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啟哲
以「花式吹」「控評」「無差別攻擊」為代表的「暴力、無腦追星」,正在讓一些本應作為共享交流的社交平臺降格為流量數據垃圾場。尤其是不同粉絲陣營之間無休止的罵戰,讓人既厭惡又擔憂,我們不禁要問——是誰在用「追星」把青少年變成 「戾氣一代」?
對於普通網民,哪怕再有心避開「流量偶像」和粉絲刷數據的低質信息,可只要打開各社交平臺的每日熱搜,一大半內容是關於流量偶像的。前幾日某時尚雜誌舉辦活動,各路明星的著裝造星話題佔據榜單半壁江山。視頻平臺裡,有一半影視劇是流量偶像主演的懸浮劇。綜藝類節目,偶像練習生選秀一茬接著一茬,即便是在號稱比拼演技的綜藝節目,也要眼睜睜看著實力單薄的流量偶像與演技精湛的資深演員同臺競技,粉絲與公眾的對立情緒在導演嘉賓們「個性十足」的選擇評議中不斷翻騰,成就節目的話題與關注。哪怕是相對嚴肅的影視書籍打分平臺,都有粉絲為了偶像參演作品能夠刷出高分,提前半年在各種無關內容下胡亂打分評論「養號」,幹擾網友正常的閱讀觀看篩選。
應該看到的是,時下的粉絲已經不再滿足「圈地自嗨」,而是憑藉堆砌的流量,成為與資本權衡的籌碼,滲透各種大製作影視作品、佔領影視音樂等各類專業榜單評獎。遺憾的是,今年一些流量偶像接連曝出的負面新聞、糟糕的作品和引發的罵戰,反覆印證著爆紅根基的脆弱——不管是個人藝術實力還是藝德修養,都名不副實。
然而面對這些,粉絲們卻不理會:凡是負面,一概歸咎為競爭對手買了營銷號,字裡行間充滿著詭辯和陰謀論。倘若有粉絲被網友揪出「出格行為」,一聲「開除粉籍」,所有責任可以一逃了之。為護自家偶像的周全,一些粉絲甚至偽裝成「路人」,編造身份經歷,費盡心機來為偶像扭轉輿論。
如今,各路偶像明星不僅擁有粉絲團,還有專職的「反黑站」。何謂「反黑」?原本是針對自家偶像相關負面新聞的闢謠和無端謾罵的反擊。然而演變到今天,時常會成為不分是非、縱容報復的機器。有案例證明,一些參與其中的粉絲甚至濫用平臺的「舉報」機制和「人海」戰術,一旦看到或聽到自家偶像的負面新聞、批評之聲,便在粉絲群內集結力量對發聲的名人甚至普通網友,進行「無差別攻擊」。
「戾氣」是具有傳播性的,基於粉絲的預設和立場,以及大眾過往所累積的一些怨懟,無論觸發事件是什麼,一旦衝突升級,雙方所使用的侮辱性字眼常常不堪入目。不少缺乏分辨能力的未成年粉絲,在這種不知所謂的謾罵中,會在心中生出「為了偶像不惜與全世界為敵」的悲情與壯烈錯覺,面對證據和「實錘」選擇性無視,對於理智的規勸和引導充耳不聞,固執地堅守「你們儘管罵、儘管錘,我脫粉算我輸」。
然而,這股「戾氣」的始作俑者真是粉絲群體嗎?
有些網絡平臺追求流量的無底線,首先為「戾氣」提供了蔓延的土壤。今年下半年,國家網信辦持續深入開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其中重要一項,就是嚴厲打擊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的平臺。包括新浪微博在內的六家平臺因應援打榜、大額消費、煽動挑撥青少年粉絲群體互撕謾罵的不良信息和行為,而被約談、要求責令整改。
平臺背後,不能忽略的是經紀公司與資本的縱容甚至慫恿。每有負面新聞引發的危機,他們不是第一時間自查自糾,而是躲在粉絲背後,聽任、鼓勵粉絲在輿論場為旗下藝人「衝鋒陷陣」。甚至在某流量偶像一場漫長的輿論拉鋸戰中,當有人梳理事件脈絡時驚訝發現,最初授意粉絲挑釁的竟是偶像身邊的工作人員。另一邊,公關操控的一些營銷號也深諳攛掇粉絲帶話題流量的生意經。圍繞明星著裝、比美、黑料八卦的無意義投票討論,總能輕易掀起一場「飯圈」的「腥風血雨」。
更要警惕的是,這股「戾氣」正成為某些別有用心力量屢試不爽的注意力法寶。眼見著圍繞流量偶像的爭議,已經從粉圈逐步向影視、綜藝、遊戲、體育等各領域擴散,甚至大有蔓延至社會公共事件討論的趨勢,這種「追星」附帶的「戾氣」屬性,將會讓情緒宣洩式的謾罵和攻擊,成為網絡發言的慣性。因而,從整治平臺和規範經紀公司著手,謹防青少年成為「戾氣一代」,茲事體大!(黃啟哲)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