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首幼時朗朗上口背誦的節氣歌謠,承載了中國幾千年對天文、地理、時令、自然的敬畏,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科學的態度所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濃縮而精華,是國人為歲月靜好的詩意所棲居創造的生活本真。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先。在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中,農事是天下生計的大事。二十四節氣具有對中國古代農耕曆法與農業生產的重要的指向作用,其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於2016年11月底對二十四節氣成功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這對國人、對世界是一件幸事,同時這對在農村在土生土長的中國著名花鳥畫家高夫昌老師來說,更為的激動人心。
在中國傳統的花鳥畫中,寫意花鳥常以水墨色彩之意,表現花鳥魚蟲的情趣生氣,鮮少用於表達四季變換的氣候記錄。即便有畫家以春夏秋冬四季入畫,展示四時之景不同,卻難以體現同一季節內時令節氣的細微差別。可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特徵,難顯小暑、大暑、小雪、大雪的鮮明,更難於細緻入微的將二十四節氣作花鳥畫展現。
不忘本,是植根於高夫昌老師血液中的基因。從小與自然田野為伴的高夫昌老師,單是觀察二十四節氣中的自然變化與動植物生長周期就用了近三年的時間。三年的思考,三年的醞釀,三年的構思,三年的琢磨,十年磨一劍,三年作一畫,「工匠精神」,由可見也。
高夫昌老師以藝術的語言捕捉自然客體的細微特徵並鮮明的展現出來,是蕙質蘭心的觀察與發現,是付諸於真情的表達,也是構思於畫紙上揭示生命輪迴的細節。耐心、細心、用心、精心、匠心,這是高夫昌老師創作寫意花鳥畫的精神。以微知著,運筆生象,知天地而曉乾坤,萬物生靈,皆出。高夫昌老師以二十四節氣鑄就花鳥畫的藝術生命,在筆墨與物象的交相輝映中傳達出自己內心真摯的的花鳥意趣。
節氣如畫,取天地精華;光陰流轉,領自然風採;真知灼見,作農事筆記;情真意切,繪萬物丹青。於藝術,高夫昌老師的二十四節氣圖是千百年來第一次以純花鳥畫展現的新題材;於歷史,高夫昌老師的二十四節氣圖承載的是千年的文明;於社會,高夫昌老師的二十四節氣圖體現新時代國人對於自然的敬畏,凝聚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於鑑賞,高夫昌老師的二十四節氣圖展現的是中國的水墨情韻,繪畫的中國的花鳥精神,筆墨鑄就的骨血賦予了花鳥畫與二十四節氣的新時代涵義。
二十四節氣在時光中流年往復,它得告知四季的變化,預兆雨雪的降臨,感受物候的樂趣。
五千年來的農耕文明在漫長的歲月中凝聚成二十四個自然時刻,每一個時刻是上天對萬物生靈的恩澤,每一個時刻是中國先賢給當下國人生活的一本「答案之書」。每一個時刻也是高夫昌老師仔細體味它的冷暖陰晴、風霜雨雪,萬物衰榮等,繪畫成一套與與天地相合,與萬物相融的生活。
感受生活,與自然同呼吸,高夫昌老師的二十四節氣圖為藝術與生活連結一條通往自然的路。
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