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阿麗塔嗎?就是最近熱映的那個。《阿麗塔:戰鬥天使》是由日漫《銃夢》改編,女主與經典的攻殼機動隊類似,都是半機械女性作為主角。
說到攻殼機動隊那就不得不說到導演押井守了,但我要說的並不是攻殼機動隊,而是一部同樣由他導演的《天使之卵》,也是我個人認為其中注入了作者靈魂之作。
在眾多由押井守指導或者編劇的優秀作品中,1985年的天使之卵無疑是滄海一粟,人人皆知攻殼機動隊等作品,卻顯少有人了解這部《天使之卵》。
豆瓣評分8.0,評論清一色的晦澀難懂。據說是實驗動畫,編劇是由《最終幻想》系列前六部的角色設計者天野喜孝擔任。
天使之卵呈現出了一種克制的狀態,表情克制,語言克制,行為克制,這才得了個晦澀難懂之名。
本作七十分鐘左右,場景大多數由冷色調構成,畫風蕭瑟。兩位主角全部都是一副沒睡醒的死魚眼,女孩過白的膚色看起來更是展現病態之美,兩人雖然表情上無欲無求與世無爭,但真實是否如此呢?
故事背景在末世之始也是創世之初,時間始與終的縫隙。
白髮的流浪者看著遠方,鏡頭轉到遠方,是一顆巨大的在樹枝縫隙裡的,似乎在孕育著雛鳥的蛋。
背景音是風,肆虐的風像是在尖叫,看著恍若涼意襲來。
像做了一場很長的夢,夢醒了,她卻不記得夢的內容。她睜開眼睛之時,而後便漫長的黑暗,天使之卵四字幽幽出現於漆黑的屏幕,故事也由此開始了。
白髮的女孩抱著一個蛋走在空蕩的街道,沒有行人,也沒有魚,沒有鳥,就像是陰沉的寂靜嶺,世界明顯是遭遇了大災難。
她遇見了白髮的流浪者,流浪者看見了她懷中的蛋並跟上了她,見他跟在自己身後,女孩藏起蛋說:不要跟著我。
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女孩要帶著蛋並保護,因為相信蛋中孕育的東西可以帶來拯救,這就是她的信仰。隨著動漫劇情的推進,有關蛋的秘密會慢慢浮出水面,所以我們繼續往下。
此時流浪者的出現是伴隨現代機械出現的,說明人類文明並沒有完全消亡,這裡開始流浪者和女孩的身份也清晰了。一個是舊信仰,一個是新科技。
流浪者卻一直跟著女孩,女孩慢慢默認了這個事實,她甚至試探性的問需要喝水嗎?流浪者拒絕。透過瓶子裡的水看見的世界是扭曲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世界,暗示了女孩與流浪者之間的分歧。
夜晚的到來,那些之前如同雕塑的漁夫們動起,他們舉起了魚叉,開始追逐地面上的魚影。街道被攪和得支離破碎。
這是關於反戰和宗教的隱喻,追逐虛影貪戀虛妄,為此不惜屠殺自己的同胞。
百度百科有雲,耶穌魚,最早是基督徒為了躲避羅馬帝國宗教迫害而使用的暗號。有關其象徵意義也不言而喻了。
而漁夫雖然在最後捕捉到了魚影,但街道也被破壞得面目全非,中國有一詞叫捕風捉影,去追尋那種不存在的影子,卻傷及了真實的街道,也許暗喻他們捕風捉影傷及無辜。
正是象徵了被所謂的正義感驅使迷惑的普羅大眾,如論現實,也有不少鍵盤俠打著替天行道匡扶正義的幌子為了一些不確切的消息網絡暴力。
電影是世界的一面鏡子。不止於電影,天使之卵同樣適用。
女孩和流浪者繼續走,跟隨女孩,流浪者看見了一顆樹,他伸手過去觸摸:我曾經,似乎見過這樣一顆樹。他們繼續往前走,看見了魚的屍骨,鳥的屍骨。
科技並非萬能,可是在末世依存並非偶然,即使是以信仰為所有的女孩也不能免俗,就如同現如今我們的生活也被科技一層層滲入,無人倖免。
流浪者講訴聖經有關大洪水和諾亞方舟的事情,人們放出了一隻去尋找陸地的鳥,但鳥並沒有回來。女孩也說鳥是存在的,這就是她一直帶著蛋的原因,是蛋的同時它也化為一種抽象之物,希望。
女孩對流浪者說:千萬不要打碎蛋。可是在女孩睡著時,流浪者終於忍受不了好奇的漫漫煎熬,理性告訴他應該追尋真相,就像潘多拉打開魔盒一般,用那十字架一樣的器具敲碎了蛋,裡面,什麼都沒有。
在這之前有一段關於兩人的對話,真正把二人刻畫出神,也是流浪者打碎蛋的原因。
我聽見了,微弱的呼吸聲。那只是你心中的聲音。還有翅膀拍打的聲音,它一定夢想翱翔天空。那只是外面的風聲。——《天使之卵》
簡短的語言勾勒出兩人,一個是以為保護蛋就可以獲得拯救的感性無知女孩,一個是理性至上的以為打破陳舊規則以獲得新生的流浪者。
女孩如同開頭一般甦醒發現七零八碎的蛋骸,她去追尋流浪者的蹤跡,卻在看見流浪者身影一剎那落入大海的深淵。
她在水中看見少女的自己,女孩像是幡然醒悟般親吻了少女,頓時她吐出了許多氣泡,氣泡化為蛋緩緩浮出水面。
水波蕩漾,女孩卻始終沒有上浮,就像聖經中的鳥始終沒有飛回。
女孩的一吻象徵了直面虛假並接受虛假,只要那個關於守護和拯救的執念仍在,信仰仍在,就算迄今為止所做的一切都是虛假,只要知道那個一直在為之執著支撐的自我是真實即可。
流浪者來到海邊,他悵然望著海面,風吹起了雪白的羽毛,潮水起漲,他卻始終矗立原地。一個黑色像眼珠的物體升起,遠方的人性雕塑全部是祈禱的姿勢望著,其中還有化作雕塑的女孩。
畫面最後,那個女孩的雕塑,仍然視若珍寶的捧著蛋。對流浪者而言,那是虛假,是氣泡,對女孩而言,卻是最真實的也是最虛無縹緲的希望。信仰,本身就來源於虛構,是相信即會存在之物。
尼採說,信仰就是不想知道真相是什麼。
作為獎勵,神擁抱了她。她化為雕塑回歸神位,她是信仰的殉道者。
畫面轉到流浪者開頭看見的樹枝縫隙裡孕育的蛋,依然就像裝飾一樣沒有動靜,流浪者所在之處的畫面漸漸縮小,呈現出一副船底的畫面,這是方舟的反面,還帶著一個奇怪的畸形的影子。
流浪者並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因為蛋只是由氣泡化作的虛假之物,裝飾品,這樣的東西無法孕育出天使,自然也沒有世界的新生一說了。
在神拋棄的世界裡,從頭到尾,無論是樹枝縫隙的還是女孩懷中的都只是氣泡般易碎的希望。
動漫最後殘留下的流浪者,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那些死去卻不甘的意志,渴望新生卻隕滅的亡靈。
雪國中有這麼一句: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徒勞。生存要承受希望,以及希望幻滅,明明是不屬於靈魂的重量。就算是流浪者真的是方舟的倖存者,那種與世長存的孤獨也是無人訴說。
而最後關於方舟覆滅的畫面,上面的點點鏽斑,恍若這神棄世界餘落的最後一點殘渣。
《天使之卵》晦澀難懂名不虛傳,但他魅力也在於此,看的是劇情,是場景,是人物,更是其中若隱若現的隱喻。
作品中融入大量關於作者的臆想,人類的本身就是最晦澀難懂的存在,這個雜揉作者思想的作品更是達到淋漓盡致。
女孩和流浪者兩人都是存在於超脫人世的象徵世界,也指代兩種思想,只有指尖細膩的顫動才表達出他們是個泛著溫度的人。
動漫更是反映了科技與信仰的衝突,最後雖然是女孩回歸信仰脫離了苦海,但留落在原地的流浪者卻選擇了獨自面對孤獨千瘡百孔的世界。
一個是相信虛假直面虛假,一個是相信真實直面真實,不談優劣,誰又比誰高人一等?作者沒有評價,這部動漫更像是提出疑問,這也是引發其深思的原因。
《天使之卵》是作者頭腦幻想的最初也許是最末世界的冰山一角,那是他無處訴說的孤獨和臆想所構建的依稀可見的碎片世界,他並不是流浪者,也不是女孩,而是那一望未知的海。
雖然這部《天使之卵》並不有趣,甚至是無聊,但這是一部可以展望未來,思考未來,回顧往昔,審視自我的番劇。
這部作品本身的意義並不在於內容,而在其於引發的思考,如同作品中闡述的相信即存在的信仰,這也是這部作品的可塑性所在,不同看法解讀,都會使其呈現不同的意義,所謂一千個人有一千哈姆雷特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