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元宵,燈火。
其實呢,說起詩詞裡的正月,初一都不及元宵熱鬧,原因就是這綁在一起分不開的燈火。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這是千年前的元宵,而這元夕夜,也是許多故事裡的重要時間節點。在這繁華燈火夜,有人悠閒自得,有人惆悵落寞,有的故事悄悄開場,有的故事黯黯落幕。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幡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 楊廣《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
其實對比隋唐,你會發現這兩個朝代是很相似的,繁華,強大,包羅萬象。
也許很多人想起楊廣都是他的荒淫暴虐,但有沒有人想過這種刻板印象其實並不真實?
正如眾多雄才大略的英主一般,隋煬帝在他的統治時期大展拳腳,重文治,重武功,興修水利。但即便如此,依舊留下了一個罵名。
徵高麗是必然,修運河也是好事,但錯就錯在百姓經受不住這麼折騰。
隋煬帝是個不錯的帝王,但他並不是仁君。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 楊廣《春江花月夜》
楊廣手裡的大隋帝國陡然崩塌,原因有很多,但絕不像評書裡那麼荒唐。其實,一個將星月寫到如此境界的人,又怎麼可能耽於聲色。
正月端門夜,金輿縹緲中。傳觴三鼓罷,縱觀萬人同。
警蹕聲如在,嬉遊事已空。但令千載後,追詠太平功。
—— 王安石《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
對於臣子而言,海晏河清舉目繁華有自己的參與,這就是幸事。
王荊公變法本意就是為了「但令千載後,追詠太平功」,但最後卻被奉上了《流民圖》。其實誰也沒錯,不是所有好的因都有好的果,也不是所有的惡果都要歸罪於因。
看著滿目繁華,元宵夜的王荊公依舊是銳意進取的。正如元日的「總把新桃換舊符」一般,他要動的就是這片天地。
但是,世事豈能盡如人意。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面對著繁華燈火,總有人是高興不起來的,因為這繁華與他無關。
光影之內是南宋的繁華,不屬於光影外的人。他覺得自己的目標是了卻君王天下事,但君王自己都不急,他又何必呢。
所以,燈火闌珊處的人是他。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 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其實「情」字是最合適元夕的,繁華夜景,註定會有很多美好的邂逅,當然,也會容易讓人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會留下很多悵惘。
很不幸,姜夔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的代表。
紅蓮夜,旖旎,纏綿,但這一刻卻是「兩處沉吟各自知」。上元詞我以前最喜歡的是《青玉案》,現在就是這《鷓鴣天》。
也許有人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太「小」,但「大」處,我已無法觸及。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新年的第一個滿月,承載了人太多的情感。天上月光,人間燈火,光落入人間,燈輝映雲間,只是,在這光影交匯處,未必再有那個熟悉的人。
無論古人如何,不管曾經如何,這一天,還是希望團團圓圓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