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宸科技施江霖:臺灣工研院人才培養模式值得借鑑

2020-12-24 愛集微APP

集微網消息,近年來,在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集成電路和軟體產業實現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信息化數位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尤其園區作為我國產業發展的集聚區,也是國民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各大產業園區也為吸引集成電路企業落戶、打造產業生態系統、完善人才、服務配套系統等方面出臺了很多具體實施細則。其中,泉州作為地方政府代表之一,為大力發展半導體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全力加快建設泉州芯谷。

新形勢下,地方半導體產業應如何發展,已然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為此,該如何加快東南區域半導體產業生態圈建設呢?以「新形勢下,東南半導體產業如何破局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三期集微龍門陣於8月25日晚19:00在線舉行,福建富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江霖出席了這次活動,並分享了自己的精彩觀點。

點這裡觀看回放

人才紮根

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正在快速發展中,高質量的專業人才缺口卻成了產業亟待解決的難題。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0.3%,但面臨32萬高素質人才的缺口。不難發現,產業發展與人才數量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成為了制約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福建富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江霖表示,「北上廣深、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發展半導體產業較早,因此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就業。相對而言,廈門和泉州的半導體產業布局較慢,在吸引年輕人這方面優勢較弱。」

施江霖認為,對於園區來說,如何吸引人才紮根至關重要。以臺灣工研院為例,其成立於1973年,緊鄰臺灣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自誕生起就與產業界緊密互動和交流,已經成為臺灣新技術、新產品最重要的研發地。由於工研院鼓勵科技人員自己創業,因此誕生了大批諸如臺積電張忠謀、聯華電子曹興城等產業領軍人物。

「截至目前,從工研院出來創業的大概有2萬人左右,遍布在新竹科學園區內的高科技企業內。」施江霖說道。

臺灣許多創新研發都來自工研院與產業界的聯手合作,工研院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廣大中小企業的研發中心,在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同時,還為產業界培養了大批人才,同時還成功地藉由技術轉移孕育了臺積電等高科技龍頭企業。

因此借鑑臺灣工研院的發展模式,施江霖建議道:「福建發展半導體產業也可以在園區內成立一個研究院或者研究所,培養一批產業需要的人才,然後再投入到企業中去,這樣既能留住人才,也能形成產業的聚落。」

產業聚落

對於一個區域而言,明確整個主鏈條中最重要的產業非常重要。而對於東南地區的半導體而言,產業的主軸自然是化合物半導體和LED。2016年,由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三級政府聯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華芯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三安集團等共同設立的福建省安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成立。基金目標規模500億元,首期出資規模75.1億元,主要投向III-V族化合物集成電路產業群以及其他集成電路產業鏈為主的半導體領域。

「在福建政府領導的努力下,福建省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尤其是在化合物半導體領域,有希望形成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化合物半導體園區。」施江霖說道。

化合物半導體主要指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和碳化矽(SiC)等第二、第三代半導體,相比第一代單質半導體,在高頻性能、高溫性能方面優異很多,因此發展前景也非常廣闊。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的一份新報告,到2027年,全球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690萬美元,從2020年到2027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3.8%。

施江霖便十分看好化合物半導體市場的發展前景。他表示,隨著5G、AI等新技術的應用,產業對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需求正在急速增加,未來十到二十年,國內化合物半導體的產值將持續增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施江霖認為,目前福建半導體產業發展還存在一定的滯後性。「我剛創辦富宸科技的時候,很多需要的物料都要從別的地方採購,比如有一臺從臺灣採購的設備,其中的某個零部件壞了,但又不可能再運回臺灣修理,而這個零部件只能在上海或者深圳採購。」

為此施江霖建議,對於福建半導體產業而言,產業聚落的形成非常重要。產業群聚化能夠有效打通整個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從而大幅提升整體的運行效率。(校對/團團)

相關焦點

  • 臺灣半導體之路,AITA能否重現工研院輝煌,AI晶片和類腦計算是兩張...
    臺灣半導體產業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上。上世紀70年代,借著國際產業轉移之力,臺灣成立工研院,打造新竹科技園,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經濟轉型。儘管後來經歷了一場無可倖免的金融危機,臺灣經濟整體衰落,不過單論科技實力,尤其是半導體領域的成就,臺積電就足以傲視群雄。
  • 臺灣工研院發表多項光製造技術,助臺廠攻汽車/5G產業鏈
    ,在臺灣地區經濟部技術處科技項目的支持下,於「2019臺灣國際雷射展」發表多項以車載及5G為載體的「超快鐳射加工」、「高功率加工應用」及「自主雷射源」等光製造技術;相關技術已應用於車用玻璃、電巴、精密網版大廠產線,協助企業技術升級,拼出機械產業轉型的價值鏈。
  • 臺灣工研院與18家企業聯合打造「5G基站生態系統」
    據臺灣媒體報導,7月24日,臺灣工研院宣布攜手聯發科、廣達、研華、中華電信、遠傳電信等18家企業,共同打造「5G基站生態系統」,意欲做大臺灣省在全球的5G市場份額。臺灣工研院表示,2G到4G時代,全世界的大型基站都掌握在愛立信、諾基亞、華為等大廠手中。
  • Touch Taiwan 2016登場,臺工研院發表36項最新軟性顯示及觸控科技
    在臺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臺工研院此次發表從材料、基板、模組、設備到應用等36項軟性顯示及觸控科技成果,建構顯示器從「硬」到「軟」所需的關鍵技術,提供給業者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臺工研院24日在Touch Taiwan 2016發表多項軟性顯示創新研發成果,以及榮獲大會「Gold Panel Awards 2016」卓越技術獎。
  • 英偉達與中國臺灣國研院合作 【圖】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4月18日,中國臺灣國家實驗研究院(國研院,NARL)與圖形晶片製造商英偉達(NvidiaCorp)籤署了一份有關推廣自動駕駛技術的諒解備忘錄(MOU),英偉達承諾將共享其多個自動駕駛仿真系統。
  • 今天,中國科大近1400名研究生新生入駐先研院
    以全日制「1+2」、「雙導師」等創新培養理念,依託中國科大的教學和師資力量,利用先研院的研發平臺和產業平臺資源優勢,先研院將在人才培養供需機制、培養方案設計、質量評價體系、導師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突破與探索。
  • 濱州:濱化集團柔性引進清華工研院70名碩博士
    為深入落實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實施「人才聚集工程」,吸引更多優質人才來濱創新創業,8月21日,山東省濱州市央企國企招商專班赴北京,舉辦「人才賦能,共享共贏」招才引智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濱化集團與北京工研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籤訂人才引進合作協議,柔性引進清華工研院碩士、博士共計70名高端人才。
  • 錼創攜手工研院,搶攻AR/MR/車用Micro LED大商機
    (PlayNitride)與臺灣地區工研院籤訂為期四年的長期合作計劃,並推動產官學各界的合作,共同為臺灣地區打造兆元Micro LED的新商機。 友達總經理柯富仁,工研院電光所所長吳志毅 晶元光電董事長李秉傑,錼創科技執行長李允立(從左至右) 錼創科技執行長李允立博士表示,此次合作將結合錼創科技的先進技術與量產能力以及臺工研院的豐富資源,聯手開發
  • 科技引領 才聚東莞——2020東莞高層次人才活動周②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近日表示,東莞市在2017年底啟動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建設,形成了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創新模式。一組實打實的數據,詮釋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成效:引進各類人才近800人,包括兩院院士10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46項目。
  • 泉州半導體高新區:超500名臺灣人才入駐發展 打造泉臺交流新高地
    據悉,目前,泉州半導體高新區已集聚超500名臺灣人才,臺灣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10個,成為推動泉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泉州半導體高新區「爬坡過坎」、再上新臺階的重要底氣。  政策「足」,精準磁吸臺灣優質產業  泉州半導體高新區聚焦半導體產業人才優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臺灣人才落地園區發展提供諸多便利。
  • 「中研院」下調2020年臺灣GDP增速預測值
    中新社臺北7月15日電 臺「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5日將臺灣2020年GDP增速預測值由去年年底提出的2.58%下調至1.15%,低於臺當局「主計總處」5月28日公布的預測值(1.67%)。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中研院」經濟所當天舉行「2020年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之修正」記者會,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臺灣境外需求急速降溫,民間消費疲軟,經濟受到巨大衝擊;但在臺當局紓困措施及科技產業支撐的帶動下,下半年經濟有望回溫,預估今年GDP增速為1.15%。
  • 1+4+X 中科大先研院的故事
    為了徹底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後一公裡」,照明科技成果轉化的前行道路,打破政產學研用「各拉各車」的局面,萬眾期待中,一個四方共建的中科大先研院於2012年在合肥市高新區應運而生,被寄予了各方深切厚望。然而,中科大先研院該走一條怎樣的道路呢?
  • 臺「中研院」研究報告:臺灣經濟面臨巨大挑戰
    新華社臺北10月5日電(記者陳君劉剛)臺灣最高研究機構「中研院」5日在臺北發表研究報告《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提出,經濟成長轉型、提振投資、帶動薪資增長,是21世紀以來臺灣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
  • 蘇建院:夯實人才培養基礎 打造特色校企合作模式
    江蘇建院的畢業生之所以備受用人單位認可,得益於該校高度重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工作,把校企合作作為學校基本的辦學模式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為了更好地匯聚學校和企業教育教學資源,學校圍繞區域和行業需求,牽頭構建「一個大學科技園、兩個職教集團、三個職業教育聯盟」的產教融合主平臺。引企入校近38家,利用企業的人才、技術、資金、設備、項目等資源開展學生培養。
  • 天津高新區企業天津藥研院向湖北省黃岡市捐贈藥品
    天津藥研院領導聞訊立即研究決定發揮藥研院的優勢,發揚「奉獻好藥,使命擔當」的情懷,在春節期間藥業公司產能緊張的情況下,全力協調無償向疫情嚴重的湖北省黃岡市捐贈伊諾舒®(鹽酸氨溴索注射液)10000盒(50000支)。後續,這些藥品將在招商局慈善基金會「災急送」項目的支持下,馳援湖北黃岡。
  •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的
    也是人才的虹吸器,新竹甚至流傳著「招牌掉下來就會砸到一個博士」的笑話。 1976年,臺灣地區開始以矽谷為範本,規劃半導體科學園區。仿照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與產業集群合作的模式,將園區設置在了與清華大學、工研院、交通大學等比鄰而居的新竹。        自臺積電及聯電進駐至今,新竹科學園區成為世界整合代工的重要指標。
  • 臺灣「中研院」4人確診
    新冠肺炎肆虐,臺灣最高學術機構研究院也逃不過「疫劫」。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中研院」群聚案,共導致4人確診,案感染源為一名有美國旅遊史的臺灣老師,返臺發病後傳給同一個實驗室的3名研究員,目前此群聚累計4人。為此,「中研院」今天起啟動異地辦公、分艙辦公、居家辦公。
  • 科技部國研院國網中心建置的臺灣AI雲
    為推動國內AI應用發展,由科技部國研院國網中心建置的臺灣AI雲(TaiwanComputingCloud,TWCC),在近半年的分階段開放營運下,於10月17日正式宣布商轉。對於這次通過的兩項驗證,國網中心平臺開發組副組長盧鴻復表示,其認證範圍是整個臺灣AI雲,包含高效能運算HPC、GPU容器與虛擬主機這三大IaaS服務,以及相關的虛擬網絡與各式儲存服務。因此,負責提供HPC運算、GPU容器的底層主機──AI超級電腦「臺灣杉2號」,也包含在內。
  • 瑞虎7神行版的科技之旅,打卡中科大先研院,看合肥的發展速度
    合肥是一座高科技電子信息和人工智慧技術型產業發展迅速的城市,不僅僅是格力、美菱等大量的電子電器產業在這裡落地,中科大這座全球排名靠前的高等學府也坐落在此,而科大訊飛等多家全球知名的高科技獨角獸企業更是迅速在合肥茁壯成長。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合肥人,我深深的為合肥速度感到自豪。今天,我會作為東道主,開著瑞虎7神行版帶大家一起,深入得探索合肥速度。
  • 徵文選登|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與激勵的回顧與展望
    因此,不同的銀行機構往往採取適合自己的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策略。(一)國有大行的內部培養激勵策略政策性銀行、國有銀行等國有大行因其人員數量較多、金融科技人才較為豐富,一般採取自己培養的策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工農中建等國有銀行各有分工,主要負責某一領域的信貸和儲蓄等業務,逐步建立和培養了一支自有的金融科技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