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消息,近年來,在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集成電路和軟體產業實現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信息化數位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尤其園區作為我國產業發展的集聚區,也是國民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各大產業園區也為吸引集成電路企業落戶、打造產業生態系統、完善人才、服務配套系統等方面出臺了很多具體實施細則。其中,泉州作為地方政府代表之一,為大力發展半導體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全力加快建設泉州芯谷。
新形勢下,地方半導體產業應如何發展,已然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為此,該如何加快東南區域半導體產業生態圈建設呢?以「新形勢下,東南半導體產業如何破局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三期集微龍門陣於8月25日晚19:00在線舉行,福建富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江霖出席了這次活動,並分享了自己的精彩觀點。
點這裡觀看回放
人才紮根
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正在快速發展中,高質量的專業人才缺口卻成了產業亟待解決的難題。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0.3%,但面臨32萬高素質人才的缺口。不難發現,產業發展與人才數量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成為了制約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福建富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江霖表示,「北上廣深、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發展半導體產業較早,因此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就業。相對而言,廈門和泉州的半導體產業布局較慢,在吸引年輕人這方面優勢較弱。」
施江霖認為,對於園區來說,如何吸引人才紮根至關重要。以臺灣工研院為例,其成立於1973年,緊鄰臺灣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自誕生起就與產業界緊密互動和交流,已經成為臺灣新技術、新產品最重要的研發地。由於工研院鼓勵科技人員自己創業,因此誕生了大批諸如臺積電張忠謀、聯華電子曹興城等產業領軍人物。
「截至目前,從工研院出來創業的大概有2萬人左右,遍布在新竹科學園區內的高科技企業內。」施江霖說道。
臺灣許多創新研發都來自工研院與產業界的聯手合作,工研院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廣大中小企業的研發中心,在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同時,還為產業界培養了大批人才,同時還成功地藉由技術轉移孕育了臺積電等高科技龍頭企業。
因此借鑑臺灣工研院的發展模式,施江霖建議道:「福建發展半導體產業也可以在園區內成立一個研究院或者研究所,培養一批產業需要的人才,然後再投入到企業中去,這樣既能留住人才,也能形成產業的聚落。」
產業聚落
對於一個區域而言,明確整個主鏈條中最重要的產業非常重要。而對於東南地區的半導體而言,產業的主軸自然是化合物半導體和LED。2016年,由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三級政府聯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華芯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三安集團等共同設立的福建省安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成立。基金目標規模500億元,首期出資規模75.1億元,主要投向III-V族化合物集成電路產業群以及其他集成電路產業鏈為主的半導體領域。
「在福建政府領導的努力下,福建省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尤其是在化合物半導體領域,有希望形成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化合物半導體園區。」施江霖說道。
化合物半導體主要指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和碳化矽(SiC)等第二、第三代半導體,相比第一代單質半導體,在高頻性能、高溫性能方面優異很多,因此發展前景也非常廣闊。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的一份新報告,到2027年,全球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690萬美元,從2020年到2027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3.8%。
施江霖便十分看好化合物半導體市場的發展前景。他表示,隨著5G、AI等新技術的應用,產業對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需求正在急速增加,未來十到二十年,國內化合物半導體的產值將持續增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施江霖認為,目前福建半導體產業發展還存在一定的滯後性。「我剛創辦富宸科技的時候,很多需要的物料都要從別的地方採購,比如有一臺從臺灣採購的設備,其中的某個零部件壞了,但又不可能再運回臺灣修理,而這個零部件只能在上海或者深圳採購。」
為此施江霖建議,對於福建半導體產業而言,產業聚落的形成非常重要。產業群聚化能夠有效打通整個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從而大幅提升整體的運行效率。(校對/團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