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記者 劉一穎
激活「沉睡」在地下的文化遺產
——訪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
「『十四五』時期,打造文化強省,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挖掘、闡釋『沉睡』在地下的文化遺產,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11月17日下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接受記者採訪,圍繞「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方輝表示,「十三五」時期,山東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邁上了新的臺階,在傳統文化價值闡發和挖掘領域形成了特色和品牌。但山東文化遺產「大」而「不強」,對地下豐富的文化資源挖掘、闡發、保護不夠。他建議,「十四五」時期,由政府牽頭,形成保護、研究合力,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例如,良渚文化遺址在全方位保護的基礎上,形成了由政府、高校、省外科研院所組成的合力,對其進行長達10多年之久的挖掘、研究,良渚古城遺址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對我們文化遺產保護闡釋有啟示意義。」
方輝告訴記者,山大歷史學院團隊正在進行焦家遺址挖掘。「焦家遺址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址的典型代表,希望能對焦家遺址進行可持續研究。」方輝介紹,南方省份一旦發現文化遺址,會在發掘前搭建起挖掘區,「把文化遺址給蓋起來,」方輝說,「相當於你在室內進行挖掘,可以從容不迫地開展研究。而不是在戶外風吹日曬雨淋,挖掘結束再回填,保留下有價值的東西很少,大多只在圖片上留下來了。」
「文化遺產保護離不開政府牽頭,政府必須足夠重視。」方輝建議,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為政府考核、官員評定的一項指標。「我們應該像保護綠水青山一樣,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損壞,就無法挽回。」他表示,要在發展中解決遇到的問題,就目前我省經濟發展水平而言,平衡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已不是問題,已具備實力「激活」文化遺產。方輝舉例說,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的車馬坑最初被發現後,政府投資數千萬元抬高地面,對其進行保護闡發。「那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址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博物館。」
文化遺產保護是基礎,更要做好研究闡釋工作。方輝表示,闡發不能「單學科作戰」,要與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醫學等領域研究人員,一同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比如,我們要建設一座文化遺產公園,需要有整體規劃。考古學家只能挖掘文化價值,但如何用恰到好處的方式將其價值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讓公眾感受其文化魅力,這需要建築、園林、水利等多方共同努力。」
文化遺產保護、闡發,關鍵在專業人才。方輝說,文化遺產是公共資源,按理來說,文化遺產管理應屬於公共管理範疇,但目前,文物保護管理的主要力量來自考古專業。考古專業學生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單純從事考古發掘,沒有問題。但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需要複合型人才。因此,方輝建議,「十四五」時期,加強對考古領域複合型人才的培養,組織多學科多領域的專業力量湧入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共同做好文化遺產保護闡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