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鐵和我們有傳統的軍貿往來,當然這一大部分是因為國內武器物美價廉,且不會和西方武器一樣附加大量的限制條件。其實很多時候巴鐵也是沒有選擇,一旦有選擇,所謂傳統感情也就不存在了,比如在VT-4坦克之前,就採購了烏克蘭的T-80UD,而當年試駕武直10後,也最後轉向了他國產品。雖然競爭是正常的,但是對方也因為總想著左右逢源,而導致現在都後悔。
武直10作為國內第一款武裝直升機,在研製之初是非常艱難的,當時有不少關鍵零部件都來自西方,比如義大利阿古斯塔的旋翼減速器,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產的PT6C-67B渦軸發動機民用型。如果要繼續推進武直10的研發,那麼如果能積極進行外貿,以外貿資金支持型號研究無疑是非常好的。這也是國內軍工轉型期常用的方式之一,因此當時對競標巴鐵的武直項目非常重視。
外界猜測僅在競標初期,中航就將三架武直-10早期版本用於巴方前期測試。一般來說,武器早期版本肯定有不足的地方,或者需要根據客戶要求進行改進的,多次和巴鐵合作的我們當時也是知道的。這時候巴鐵往往會提出自己的要求,我們在進一步改進,重大裝備甚至巴鐵也會出資支持研究,以便後期自己引進生產線。但是這次卻和以前大不相同。
在巴方進行測試過後,認為武直10的航電儀表系統不錯,對其讚不絕口豎起大拇指。就現在的資料猜測,當時武直10初期版本應該達到了西方虎式武直的航電水平,並不比早期阿帕奇版本差,前座和後座都有兩塊大屏顯,幾乎整合了全部飛行數據。而且具備頭盔瞄準具功能,機炮可隨駕駛員頭部自由瞄準,且可以指揮火箭彈隨觀測隨打擊。這方面應該是讓巴方滿意的。
但同時巴方對發動機不太滿意,因為當時的武直10作為中型武直,但只能使用普惠民用發動機,功率為1250KW。而當時巴鐵屬意的另一款土耳其T-129是小型武直,其美制羅-羅和霍尼韋爾聯合研發的CTS-800也有1200KW,這樣在沙漠氣候和高海拔情況下就有優勢。而且其後的CTS800-4更是超過了1500馬力,因此雖然T-129隻是義大利的A-129貓鼬的拙劣仿製,但是畢竟從土耳其買,背後金主能夠解決資金問題。這就導致巴鐵全面倒向T-129,這也說明在引進武器方面,巴方是從來不講情面的,生意就是生意。
後面的大家都知道,因為西方技術卡脖子,加上外貿停滯後失去了更多的資金支持,導致武直-10在一段時間內研發停滯,國內自用版本的技術指標也不盡如人意,批裝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影響。而後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完善,最終在渦軸-9H玉龍改進型發動機的支持下,武直10ME才打了一個翻身仗。動力有保障後,不管是機身的裝甲厚度,高海拔飛行能力,重型機炮和飛彈的載荷能力都有了較大改進,還可以和武直-19的毫米波雷達配合發射藍劍-21。
而反觀巴鐵押寶的T-129,在土耳其購買S-400之後被美方掐斷了發動機和關鍵零部件的供應,作為拼裝貨自然無法交付。而這也和之前巴鐵選擇烏克蘭的T-80UD堡壘後,最終因為戰爭無法交付非常相似,可以說巴鐵放棄我們選擇他國武器,多半是會遇到問題。因此最近也傳出巴鐵開始回頭來看武直-10ME,不過挑剔的巴方至今對武直-10ME的發動機還是存有偏見的,不經過一場艱苦的談判估計很難拿下,畢竟對方肯定會提很多奇怪要求。
雖然巴方的採購數量不會太多,因為T-129也只買了30架,但是外貿訂單可以獲得資金不說,還可以延長生產線運行時間,提高生產線飽和率,這也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對下一代高速直升機,以及傾轉翼飛行器的技術研發還需要大量的資金,不過希望下一次巴鐵做出正確的選擇,不要讓後悔的事情一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