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讓我寫了好幾年,最早應該是從2007年開始動筆,原稿改了又改,中途有好幾次想棄之,但最後還是勉強堅持了下來。然而我覺得自己還寫得有欠妥之處,故名曰「初稿」。
怎麼給本文開一個好一點的頭,一直是讓我頭疼的問題,思來想去後,我決定先簡單地說下自己對日本二戰片的觀感,其特點有:
其一:無論是譴責日軍暴行、還是給軍國份子擦粉,都只是「少數派」,大多人更熱衷於描述戰爭的殘酷性、及其給普通民眾帶來的傷害(尤其是原子彈和東京轟炸),但不追究製造「傷害」和「殘酷」的禍首是誰。此外常見的類型還有刻畫日本軍人之間的「美好友誼」。政治觀點「忽左忽右」、立場曖昧不清、既承認日軍行為的不義、同時又展現日軍「憂國憂民」的片子亦不在少數;
其二:日本影視作品普遍認為,日本陸軍野蠻專橫,而海軍則文明理智,因此陸軍有時候會扮演一下邪惡的壓迫者,而海軍則更多時候是以「保家衛國」的正面形象出現。日本劇作家對戰爭發動者的譴責,往往只停留在對陸軍上,不包括海軍,更不包括日本天皇;
其三:「保衛國家」與「活下去」,是絕大多數日本二戰作品會出現的臺詞;
其四:日本影視作品普遍認為,二戰的暴發時間是從1939年德國入侵東歐開始,而日本則是從珍珠港事件後才捲入戰爭,並不包括從1937年的77事件到1939的長沙會戰這段時間;
其五:日本影視作品對德國人的批判力度遠遠大於對作為同盟者的自身,德國人一般以極其反面的形象出現,但日本劇作家們似乎不認為日軍和納粹是一路貨;
其六:右翼認為日本會捲入戰爭,完全是美國所逼,日本軍方是在忍無可無的情況下發起自衛反擊戰(因此珍珠港事件就不是侵略了),而日方戰敗的原因則是由於美方軍事力量的強大。此外日右還認為,日本之發所發起戰爭是為了「從美英鬼子手裡解放亞洲人民」;
其七:日本二戰作品反映日美恩怨的較多,反映侵華戰爭的相對較少;
其八:無論左翼還是右翼,對侵華戰爭的描述,往往只局限於偽滿地區(日方稱為「滿洲國」),其次是上海;
其九:無論左翼還是右翼,都將日本投降稱為「終戰」。
其十:這一點是最重點的,大多數喜歡觀看戰爭片的觀眾只是純粹的軍事迷,喜歡戰艦和坦克的模型、還有仿真軍火,這些人本身的歷史觀很淡薄。仔細調查一下日本戰爭影片的收視情況,就會發現無論立場是左翼還是右翼,只要影片對軍事武器和場景布置有著高度的還原,就能贏得很高的關注度,純粹以故事內容取得高收視的作品並不多。所以左翼作品受到關注不意味著「正視歷史」,右翼作品獲得熱銷亦不代表「死不認罪」。
那麼,作為動漫大國的日本,又出產過哪些涉及二戰的動漫作品呢?
其實這個話題太廣,它並非一篇文章就能講完的,所以我在文中所提到的種種,只是滄海一粟。
一:左翼反思
這類作品往往能夠涉及戰爭歷史的本身、或者從人性的角度去反思戰爭。
1:《三個阿道夫》
手塚治虫的名作,書如其名,講述三個「阿道夫」的故事,即:猶太人阿道夫、德國人阿道夫、以及我們熟悉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從題材來看,就不難得知這是一部以歐洲戰場為主的作品,但與許多有意「區分」德日兩軍性質的日本影劇不同的是,《三個阿道夫》正式將日本視為納粹的同流合汙者。手塚的這部作品在連載之初,就註定了它將不同於其他漫畫,因為它不是在動漫雜誌、而是在新聞雜誌上連載的。本作至今未被改編成TV動畫。
希特勒如今已經成了惡魔的代名詞,張口痛罵惡魔這人人都會,可惡魔是怎麼誕生的,卻鮮有人願意去思考。德國影片《帝國的毀滅》中,納粹團夥不再是一幫只會張牙舞爪的怪物,從而有了「人性」,可是,「親切」的母親把毒藥塞進孩子們的口中,「和藹」的父親拉開手榴彈炸死自己的家人,這些所謂被「美化」的臉孔,不正比「面目猙獰」更令人恐怖麼?它所體現的是一種「冷靜的瘋狂」。
只會一味地譴責惡魔、卻不會去思考惡魔形成的過程,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拒絕承認希特勒最初只是一個普通人,也就等於拒絕承認人經過性格扭曲後就會變成希特勒,而這種將希特勒劃為「異形」的思維方式,與當年納粹的種族劃分並無本質區別,當年的德國人若能冷靜下來去審視「魔族」猶太人,也許世上會再多幾份辛德勒名單。
除了《三個阿道夫》,手塚還在《火鳥:大和篇》中影射了日本社會對歷史的篡改,不過這個故事改編成動畫時,被和諧掉了這一思想。
2:《石之花》
涉及歐洲戰場的動漫,還有一部作品是不得不提的,這就是坂口尚的《石之花》。
故事背景發生在二戰時的南斯拉夫,男女主角分別是遊擊隊員和集中營裡被關押的女性。
不過,與其說《石之花》是一部二戰作品,不如說它是像《現代啟示錄》那樣,試圖從人性的角度去解剖戰爭的扭曲面,所以故事的主題,其實大於「二戰」這個背景。
3:《中國的天空》
《宮崎駿雜想筆記原畫集》裡的一篇插畫——《中國的天空》第6話:「九州上空的重轟炸機」。本篇改編於中山雅洋的同名小說,只有四幅畫,但這足以在筆者的心目中佔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了。故事取材於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中國空軍東徵日本一事,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句話時一定會驚訝:「什麼?八年抗戰時我們飛到過日本的領土上邊嗎?」答案:是的。當時在宋美齡的提議下,徐煥升組織起了一次「空襲」活動,派兩架轟炸機把無數張寫著《告日本國民書》的傳單飛到日本國土上到處拋撒,最終兩架戰機安全回歸祖國。這次「紙彈空襲」在當時轟動了西方世界,空軍飛行員回來時被人們當作英雄般地崇拜。被一個空軍弱國這麼一搞,日本天皇也感到顏面盡失,很快將這件事掩蓋了下去。當初在新四軍軍旅作家胡兆才的《血戰》上看到此事時我真覺得一股熱血沸騰,想不到這件事在宮崎駿筆下重現了。筆者看過的日漫絕對難以數清,漫齡也超過二十年了,但從來不盲目地哈日。宮老能夠擁有這樣的一個歷史觀,筆者是感到很高興的。
4:《國家燃燒》
這是一部在日本倍受爭議的漫畫,因為故事中有一集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殺,主角(一個日本商人)親眼目睹到了日軍拿起刺刀砍死中國平民的場面,驚訝得說了句:「這就是日本軍人的真面目!」這一集一經推出就引起軒然大波,日本民間亦分成了觀點截然對立的兩派。
很快日本右翼就向刊登本漫畫的雜誌施壓,後來本書的單行本發售時亦刪掉了南京大屠殺的情節,這一舉動又再度惹來議論,有人批評作者本宮廣志是借用敏感話題來為自己的漫畫炒作,但也有不少人稱讚本宮勇於在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之際創作這種正視歷史的作品。隨後日本的左翼網友成立了本宮廣志的後援會斥責出版社無能,而右翼則在媒體上宣稱應該正視歷史問題,歷史是不容篡改的,所謂「南京大屠殺」只是一些別有用心的反日人士妖魔化日本的企圖。
本宮本人則說:「《國家燃燒》,正如它的名字所說,講述的是國家(指日本)因發動侵略戰爭,而使戰火蔓延,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狀態。很多人因為國家的意志而飽嘗悲苦,甚至丟掉了性命。為什麼會發生那樣的戰爭呢?作為一個日本人,作為一個漫畫家,無論如何也要寫一寫。」
不管如何,《國家燃燒》確實是刺激到了日右們,不少右翼言論抨擊本宮「編造」、「歪曲」事實,還有人為此專門寫文章「檢證」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詳見:http://www.geocities.jp/nankin1937jp/page044.html)。
5:《蒼天之拳》
原哲夫的《蒼天之拳》是《北鬥之拳》的前傳,書中涉及到了大量日軍暴行的劇情,如日軍的細菌戰、盧溝橋事件等等。原哲夫也很注意當時中國人的民族情緒,如靈王對主角說的那句話:「日本人是侵略者,和日本人相愛的人就是漢奸!」話雖激進了點,但很真實地表達出了一個中國人在那種時刻的想法。
不過,以上這些都在動畫版裡被「和諧」掉了,劇組有意地刪除了日本軍旗的畫面,而靈王也從一個「民族主義」者淪為「種族主義」者,原著中氣憤的表情到了動畫版則成了猙獰。
看來「和諧大法」,並非只是我國的特長。
比較認真地反思日軍暴行的作品,還有《六三四之劍》的作者村上紀香的另一部作品《龍》,不過這部漫畫比較特殊,具體下邊再說。
二:右翼招魂
右翼作品,也就是美化侵略、將軍國份子視為「英雄」的作品,這類書在日本數量不多但影響力很大,不過當中影響力最大的,卻還要屬以黃文雄為代表的「日藉臺灣人」和「日藉華人」的那些媚日著作。
就涉及二戰的漫畫書而言,黃文雄的「代表作」有《中國入門:麻煩鄰人的研究》,該書又名《新支那論》,此外他寫過另一本二戰書籍《日中戰爭——「中國八年抗戰」掩蔽的真相》。黃文雄多次稱南京大屠殺是國民黨為了醜化日本編造出來的謊言,南京事件中的死難者都是中國督戰部隊屠殺的,此為國民黨自導自演,與日本人無關。
黃文雄是個堅定的反華份子,也是「臺獨聯盟」的成員,曾參與過刺殺蔣經國的計劃,後來到了阿扁政府裡擔任官員。除了以上兩本書,他還著過《中國食人史》、《中國沒落史》等等50多本書「批判」中國。
關於右翼系作品就說到這裡吧,反正內容都大同小異,說來說去無非就是這些基調:南京大屠殺是虛構的、日軍解放亞洲人民、美國佬欺人太甚、日本軍人為國犧牲、日本天皇無罪、外國人無權幹涉參拜靖國神社的自由、東京審判是勝利者強加於日本人的壓迫……
還有一些作品,與其說是右翼,不如說是作者政治意識弱得缺根筋,比如《禮武戰奇譚》,這部時間背景發生在日俄戰爭時期的片子,其實是一部賣肉的後宮片,還有一些作品則將山本五十六塑造為穿著暴露的性感美女……估計這些片兒還沒被左翼人士聲討之前,就已經先把右翼份子給氣死了。
三:撫傷之作
也就是反映戰爭給日本人帶來創傷的作品,正如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這類作品在日本是最多的,是日本二戰電影真正的「主旋律」,其數量遠遠超過反思片和招魂片。
這種類型的代表有:《再見螢火蟲》、《玻璃兔》、《夕嵐之街,櫻之國》等等。
1:《再見螢火蟲》(《螢火蟲之墓》)
很多人以為本片的導演是宮崎駿,其實真正的導演是我的偶像高畑勳。
本作是一部經典的「喊冤片」,故事劇情騙走了不少中國網民的眼淚,以致於當初我寫文章批判本片時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個女網友還斥責我說:「難道感動也要分國界嗎?批判日本人,你還不夠格!」,對此,我只能無語。
高畑勳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歡,富有思考性,但本片傳達的內容我實在無法苟同,相比之下宮崎駿倒是曾畫過短篇漫畫《中國的天空》歌頌抗戰時的中國空軍。
我之所以批評《螢火蟲》,絕非是鼓吹日本平民不應該被同情,更非宣揚種族論,的確,二戰時期有不少日本平民也遭受了磨難,不幸地死於戰火之中,可是,造成這一切惡果,又是誰引起的呢?是發動戰爭最後引狼入室的軍國主義者?亦或單純只是「美國佬兇殘」?
我可以肯定地、絕對地說,如果《螢火蟲》能夠對軍國份子作出批判,那麼就可以更加突出小人物的悲劇性,更能引人反思,我們之所以同情好萊塢大片裡的那些不幸的美國大兵,不正是因為他們被政府利用了麼?但《螢火蟲》劇組只是一味地喊冤、再喊冤,指責美軍那無情的炮火,卻不去思考造成悲劇的根源,僅此而已。這才是我批評《螢火蟲》等「喊冤片」的主要原因,一個人去欺辱他人,事後卻不斷地大聲喊自己遭到了對方的反抗,被打得很疼、很慘,那又憑什麼資格去獲得他人的諒解?
我同情清太,同情節子,同情每一個戰爭中的受害,無論他(她)是哪國人,但我堅決將《螢火蟲》這類只會喊冤卻不會反思的影片反對到底。
我絕非在全盤否定日本動畫裡的人性思考,亦非否定高畑勳,我否定的只是《螢火蟲》。如果你想看悲傷與感動,請移步《龍龍與忠狗》;如果你想看日本人對二戰的思考,請移步《三個阿道夫》;如果你想看戰爭給日本人造成的扭曲和創傷,請移步《望鄉》……總之,在反映殘酷的現實上,《螢火蟲》並不夠格,思維片面之極,是一部失敗的反戰片,它和《赤足小子》這樣直接控訴戰爭的作品相比,還要差了一大截。
為什麼德國人將索菲·朔爾視為「十大偉人」之一,不是因為她「反對納粹」,而是因為喊一句反戰口號、扔一張反戰傳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在整個德國,那些「懂事」的大人們都保持了沉默,只有這個平凡的、普通的、只有22歲的女孩勇敢地做這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兒。德國人在戰後用索菲的故事來審視自己曾經的軟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年輕更不是藉口!
像《螢火蟲》這類強調「日本人是戰爭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本片的真人電影版在反思上更加薄弱),看一部就夠了,否則總有一天,你同情不敢像索菲·朔爾那樣去承擔起反戰義務的日本民眾會遠遠大於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者。
《螢火蟲》控訴戰爭對平民百姓的摧殘,首先這是無可厚非的,可問題是它並不追究發動戰爭的元兇,縱觀整部影片,仿佛「元兇」僅僅是美國大兵,而那些把日本人民拖進戰爭火海的軍國份子卻沒有受到半點批評!在這點上,《螢火蟲》憑什麼和早它半世紀的《西線無戰事》相比?!
2:《夕嵐之街,櫻之國》
本片的主題和《再見螢火蟲》相似,只是背景換成了核彈爆炸。
劇情不斷地在現代和二戰兩個時期回來切換,突顯戰爭的殘酷,以及對和平生活的期望。
其他的就不用多說明了,這類故事都一個基調。
這部作品曾被拍攝成真人電影,但我看了一點後就看不下去了。
3:《玻璃兔》
影片前半部塑造出了一股很狂熱的好戰情緒,這很容易讓人將本片列為「右翼電影」,其實耐心看到最後的話,就會發現本片還是屬於反戰的一類,正如那本「你長大了就會看懂」的《鄉愁》裡的一首詩:
「這位少女,我不曾見過,也不曾交談過,當然也沒有恨過,這樣的人,我卻要去殺她。素昧平生的人,像我一樣寫詩,一樣為莫札特流淚,即使如此,我還是要遠徵,去殺害這樣的人。我現在非常渴望,當這場愚蠢的戰爭結束時,少女可以仰望天空,微笑夢想著未來,希望這樣的新時代,可以快點來臨。」
敏子的父母都死於美軍的炮火,因此她敵視所有的美國人。可是片尾當她在一個美軍的項鍊裡看到了他的全家福時,又漸漸地放下了那顆仇恨的心,此時曾經參加過軍隊的哥哥也望著照片中的美國小孩說到:「說不定……我差一點就殺了這孩子的父親,幸好戰爭已經結束了……」
接著,倖存下來的日本小孩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念出了本片最有意義的一段話:
「發動這場戰爭,對日本到底有什麼好處呢?當然沒有任何好處,只有可怕和悲傷的事不斷的在發生而已。戰爭會讓人類毀滅,所以發動這次戰爭的國家,必須要負上很大的責任……當日本與其他國家發生紛爭的時候,絕對不會再用戰爭來打敗對方、把自己想要的結果強迫對方同意……只要和別的國家和平相處,把世界上其他國家當成好朋友,日本一定可以永遠強盛下去,所以,希望可怕的戰爭不會再度發生了,也請以後不要再發動戰爭了……」
以上這段臺詞說完後,敏子將手中那顆象徵著日美仇恨的子彈扔向了海邊,此時此刻,她終於明白了人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片中常有高喊軍國口號的情節,其實那個年代的日本社會就是這樣,本片只是如實地反映了出來,這不能說明作者的政治觀有問題。但是,本片處理這些敏感話題的技巧,明顯遠不如美國內戰片《冷山》、德國二戰片《史達林格勒》,後兩者在展示人的好戰情緒時,也很巧妙地插入了反戰思考,表現了戰爭的非理性,而《玻璃兔》卻只停留在父母不希望兒子戰死這點上,此外沒有對戰爭的瘋狂作出更多的描繪,難怪乎有人以為這是一部給軍國主義招魂的片子。
總體上,《玻璃兔》雖然比《螢火蟲》還要喊冤,並將所有的戰爭責任都歸咎於當時的政府高官,但這部作品還是具有讓人思考的地方。
4:《少年青空之夏》
北條司最嚴肅的一部短篇集,原名《Melody of Jenny》,國內曾譯作《難忘青春之夏》,臺灣則譯為《那年的夏天很笛子》(這個「很」應該是錯別字,臺灣的「和」字念作「漢」,大概是在拼寫時不小心把發音拼錯了吧)。
本書由《夢之青空》、《無盡的蒼穹》、《那年的夏天》三個劇情獨立的故事組成。
《夢之青空》發生二戰爆發前,日本人村川和美國人喬治因為同樣喜歡棒球而結為朋友,但日益緊張的日美關係卻使兩人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他們心目中的棒球之夢也隨之破裂。後來村川回到了日本,繼續著他的棒球事業,但太平洋戰爭暴發之後他被徵召入伍,喬治也參了軍並被派駐到硫磺島上,兩人最後都戰死了,而他們倆共同的朋友由子——一位美籍日本女性則被關入了集中營,從此生死不明。總之這個故事充滿了悲劇性。故事中還明確地將日本在中國的軍事行動定性為侵略。
《無盡的蒼穹》則類似於《再見螢火蟲》、《夕嵐之街,櫻之國》之類,強調戰爭給日本人民帶來的傷痛。故事中隨處見到一些人物高喊反美口號和軍國主義言論,很容易讓人將其理解為給軍國主義翻案,其實北條司只是重現當時的社會場景而已,那個時代的日本人當然就是整天喊這些話,而女主角則顯然是反戰的,二戰結束後,她不願去祭拜戰死的男主角,這個情節很有意義。
《那年的夏天》可以說是最有反思色彩的一章,這個故事將戰爭描寫成人間地獄,除了殺戮還是殺戮,沒有任何道義可言。主角是逃離戰俘營的美國人大衛和一群逃離教育所的日本小孩,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逐漸跨越了種族、國籍、年齡的障礙,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相互扶助著一起度過難關。然而東京轟炸激化了日本人對美國人的仇恨,大衛最終無辜地死在了日本人手中,留下的,只有那支見證了這段悲傷歷史的笛子……
戰爭是非理性的,作為法西斯一方的德國和日本,自然也受到了戰爭的創傷,可是如何去審視德日民眾「加害者」和「受害者」的雙重身份,卻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在這點上,德國無疑做得遠比日本更好。在德國的影視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德國人的沉默、盲目愛國、對政府的無條件支持,給納粹的橫行起了助紂為虐的作用。
德日人民就好比強盜的家屬,當強盜外出洗劫時,他們不加以制止,最後的結果,就是大難不死受害者反過來報復他們。對於這一點,德國人很認真地去作了思考,而日本人則更多地強調自己被報復時所遭受的傷害。對於兩者的區別,有人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有人則認為是「外在壓力」,筆者覺得兩種觀點都不妥,應該是「內在」與「外在」皆有之。但德國在反思二戰的歷史問題時,絕不是浮於表面地說幾下「抱歉」,他們往往能夠從更為深層的角度去打動你的思考。
我在看過諸多二戰片之後,最大的感想就是,很多時候破壞性最大的,倒不是「殘忍」和「兇暴」,而是那顆「純樸」的、「敬業」的、「正直」的、「無私」的「愛國之心」,那股「平庸的惡」。
美國影片《刺殺甘迺迪》裡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真正的愛國者,應該看好你的政府,別讓它亂來,最後毀掉了自己的國家!」
四:左右搖擺
除了以上三種類型,還有一些作品在日本同樣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的立場也許忽左忽右、也許亦左亦右、也許不左不右、或者曖昧不清……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原因很簡單,日本是個商業化很強的國家,一部影視作品最在乎的是票房和收視率,而不是政治立場,所以在某些作品中就可能出現既承認侵略行為,但同時又「安撫」日右的情況,而對戰爭的殘酷性也只是停留在「埋怨」而不是「批判」上。其實這類作品,才是最能代表日本民間態度的。
1:《次元艦隊》
這部片子在中國網上很受好評,但我個人感覺這片實在很平庸,沒有多少值得稱道之處,情節拖沓之至,說教色彩太嚴重,臺詞佔去了90%的劇情,顯得非常羅嗦。
當然本片還是有優點的,動畫版的第7集明確地將二戰時的日本定位為「侵略國」,而最後幾集則反映了美國軍人的情感世界,可謂比較公正。
故事講述和平時代的軍艦穿越時空來到了二戰時期,在他們眼中白種人和黃種人都不是敵人,可包括日本和美國在內的各國領導,都對這艘裝有先進武器的強大戰艦涎垂三尺……
本片的作者說:「日本人挑起了一場與美國和世界各國為敵的戰爭。這事一場傾全國之力投入殺戮的戰爭」。這話似乎說明了作者還是承認日本在二戰中是非正義的,確實片子裡的主人公們雖然日本人,但並不與日軍同流合汙,他們的價值觀認為日本人和美國人都是人,雙方的生命都應該獲得尊重。
雖然本片是比較「左」的,但我個人認為作者川口開治是比較「右」的一個人。如果說《次元艦隊》勉強還能被中國人接受的話,那麼川口的另一部動畫《太陽默示錄》則除了YY還是YY,這片子裡還將臺灣稱為「亞洲的一個國家」。
2:《戰地啟示錄》
松本零士的代表作之一。書裡頭的人物造型為Q版,而武器則比較寫實。
故事以德軍和日軍為主角,每一集獨立成章,主要描述戰爭中的人性。
雖然松本並無美化法西斯之意,但松本卻是個浪漫主義者,在他的作品裡所反映出來的戰爭往往很「理想化」,以致被人批評假大空,而且反思不足。
但總的來說,這部作品還是比較可看的。
本作曾被改編成動畫版,但只有其中三個故事。
3:《龍(RON)》
故事的主人公押小路龍(又名「李龍」)是一個中日混血兒,作品以他的視線串起中日兩國的近現代史,時間跨越了整個舊中國史——從滿清滅亡到日本投降,其間登場的歷史人物很多,包括:魯迅、河上肇、東條英機、溝口健二、溥儀、馬佔山、小津安二郎、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蔣介石、江青、周作人、阿桂姐、黃金榮、杜月笙、鄭蘋如、內藤高治、甘粕正彥、以及影射金日成的金升龍等等,登場的政治組織亦囊括了:滿清保皇派、國民黨、共產黨、朝鮮抗日力量、日本野心家……
和許多立場曖昧的日本二戰漫畫不同的是,本書作者是以較為中立的角度去評述這段動蕩不安的歷史,對日軍的侵略罪行持以否定態度,並不避諱日軍的暴行。
不過本作的結局卻也讓人無法接受,作者雖然同情抗戰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歌頌共產黨的抗日事跡,但他同時卻認為西藏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故事最後主角投奔達賴去了。因為這個結局招來爭議,於是在本書被NHK改編成真人電影時,將個情節給刪掉了。
這種類型的影視作品在真人電影中亦常見之極,可以說是日本政治氛圍的一種體現。
戰爭的恐怖之處就在於將人變成數字,如何宏觀、平等、不帶政治意識形態地去思考這些「數字」,日本人的路子還很漫長,別國的人民亦同此。
五:德國視角
日本動漫也有不少反映納粹德國的作品,有時候還是以德國人為主角。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日本人在看待納粹德國時,沒有了政治上的包袱,所以對德國人的批判,日本動漫可謂從來不手軟,在對其進行嚴厲譴責的同時,對戰爭的思考也更為有深度一些。
不得不說日本人在這方面,基本上還是比較客觀公正的,但在反思作為納粹盟友的自身時卻往往顯得很嬌柔造作,這難道不是一種諷刺嗎?
評價別人,的確遠比評價自己來得容易。
1~2:《三個阿道夫》、《石之花》
(這兩部作品前邊介紹過了,不再重述。)
3:《香芭拉的徵服者》
《鋼之鍊金術師》劇場版,TV版的續集(2003年的版本)。這部動畫電影單獨列出來看,沒有多大意義,推薦結合TV版的劇情來觀賞。
故事發生在二戰之前,中間穿插著眾多真實的歷史事件。應該部影片對當時的德國還是描述得比較客觀的,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裡,有狂熱的納粹信徒,有修茲這種信奉納粹但良心未泯的普通人,有無家可歸、迷茫的吉普賽人,有弗裡茨·朗這樣被納粹排斥但始終愛著祖國的「異端」,有阿爾方斯這樣一心報國、但政治觀很單純的青年……
(註:弗裡茨·朗是德國猶太導演,代表作有:《大都會》、《兇手就是M》、《馬布斯博士》等。)
4:《泥濘中的虎——宮崎駿雜想錄》
除了《中國的天空》,宮崎駿還創作過三部描寫蘇德戰爭的彩色短篇漫畫。這些故事雖然是以德國人為主角,但並不站在納粹德國的立場上,當然也不偏幫德軍的敵人,「槍來炮去」是這些作品最常見的畫面,且沒有任何政治性的評論,反正是完全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敘述故事,宮老頭可以說真正辦到了「事不關己」。雖然宮老頭在作品中把德軍開涮了一番,但同時也對俄軍進行了調侃,而美軍也很不幸地在最後一刻加入到了被惡搞的行列。
這部短篇集包括了《泥濘中的老虎》、《豚之虎》、《漢斯的歸途》這三個二戰故事,都是改編自真人真事。有趣的是,故事中所有人物都是以「豬頭」的形象亮相(參照《飛天俠紅豬》),而宮崎駿本人也在作品中客串(他當然也是「豬頭」啦~)。
《泥濘中的老虎》是根據德國二戰坦克王牌奧託·馮·卡利歐斯的事跡創作的漫畫筆記。卡利歐斯曾以兩輛坦克擊潰蘇聯的精銳第一坦克旅獨立重坦克團,並成功地全身而退,雖然是為納粹立下的戰績,但卻令軍事學家們大為驚嘆,反覆地對這場以弱抗強的戰役加以研究。不過史學家更關注的還是魏特曼擊潰27輛英軍坦克的事跡,其實卡利歐斯所面臨的困難絕不亞於魏特曼,這種關注度的差異反映了世人普遍對第二戰場的誇大和對蘇德戰場的忽視,亦對蘇軍很不公平。
《豚之虎》的主角則是漢斯和保時捷博士(沒錯!就是你熟知的那個保時捷),和《泥濘中的老虎》德軍的「光輝」形象不同的是,本作的德軍多少顯得有些狼狽。
《漢斯的歸來》(又名《坦克兵漢斯》)是《豚之虎》的續集,主角依然是漢斯。講述的是德國戰敗之前,漢斯和幾個德國人逃亡的事。不過這麼嚴肅的主題到了這個故事裡卻變得很搞笑,宮崎駿毫不客氣地拿蘇美德三方的軍人大肆惡搞,而將同情的目光放在了幾個頭腦簡單且笨手笨腳的普通人上,當然,宮老頭沒有什麼惡意,純粹是在講一個類似於《虎口脫險》的喜劇故事而已。
除了以德國人為主角的作品,納粹德軍亦經常活躍於其他日本動漫作品之中,不過基本上都是扮演些小丑類的反派角色。
《黑礁》一片裡就有主角痛宰新納粹的情節,不過在現實中,「新納粹」不一定就是德國人,相反,在俄羅斯、波蘭等當年被納粹德軍侵略過的地方,反而更盛行「新納粹」。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真善美》(又名《音樂之聲》、《仙樂飄飄處處聞》,曾被好萊塢搬上電影),則嚴厲譴責了德軍對奧地利的侵佔。(這部動畫片有個情節讓我至今難忘,奧地利被納粹佔領後,全國上下都在高喊「希特勒萬歲!」,但崔普家的孩們卻在用發音相似的德語喊「鴨子跌倒了!」。)
《Hellsing》等作品,同樣是對納粹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希特勒作為納粹的首領,自然也是難逃被日漫惡搞的命運,比如《龍珠》的某部番外篇來了次反派大集合,被復活的大惡人中就有希特勒。
六:邊緣作品
有些作品不是以二戰為主題,但涉及到了二戰,例如《惡靈獵人》、《雲的彼端,約定之所》等等。
1:《惡靈獵人》(《奇幻貴公子》)
小野不由美的作品。動畫版的第18~19集,中國人林先生和主人公麻衣之間來了以下這段對話:
麻衣:「為什麼林先生對我總是很冷淡的樣子呢?」
林:「因為我討厭日本人……」
麻衣:「!…………為什麼……?」
林:「日本在二戰時期對中國做了什麼,你不會不知道吧?連這種自覺和常識都沒有的日本人,我很不願意和他們相處!」
麻衣:「我知道……我當然知道……雖然日本做了對不起中國的事,但我情願林先生討厭我不是只因為我是『日本人』……」
林:「我並不是討厭你,只是生理上的反感無法消除罷了……」
不得不說小野不由美對中國人的心理分析很到位,也很客觀。
……(刪節)……
林先生說「連這種自覺和常識都沒有的日本人,我很不願意和他們相處!」,那麼,什麼是林口中的「自覺」和「常識」?其實就是他前邊說到的「日本在二戰時期對中國做了什麼」。
林並非一個逢日必反的激進民族主義者,他只是討厭那些沒有「自覺」和「常識」的日本人,討厭那些侵略了中國卻連起碼的一點歉意都沒有的日本人,討厭那些幹盡壞事但事後卻還表現得「理所當然」的日本人。
……(刪節)……
日本的二戰影片和二戰漫畫,我算是看過不不少了,可是真正能夠打動我並引發我去思考的,卻只是林和麻衣之間這段短短的對話——它出自小野不由美的這部與二戰毫無關係的作品。
(以上評論,摘自我寫過的一篇影評:《從林先生與麻衣的對話,思考中日關係》,詳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c8ud.html)
2:《人間失格》
《青澀文學》是與二戰沒有關係的作品,然而片中《人間失格》的第二集,則有提到日軍殺害張作霖並侵佔中國東北一事,劇中的女記者希望編輯能夠將這一暴行公諸於世,但卻被熱衷於報導八卦新聞賺取眼球的編輯否決掉了。雖然不是二戰影片,但這部作品是改編自作者本人的真實經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折射出二戰前夕日本社會的狀態。
3:《黑塔利亞》(《國擬人》)
「黑塔利亞」其實是「hetalia」的音譯,據說這個名詞是從義大利的「italia」改變而來,本片原名《Axis Powers hetalia》譯為《軸心國》更準確些,中國地區為了避免敏感政治話題將片名譯為《黑塔利亞》或者《國擬人》。光看片名,就知道故事是以義大利人作主角的,不過……國內有些同志卻乾脆譯為《意大不利》、《意呆利》、《百無一用義大利》、《廢柴義大利》……Orz...(當然這些譯名大概沒有什麼實際的惡意,主人公「意呆」在中國的人氣很高)
這部動漫有意思的地方是將各個國家擬人化,用人物的個性來折射一個國家的歷史,但並不包含什麼政治立場,純粹的少年動漫而已,所以一經推出就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地區大受歡迎(支持者多為腐女),不過由於主角們的特殊身份,這片也引起了很大爭議,具體的就不多說了。(另外,由於故事中有段韓國人叫中國人作「哥哥」的情節,結果引發了韓國人的不滿甚至暴發抗議遊行,最後韓國官方不得不宣布停播這部動畫。)
4:《鐵腕女警OVA》
日本不乏涉及二戰的電影和動畫,但在思考歷史問題時,大多只是流於表面,或者拍成《戰爭與人》這類充滿政治色彩的紅色經典,完全是從政黨的利害角度去譴責二戰時的日軍,真正從普通民眾的視角來審視二戰的作品並不多。
所以1996年由川尻善昭執導的OVA版《鐵腕女警》顯得尤為難得,這部並非以二戰為主題的作品,對二戰歷史問題的思考,卻要遠勝於許多日本二戰片。
在這部只有4集、全長120分鐘的作品中,涉及到了諸多敏感的歷史問題,如二戰時曾進行過人體實驗的日軍細菌戰部隊(該系列最有名的是731部隊)、美軍在戰後給這些部隊提供庇護、日本政府對此刻意隱瞞等等,而從片中那些老兵的生活狀況,也讓人看到了他們並沒有受到戰後的審判。
在日本影史上,如此直面這類敏感話題的,大概也只有早期熊井啟的黑白電影《帝銀事件》和《日本列島》了。
5:《神隱村殺人事件》
除了《鐵腕》,和細菌戰事件相關的動畫片還有《偵探學院Q》中的《神隱村殺人事件》(動畫版第16~21集,漫畫版第17~29章),表現手法相對隱諱了許多,沒有《鐵腕》那麼直接了當,但畢竟是日本少有的涉及這類話題的動畫作品。
也有一些動畫,只是單純地以二戰為背景,但不打算解釋當中的歷史問題,比如《閃光的逆襲》,這部名義上發生在二戰前期的作品,實際上只是一部單純的科幻片,二戰在片中的位置顯得可有可無,這種題材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說得通。新海誠的代表作《雲的彼端,約定之所》同樣是屬於這類型,這個故事其實與二戰沒有關係,日本南北分治的設定只是為了劇情的需要而已。
七:二戰之外
我並不認為日本人是不會思考戰爭的,如果跳出「二戰」這個圈子,日本可謂不乏對戰爭進行反思作品,如《銀河英雄傳說》、《火鳥:太陽篇》、《火鳥:亂世篇》、《奇諾之旅:和平之國》、《幽靈公主》、《風之谷》等等,這些作品都很認真地去思考戰爭的殘酷性。甚至有時還會涉及軍國主義,如《此時此刻的我》就對軍國主義教育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思索,這部作品擁有一個看似溫馨的片名,卻有著一個冷酷的故事,當年上映後大受好評,在海外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日本本土。
不過,每當題材涉及二戰時,日本作家們就會變得扭扭捏捏、欲言又止,一提到「關鍵話題」時總只是「點到為止」,很少會去深入其中思考緣由。
而此類作品在表現戰爭的非理性時,大多只停留在強調日本人民的生命應該獲得戰勝國的尊重、或者是隔靴騷癢的「檢討」上,真正以人為本地去反思戰爭的並不多見,而日本人普遍認為平民對二戰的暴發完全沒有任何責任,也有一些人將所有的「責任」(不一定是「罪責」)歸咎於「軍部」(尤其是陸軍,並非整個軍國政府),並認為平民會上戰場,完全是軍部強迫的,沒有哪個平民是自願上戰場的,所以在日本的影視作品裡,往往看不到類似於《帝國的毀滅》裡那句反思普通老百姓的戰爭責任的臺詞(納粹頭目戈培爾說:「我們從來沒有強迫人民,是他們選擇了我們。如今淪落至此,是他們咎由自取!」)。
日本影片有時會出現一句「錯誤的戰爭」,但這種話不完全是從道義去反省發動侵略戰爭給人帶來的傷害,很多時候更是指戰略布置的失當,意指「一將無能,累死千軍」,無能的陸軍目光短淺惹惱了美國,結果招來災禍。正如我前邊所說,日本民眾普遍認為他們是在珍珠港事件後才捲入二戰,且往往欽佩海軍而鄙視陸軍。
在日本民間,能夠正視歷史的人士並非沒有,但政治形勢不容左翼作品在市場上佔有過多的份量,本宮廣志的《國家燃燒》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就像我們雖然否定那個「動亂十年」,但不會在主流市場上去反思這段動亂史,即使在2006年30周年紀念日時亦是如此。
若要歸根結底的話,那又會扯出很多政治話題,具體的不多說了,這不是本文的主旨。不過筆者認為,「中日問題」、「中越問題」、「兩岸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中美問題」,沒有美國政府對日本戰犯的包庇(包括日本天皇和731部隊),就沒有後來日本右翼勢力的猖獗。
相比起日本,德國對二戰的反思就要全面了許多,德國的二戰影片拷問的對象上至政府、中至軍隊、下至民眾,可謂無所不包含,正是當年整個民族的盲目狂熱,才導致了後來的戰爭悲劇。
德日兩國的影視在二戰後的經歷幾乎是相反了過來的。日本在戰爭剛結束時,拍攝了不少痛責法西斯的影片,如《我對青春無悔》、《戰爭,和平》等等,但隨著時間的過去,日本二戰片開始變得曖昧不清起來,到了現在,反而很少去直接描述軍國政府的作品了。和日本不同的是,德國人在戰爭剛結束的幾年,基本上是在迴避二戰話題,之後開始逐漸嘗試討論,並拍攝了一些相關的二戰影劇,但最初只簡單地停留在譴責納粹上,到了後來,德國電影在取材上變得越來越廣,責問的對象開始延伸到整個民族,並積極地參與了各部反映猶太大屠殺的影劇(著名的作品有《莉莉·瑪蓮》、《玫瑰圍牆》、《何處是我家》、《第九日》、《六重唱》、《死亡終點站》、《猶太失樂園》、《母親的勇氣》、《仁慈之心》、《黑色星期天》、《善意的謊言》、《過客》、《鋼琴師》、《再見,孩子們》、《休戰的天空》、《命運無常》、《黑皮書》……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非日本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所能相比)。如今德國電影已經跳出了單純的「認錯」和「道歉」,從更廣的角度去反思歷史問題,比如《過客》一片,就思考了和平時期德國人和波蘭人的恩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浪潮》,說明了即便在所謂「民主自由平等」的今天,想要培養出一群狂熱的納粹少年,只需五天時間足矣(該事件的原型發生在自由女神所在的美國)。
我在整理這篇文章時,並不想對日本的二戰影視作簡單的譴責,也不想藉此提倡「中日友好」之類,更不想表明所謂的「立場」或者「主張」,我只是寫下了自己的一些觀感罷。
在看了數百部各國拍攝的二戰片後,我漸漸感到,思考「戰爭」這一責任,並非只是德國和日本的問題,真實的二戰,遠比我們想像的要來得複雜,如美國包庇731部隊、而且在戰時曾出售武器給德日兩國,蘇聯勾結納粹入侵波蘭並炮製卡廷慘案,波蘭侵略捷克還積極參與屠殺猶太人,法國人崇拜貝當政府並組織志願軍進攻蘇聯,匈牙利勒緊褲腰帶支援納粹發動的戰爭,英國對印度人的屠殺堪比納粹暴行,基督聖地梵蒂崗百般討好希特勒贏得了政治利益,西班牙是二戰中唯一一個和盟軍攜手慶祝勝利的法西斯國家,此外仇視猶太人的並不只有德國人,歐洲各國在二戰時都積極地將猶太人送往納粹的集中營,可在戰後,他們卻把所有責任都推在幾個納粹身上……
這些歷史話題太複雜、太沉重,不是寫一篇文章、也不是筆者所能總結的,思考戰爭,其實是所有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