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走過一段人生。
往常,提到這部電影,人們會聯想到悽美、愛念。但是今天,我想來談談影片導演蒂姆伯頓的童年創傷和影片中真正體現悲劇的精神內核,希望也能讓你們回想起童年的創傷,並且治癒它。
蒂姆伯頓的童年創傷
1.父母冷漠,將蒂姆伯頓關在房間中,甚至釘上窗戶。
2.從小就是邊緣人物,老師不喜歡他
3.沒有朋友,也沒有契機交到好朋友
4.不被女孩喜歡
小時候蒂姆波頓被父母關在家中,後來送到祖母家。
在成長過程中他沒有朋友,不被重視,甚至也沒體驗過愛情的滋味。
小時候的蒂姆波頓頭髮亂糟糟的,身材很瘦,沒有什麼值得人注意的地方,甚至還像愛德華一樣木訥。
而這些特點,最後伴隨著他一直長大,給他的心裡也留下了不少的創傷。蒂姆波頓和哥德式風格的連接就是從小時候開始的。
說回到影片,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試聽風格的強烈反差,其實這種撕裂感就是蒂姆波頓矛盾內心的外化表現。哥德式風格像是他的習慣,也像是他陰冷的生活經歷。而彩色的,是他對於信仰的熱愛,充滿童真的期待。
從小到大被貼標籤的蒂姆波頓,也因此在影片中添加了許多諷刺性地設置。穿著正常的人總是多數心術不正,那些邊緣人物和醜陋的怪物才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存在。
最後為什麼說這部電影真正精神內核是悲劇呢?其實不光因為男女主角沒在一起,還是因為三個原因:
整部影片從愛德華的願望(融入小鎮、保護金)開始,結局也是以兩個願望破滅為終。
2.對於愛德華來說,永恆的生命,讓他永世孤獨。
3.愛德華的心靈也是孤獨的,雖說他和金的故事很悽美,但是仔細看來,其實金從來沒有了解過愛德華的內心,也從來沒想過了解。(城堡就像是愛德華的意象,金只在最後分別的時候<被迫>進去過,此後再也沒有第二次。)
這是一個看起來哥特的童話,更是一個看起來很童話的純正悲劇。
蒂姆波頓之所以用這樣的悲劇內核和視聽語言,本質上是因為他內心有嚮往,但是卻潛意識不相信自己能夠擁有幸福,這就是童年創傷帶來的影響。
你是否發現自己在某一個層面或者領域對外界的反應異常強烈或者敏感?也許你是抗拒、也許你是易怒……總之這可能都是隱藏起來的創傷。
其實治癒創傷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對它,感受情緒來來去去,然後逐漸去化解它們,療愈自己。
如果我們細細觀察自己,去愛自己,我們可能也會發現自己有和蒂姆波頓一樣的創傷。(總是不去描述美滿的家庭、故事總是以遺憾收場、故事中鮮少有友情、主角性格相似……)
這篇文章想要和大家探討劇情,也是希望能夠讓看到文章的你們,觀察自己,療愈自己。
歡迎點讚評論收藏加關注,我會永遠做你們的樹洞~歡迎傾訴,送給你們來自陌生人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