技不能走老路子。要發現問題,拓展解決問題的技術,並運用到實際生產中,保障菸農的利益,保障國家利益。」這是鄒聰明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他也要求團隊成員不僅要搞科研,還要在兩年之內拿到「菸葉烘烤調製師證」,腳踏實地,不能讓科研與生產脫節。
「沒有熱愛的態度,就沒有成績。所以,無論學歷有多高,人人都需要練兵。」
鄒聰明說,在美國讀博期間的五年,每年的2月到10月,他早上九點就到了田間,下午5點才返回。工作以來,他也一直保持這個習慣。他說:「只有這樣,才能知道菸葉的脾氣和喜好。那五年,我一直是積澱,沒有發表過一篇論文。也許,我的論文不應該寫於實驗室,而是應該寫在煙地裡,寫在烤房中。」
鄒聰明即將到雲南工作之前,曾請教其恩師,如何在菸草行業做科研一直保持活力。恩師回答道:做菸草科研,先以三個原則衡量:是否滿足了菸草行業的重大需求;是否保障了基層菸農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與新方向。
「我一直銘記恩師的話,軍人要打仗,就得站到戰場上。雲南這片土地就是我的戰場,這些年走來,我不後悔。」鄒聰明說,年輕時候學知識,現在學智慧。人,只要做好一件實事,就會有滿足感。而要成事,必須謙遜,先尊重人,尊重每一個意見和建議,才能聽到真話,接觸到真實。
在這5年中,鄒聰明平均每年進行省級烘烤培訓授課2次;州(市)級5-10次,培訓人次在2萬人以上。自2016年以來,他已培養與在培養的菸草專業本科生10多人、研究生10人。由他指導的畢業生絕大部分進入菸草行業工作,為我國菸草行業發展培養了創新性人才。部分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考上了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優秀農業院校的碩士、博士。(程浩、張智勇、李文昌)
(責編:徐前、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