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袁鳳魁花鳥作品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線 上 展 示
袁 鳳 魁 簡 介
袁 鳳 魁,河北曲周縣人,畢業於河北師大美術系,早年受教於寫意花鳥畫家馬志豐先生,04年入北京畫院當代著名畫家郭石夫花鳥工作室。系北京郭石夫花鳥藝術研究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邯鄲市美協理事,邯鄲市畫院花鳥藝術室主任,彭八百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名譽會長,現任邯鄲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並刊載於《文藝研究》《美術大觀》《中國中青年美術家作品集》等國家各類報刊雜誌,多幅作品被《光明日報》《中國書畫報》北京仁和美術館等單位和個人收藏。個人傳略入編中國美協主編的《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邯鄲美術家》等典籍。
寫心傳聲,神合自然
李躍華/文
中國花鳥畫以其獨特的審美意識和表現形式,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裡,其題材的廣泛性、抒情性、寄寓性、寫意性為歷代文人所推崇,為大眾所喜愛。畫家通過對自然物象的描寫,"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藉一花一鳥傳情達意,物我為朋,意會神交,託物言志。以充滿人文情懷的語言,寄情於神韻和形態,讓觀者賞其目,賞者悅其心,使畫者將平凡的生活,自然題材升華至藝術的精神層面,更富於創造性的視覺語言,彰顯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歌頌美好生活,反映時代精神。
河北邯鄲畫家袁鳳魁作畫多為寫意花鳥,畫作題材廣泛。近年來尤以國寶朱䴉表現較多,他多次深入秦嶺山區,行程近萬裡,不辭艱辛,寫生拍攝了大量有關朱䴉素材,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其帶著感情,帶著文思,帶著主題,一手伸向生活,認真觀察寫生,物我相融,生發畫意。一手伸向傳統,吸納古今,其作品造型嚴謹,筆墨生動,注融感情,逐漸形成自家面貌。
自古至今畫花鳥者眾多,但畫朱䴉者少,這與其本身結構的難度有一定關係,袁鳳魁在朱䴉繪畫題材上默默的進行著探索和研究。朱䴉又稱朱鷺、紅朱鷺,系東亞特有種類。中等體型,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呈鮮紅色;棲息於高大的樹木上,覓食於沼澤稻田間以水生物昆蟲為主。
朱䴉原在俄羅斯、朝鮮、日本和中國有繁殖種群,後以為絕跡。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學家組成考察隊,跨越九省三大區,行程十萬餘裡,終於在陝西山林中發現七隻朱䴉,實施搶救性保護和培育。其有非常多的美學價值,生物價值,人文價值。中國古代,人們認為朱䴉能帶來吉祥,把朱䴉和喜鵲作為"吉祥之鳥"。日本把它作為國鳥,中國政府和人民把它作為國寶和珍品,多次贈送給外國政府,傳遞著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袁鳳魁致力於花鳥畫朱䴉的研究與創作,作品注重主體與情境的融合,畫面明快亮麗,天趣自然,畫風清逸秀麗,筆墨蒼厚,既保留了傳統花鳥恬靜、典雅的特點,又立足現實反映當代審美意趣,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個性和深厚功力。應該說,一個畫家在風格上的探索是尋找個性本源的過程,
袁鳳魁認為,畫一幅畫不難,但要畫得不同於古人、不同於今人,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並被世人所承認,則不易。風格形成之後,若能有新的突破,新的發展則更是不易。多年以來,他一方面學習傳統,研究其創作規律和表現手法、另一方面深入生活,觀察物象,體悟自然;但更多的還是尋找和探索自己的藝術語言,思考藝術的切入點和成法的突破,鑄造自己的風格。
品讀袁鳳魁的朱䴉作品,感覺到一種很強的藝術張力和審美享受,從他的畫作中不難看出他崇尚自然,樸實率真,不重複傳統題材,有獨立探索的個性精神。無論寫意還是工兼寫,畫面重布局、重筆墨、講氣韻,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與藝術情境賦予到所描繪物象裡;張揚個性,探索創意有別他人畫面境界和筆墨語言,是其不懈的追求。
袁鳳魁有一軒名「問藝軒」,體現了他對藝無止境,問藝不止的探索精神,置身於一花一鳥一世界,他忘卻了人世間煩惱與紛爭,沉浸於筆和墨的忘我之境,寫心之跡,傳我之聲。近年來,袁鳳魁以朱䴉為題材,創作了大量作品,體現了他較深的藝術功底和藝術潛力,備受畫界關注,他常說「有耕耘就有收穫」,企盼他鍥而不捨繼續前進,百日桿頭,更進一步。
(李躍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河北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河北省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邯鄲市美協副主席)。
作 品 欣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