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香港媒體採訪劉曉慶:「你崇拜林青霞嗎?」那時的劉曉慶略帶一點傲嬌地說:「我不崇拜林青霞,我連她一部電影都沒看過。」
然而劉曉慶這番話,以她當時的名氣來說,確實並無誇大,也毫無傲嬌之言,因為此時的劉曉慶開啟了「劉曉慶時代」,甚至當時她要是出現在公眾場合,必然會出現塞車現象。
從1975年的第一次拍電影《南海長城》到1995年的《武則天》,在這20年裡,劉曉慶實現了「霸屏」的同時,還順手拿走了無數獎項。所以當年的那句:「來來去去只有一個劉曉慶。」真的是毫無虛言。
由於出身底層,所以劉曉慶從小就知道:」我要改變命運「和」出名要趁早「這兩大寶典。所以在她還是一名鐵路的女民兵時,她就一直在尋找出名的機會。
1971年,16歲的劉曉慶狠狠地抓住了難得的機會。當時一位領導來到基層視察,喜歡唱歌跳舞的劉曉慶馬上毛遂自薦,在領導面前秀出了自己」能舞能跳能唱「的藝術天賦,技驚四座,得到了領導的重視。
1975年,她又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成都的話劇團,然後僅僅用了3個月就走上了銀幕,開始了夢幻又傳奇且離譜的一生。
1979年,劉曉慶憑藉《小花》開始嶄露頭角,成為了一名冉冉升起的新星。1980年,又憑藉《瞧這一家子》獲得了百花獎的最佳配角獎。同年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上映。
當時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只用了十幾萬,但票房卻高達1億。科普一下,當時的電影票是0.25塊,如果與現在的電影票25塊換算的話,這部《神秘的大佛》實現了」100個小目標「。
雖然是由於當時那個年代的娛樂環境所導致,但不得不驚嘆當時這個票房成績,而劉曉慶也憑藉這部電影,開始被大眾熟知。
1983年,劉曉慶和梁家輝搭檔拍攝了《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這兩部電影,讓劉曉慶的名聲開始流傳到了香港,當時這部電影同時進入到了1983年香港電影票房的前10名,分別取得了1500萬和1200萬的成績。當時成龍的《A計劃》也就1900萬的票房紀錄。
1987年,紅極一時的劉曉慶與姜文首次合作《芙蓉鎮》,憑藉這部電影,劉曉慶的事業再上了一個高峰,斬獲了金雞獎的最佳女主角和百花獎的最佳女主角。
當時的金雞獎與百花獎含金量可是相當的高,都是觀眾一票一票給選出來了的,可見當時的劉曉慶是多麼的風光無限。
細數劉曉慶的戰績,你會發現當時的劉曉慶可謂是拿獎拿到手軟。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就獲獎3次,最佳女配角一次,特別獎一次;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獲獎一次,還要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獎項。
以至於當時面對後來逐漸得勢出名的鞏皇,劉曉慶也只輕飄飄地留下一句:」我很高興見到中國有更多的接班人,來來去去只有一個劉曉慶,實在沒意思。「
不知道現在的她,回顧這句話時,會做何感想,但無論如何,當時的劉曉慶確實有資格說出這句話,她確實創造出了」劉曉慶時代「。
當然,這麼紅的劉曉慶肯定也上過春晚,分別是1983年和和1986年,特別是1983年,第一次上春晚的她就帶火了一件襯衫,後來許多商家紛紛仿製,稱之為」曉慶衫「,頗有後來的」郭富城頭「一樣的美譽。
1995年,40歲的劉曉慶主演的《武則天》,更是成為了不可超越的經典,一個人分別飾演了」武則天「的3個年齡段,少年時武則天的天真、中年時武則天的霸氣、老年的武則天的威嚴,都被劉曉慶演繹得惟妙惟肖,堪稱神來之筆。
羅伯特·麥基曾說過:」最優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在講述過程中,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這種變化被稱著為」人物弧光「,而當時的劉曉慶就有這種」人物弧光「。
但盛極必衰,劉曉慶在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也逐漸實現了她的野心,下海經商,曾經身價高達50個億,但由於觸及底線,最終在2003年鋃鐺入獄。
不過出獄後的劉曉慶雖然欠債上千萬,但她並沒有放棄,她決定東山再起,哪怕將近50歲。她開啟了瘋狂接戲模式,什麼戲都演,什麼角色都不挑,哪怕只是在一旁端茶的角色,她也照接不誤,憑藉這樣的韌性,她用了2年多的時間就還完了債務,實在是奇女子也。
亦舒曾經這樣評價劉曉慶,而她決定以後引用到自己的墓志銘上:」這裡埋葬了中國傳聞最多的女明星,她是個對自己真實,而從未讓人理解的傳奇人物。「
人們更多知道的是她的感情經歷,但她的輝煌同樣也是璀璨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