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斯·萊傑和華金·菲尼克斯,時隔十一年,因飾演相同角色「小丑」獲得奧斯卡獎,記憶中這種情況只有《教父》系列電影中飾演維託·柯裡昂的馬龍·白蘭度和羅伯特·德尼羅。教父的角色有延續和統一性,但萊傑和菲尼克斯飾演的「小丑」卻大相逕庭,有各自獨立的性格和命運曲線。
即使是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也和其他版本不同。在萊傑之前,最經典的小丑形象非「傑克·尼克爾森」莫屬,後者定義了小丑,而小丑形象依然是漫畫式的,且存在喜劇成分,尼克爾森的表演遵循著原著中的小丑,其形象源自康拉德·維德主演的電影《笑面人》。
克里斯多福·諾蘭渴望創造獨立的小丑。新的小丑沒有明確的過去和歷史,要麼模糊不清,要麼就是空白,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
希斯·萊傑的小丑已完全跳出了漫畫形象,變得恐怖和扭曲,其形象來自朋克領袖席德·維瑟斯和《發條橙》中的阿利斯,兩者都是無政府主義者,動物性高於人性,前者是罪犯,後者聽貝多芬。
希斯·萊傑的小丑是無政府主義的,同時又有著高雅的情趣,然而是病態的。他是邪惡的,世界是個巨大的玩笑,無論是諾蘭還是萊傑都沒有去約束他,他沒有道德觀念,他出場時已經是小丑了,然後一路向前。
為了到達諾蘭的要求,希斯·萊傑在酒店房間內獨處六個星期,幾乎不出門,他看了所有關於小丑的漫畫,並留下了幾段練習微笑和說話聲音的視頻,沒人知道究竟還有多少被刪除的視頻。
小丑就這樣形成了,一個精神變態者,反社會者。至於諾蘭對他的要求,只是一個詞:恐怖(scarier)。
《黑暗騎士》上映前六個月,希斯·萊傑過世,當時傑克·尼克爾森在倫敦,在採訪中他說了一句話:「我警告過他(Well, I warned him)。」
對於《黑暗騎士》中的小丑形象,來自希斯·萊傑的直接答案是:「他只是一個絕對的反社會分子,一個冷血的、大規模殺人的小丑。諾蘭給了我自由。這很有趣,因為小丑說什麼或做什麼都沒有真正的界限。沒有什麼能使他害怕。」
當時電影還在籌備中,萊傑也沒有將自己關在酒店房間六個星期。但他說自己很害怕。
「任何讓我害怕的事情都會讓我興奮。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無所畏懼,但我肯定得裝出一副勇敢的樣子。我應該能做到。」
除了視頻,希斯·萊傑還留下了一本日記,其內容是小丑的照片和他的塗鴉,這本日記就是希斯·萊傑的小丑的全部歷史。在十一年後的《小丑》中竟然也出現了一本日記,但《小丑》講述的卻是小丑的全部歷史。前者是「憑空產生的」,希斯·萊傑創造了一個角色,後者是小丑何以成為小丑,解釋了誰是小丑。
和克里斯多福·諾蘭一樣,託德·菲利普斯的野心也是創造獨立的角色,甚至跳出了存在的電影角色。在菲利普斯和華金·菲尼克斯之前,小丑屬於漫畫,屬於DC宇宙,在《小丑》中,菲尼克斯回歸到了人,沒有掉進一桶溶液裡,沒有改變顏色,他來自現實世界而不是DC。
華金·菲尼克斯減重52磅,生理上的改變影響了他的心理。華金後來承認短時間內減肥讓他「發瘋」。同時他開始閱讀關於自戀和犯罪學的書籍。
《小丑》的劇本是託德·菲利普斯在2017年完成的,他的目的很明確,拍攝的是一部70年代馬丁·斯科塞斯式的電影,不是蒂姆·波頓的《蝙蝠俠》,也不是諾蘭的《黑暗騎士》。而馬丁在70年代最著名的電影是《計程車司機》和《憤怒的公牛》。
託德·菲利普斯想拍是實際上是一部「紀錄片」,他和華金都想讓觀眾感覺自己「正在觀看紀錄片」。《小丑》記錄下了一個人從痛苦走向癲狂,人生支離破碎的全過程。
菲利普斯和華金·菲尼克斯甚至給了小丑一個家。他和生病的母親住在一起。
創傷,華金·菲尼克斯在讀完劇本後,將小丑的轉變歸結為創傷。他本人對創傷已經不陌生了,拍攝《小丑》前後他的治療就一直沒停。
然而小丑的創傷是什麼,電影沒有明確指明。他的父親是誰?他的母親到底有沒有瘋?還有電影中日期的錯誤,小丑究竟生活在哪一年?
希斯·萊傑的小丑沒有歷史,而華金·菲尼克斯的小丑在講述歷史時又扭曲了歷史——小丑當然是病態和反社會的,但他究竟有什麼問題,華金和菲利普斯是刻意造成混亂,模糊了小丑的瘋狂和清醒,或者,他只在精神病房裡做了一場夢。詭異的是,華金後來說,小丑的舞蹈源自《玩具國曆險記》和《綠野仙蹤》中的稻草人。他看到了雷·博爾格跳舞,認定這舞蹈就是小丑的。小丑的舞蹈偏偏來自童話,是徹底的扭曲。
華金·菲尼克斯毫不掩飾,他說「我完全是從博爾格那裡偷來的(I completely just stole it from him)」。
《黑暗騎士》的導演諾蘭也說過飾演小丑的演員一定要是「紳士」,他於是找到了舉止優雅,一度被稱為「漂亮男孩」的希斯·萊傑。他的小丑總是西裝革履。
而在酒店房間裡,希斯·萊傑找到了他的小丑。
「我想出了這個怪物,」萊傑說,「像瘋子一樣四處走動,尋找姿勢,尋找立場。找到他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你找到聲音的時候,你會在聲音中找到生命力(breath)。」
而這些都呈現在電影中了。
拍攝《黑暗騎士》期間,希斯·萊傑每天睡兩個小時。他說他「無法停止思考,身心俱疲」。每結束一天的拍攝,萊傑都會感到崩潰,無法動彈,不能說話,有時需要休息幾個星期。
萊傑死後,他的前妻米歇爾·威廉士在接受採訪時,也說到了這件事,他的「亢奮」和「失眠」。
「他的頭腦在轉啊,轉啊,轉個不停(His mind was turning,turning—always turning)。」
當時希斯·萊傑已在服用之後致死的七類處方藥。但他的死因不是藥物過量,而是七類處方藥的相互作用。
華金·菲尼克斯則承認「自己被小丑這個角色撕裂了」。就在他接受採訪時,還是能看見小丑身上的一些舉動,它們都很自然地出現了。
「有時我同情他,有時我厭惡他。」華金·菲尼克斯說,「但我喜歡。」他沒看過《蝙蝠俠》漫畫,「我覺得漫畫應該很有趣。」同時,小丑的動作又出現了,歪了一下頭。
華金的小丑,一開始就是小丑,帶給大家,特別是孩子歡樂的小丑。他在公交車上逗孩子開心,為病人表演。他不想破壞,也不是無政府主義者的精神領袖,相反,他是受欺凌的對象,是弱者。
華金的角色需要情感出口,像所有人一樣,他也需要傾訴和被理解,可他沒有回頭,他本可以不再扮演「小丑」,可他走到了這條路的盡頭,成了小丑。
他一共殺了七個人。
地鐵裡三個韋恩公司的員工是起點,媒體稱其為「私刑者」。在阿卡姆瘋人院中,小丑從母親的病例上得知母親確實患有精神妄想症,和託馬斯·韋恩生下亞瑟只是幻想,實際上亞瑟是被領養的孤兒,而他怪笑的病,是由幼年時被虐待導致的腦神經紊亂所引起的。小丑殺了母親。小丑的槍是公司同事蘭德給的,讓他保護自己,之後亞瑟得知蘭德這樣做實際上是設局讓他離開公司。小丑殺了蘭德。第四次殺人是在富蘭克林的節目上承認自己就是地鐵殺人案的兇手後遭到嘲笑,小丑殺了富蘭克林。最後一次殺人不能證實,小丑在離開醫院時留下了血腳印,推斷他可能殺了護士或醫生,如果這一切不是他的夢境的話。
華金·菲尼克斯從2005年在《與歌同行》中飾演約翰·卡什之後,就開始接受心理治療,到《小丑》都已經十多年了,這也是他開始時拒演的原因。他不想再被另一個角色困住。
華金不是癮君子,而且不管怎樣,他幾十年來都在斷斷續續地接受治療。
2007年,希斯·萊傑還沒離婚,米歇爾·威廉士開車將他帶到了馬裡布的一家私人療養院,萊傑沒下車,他保證自己會戒藥。
萊傑的死很難不讓人歸咎於《小丑》,但他在《帝國》雜誌採訪時說「扮演小丑絕對是我經歷過的最有趣的時光,也是我擁有的最自由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