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地標——廣州文化旅遊城,在凸顯飛簷翹角頗具嶺南文化特色的酒店群建築旁,宛若「城」中至寶的「粵秀」劇場,以其獨特「舞紅綢」流線造型「飄舞」在湖畔。這是中建二局廣清分公司巧奪天工之作,於2020年11月完成竣工備案,以榮獲「中國鋼結構金獎」問世花都,向世人呈現出「真絲悠遠織,龍鳳呈祥秀;絢麗紅綢舞,雲端起霓裳」的盛世景象!
眾志成城,擺平地基深「坑」
項目建設初期,面臨地質複雜存在嚴重的隱蔽問題,如溶洞、強風化炭質泥巖、石英砂巖夾層等多樣化巖層、土質不實。為滿足劇場一次性儲水8435噸的演藝需求,地下開挖深達23米,相當於一個小高層住宅高度,從土方開挖和基坑支護開始階段,第一個大「坑」就擺在項目管理團隊的面前。
「30天內築牢地基,任務艱巨,令行禁止!」項目負責人信心百倍。帶著堅毅的眼神、使命必達的決心,他親自「掛帥」現場駐守督導,可堪憂的施工條件、緊張的工期還扛著沉甸甸的擔子,眉宇間的皺紋不知不覺漸漸多了起來。
「8號點位西南35度方向下移0.8毫米。」團隊經過三個日夜反覆勘測、圖紙研究及坐標精確定位,寸步不離堅守現場挨個突擊了坑中首個「坑」——異形巖。
深基坑成樁問題是接踵而至的又一大「坑」。在僅有2萬㎡的施工場地內,總樁數達451根,坑中坑樁數達192根,樁長約23m,成樁數量多且質量難以控制、還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相當於狙擊射靶只允許命中靶心的必命題,一旦打偏一根,地基不牢,不足以承載八千多噸儲水荷載,滿盤皆輸。
團隊決定人工挖孔完成工程樁,在成槽過程中隨挖隨做抹灰及防水層,採用大型吊車整體提升安裝,最後澆注護筒間側壁混凝土一次成型。
烈陽下,他們在坑裡一起一伏孜孜不倦地來回翻越,頭頂安全帽反射的點點零光像極了遠方「小金塔」影像。
最終,在團隊眾志成城攻堅力量下,用最少的資源完成了超深坑中坑的施工,在保障質量安全的同時縮短了近5天的工期,獲得了業主高度認可和表揚信。
匠心巧思,築牢銅牆鐵壁
要支撐起整個幾千噸的龐然大物,築牢骨架顯得尤為關鍵。由於剪力牆為大直徑圓弧並穿插很多異性結構,常規模板及砌塊都不能滿足施工需求,而且地下室水下設備功能房要求精度極高,模板製作、安裝難度不言而喻。
如何才能築好銅牆鐵壁,讓團隊深感棘手。團隊經過10個日夜多方面的查找資料,並聯繫廣州市建協專家共同探討研究。他們發現在國內尚未有類似工具設備,最後決定自主研發——「木枋+5~8號槽鋼的組合背楞組件」的構想在團隊匠心巧思下應運而生。
採用組合木模,依據現場不同施工部位的需要,模板提前放樣加工,嚴格控制其尺寸和拼裝質量,按照不同部位施工需要可定製為直背楞、L背楞、三邊背楞、幾字形背楞等多種形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剪力牆、圓形柱、異形結構等模板的整體性與結構性。
由於水池旁邊的功能房為幹作業區,對蓄水池側壁防水要求高,故在澆築混凝土過程中採用骨料級配優良與低水化熱的混凝土品種,提高混凝土抗滲等級,有效穩固了結構,妥妥地做到了「滴水不漏」!
不僅如此,技術總工還通過軟體系統,根據受力荷載模擬「演繹」觀眾廳前廳上空的屋面距首層高度為23.8m的超高支模及成型整個過程,發現總體成本顯示太高,難度係數又大。
變則通,通則達。項目團隊果斷決定更換「腳本」,自編「劇本」,撤換「演員」。最終,將前廳受力結構屋面板替換成自製一次成型鋼結構,巧妙解決了超高支模問題。不僅規避了操作安全風險,還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累計降本增效40多萬元。
敢於攻克,勇於創新。項目團隊用匠心巧思,攻克施工中一道道困難防線,不僅讓項目建設裝上了「加速器」,還為後來勇奪鋼結構「小金塔」 攢足了底氣。
無縫拼接,「粵秀」精緻飛天
劇場外觀以充滿動感的流線造型展現出靈動、優雅的建築氛圍,精準塑造旋鈕狀「舞紅綢」造型,需要把約175艘世界最大「迪爾巴」遊艇重量的2800噸鋼板「送上天」,並將這18種不同規格、不同規則的鋼板嚴絲合縫地完美呈現。其次,各類異形預埋件安裝精準度要求極高,不允許有2毫米範圍外的偏差,否則會造成漏水、拼接失衡等嚴重後果。
如何讓「粵秀」真正「舞起來」,對項目團隊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嚴峻的挑戰。
項目團隊先進行BIM深化設計,節點與杆件優化,對幕牆進行分塊分片編號排序,再運用「汽車吊分塊拼裝+320噸履帶吊分塊吊裝+特色部配件安裝」的方式,確保吊裝單元無縫拼接。
項目成立「特設部」,專項實施團隊研發的大型鋼柱、設備基礎固定螺栓精確定位架及其施工方法、電器機平臺低壓缸預埋件安裝技術等國家專利,並對埋件進場進行覆核驗收及精度校準,當預埋件安裝完成後,進行再次測量覆核,組織各方驗收。砼澆築過程中,特設部進行實時測量監測,預埋件必須達到標準要求,才可進行下一道工序。
最終,經過142個日日夜夜的奮力攻堅,項目最終完成了744榀鋼龍骨、954條燈槽、1332條燈帶、866塊標準鋼板、564塊異形鋼板的下料,所有板面勝利「會師」,提前22天完美履約。2800噸鋼材成功「飄」起來了,「舞紅綢」如出水芙蓉般完美綻放。
「項目建成將作為亞洲乃至世界頂尖級水秀劇場,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同步觀影,也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助力大灣區如「絲綢之路」源頭般帶動世界騰飛。」項目負責人捧著沉甸甸的「小金塔」激動且自豪地介紹道。(圖文:左婷)
責編: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