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舍小家顧大家,齊聚湖北疫情防控最前線,義無反顧,投身戰「疫」。江蘇先後派出13批、2813名醫務人員奔赴湖北抗疫前線,參與了15家定點收治醫院和3家方艙醫院的醫療救治,是全國人數最多的省級醫療隊。為大力宣傳戰「疫」中湧現的優秀典型和先進事跡,江蘇省委宣傳部和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了8集抗疫題材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4月21日起在江蘇衛視晚間21:20黃金時段播出,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江蘇城市頻道、江蘇教育頻道、江蘇國際頻道以及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同步推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集《愛的守護》
疫情期間,全國共有4.26萬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其中護士2.86萬名,佔了近70%。
江蘇先後派出十三批援湖北醫療隊2813名醫務人員,護士超過醫務人員總數的三分之二。
一直以來,人們常常習慣性地稱護士為「白衣天使」。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時候,「白衣天使」這幾個字被賦予了更重的分量。
陶連珊,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科護士長,在武漢,她是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27病區護士組組長。
「觸目驚心」是陶連珊初到27病區時的感受。
病人多、治療量大。一方面,作為護士組組長,要統籌安排好病房裡的工作,陶連珊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戰疫前線,是生死間爭分奪秒的較量,病房裡的情況時刻都在變化。
一天,陶連珊的病房突然來了一位生命體徵極度不平穩的患者。情況緊急,人命關天,在醫生到達以前,護士們決定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搶救,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院重症醫學科護士李靜就是其中之一。
給患者按壓完,李靜的整個衣服已經潮到膝蓋以下,感覺自己快要倒了,當時唯一支撐她的就是一定要等到醫生來,把病人交給醫生。
經過護士和醫生的共同努力,最終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
很多病人跟陶連珊和李靜說,因為你們的大愛,使得武漢更美好,很讓他們感動。
同在武漢,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有一位被患者親切稱為「小可愛」的「網紅」護士。
這個護士叫李娟娟,來自揚州大學附屬醫院,稱她為「小可愛」的患者是她一直照顧的老年病患。
由於免疫能力低且大部分有慢性基礎疾病,老年人一直是新冠肺炎感染的高危人群,也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尤其需要像李娟娟這樣的護士貼心的看護。
2020年3月的一天,李娟娟看護的老爺爺順利出院了,遺憾的是,那天,李娟娟正好輪休。雖然,這兩個相伴三十多天的「大可愛」和「小可愛」沒能好好地道一個別,但是李娟娟已經把他們之間的約定,記在了心裡,就是以後肯定會找到這個爺爺,和他一起吃一碗熱乾麵。
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李娟娟是給病人帶來溫暖的「小可愛」 。
一江之隔,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一個特殊的護士,他是病人和同事心裡的「頂梁柱」。
張啟兵是一位男護士,來自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擔任護士長。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鬥中,男護士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男護士體力好,而且調整狀態快,所以張啟兵付出的更多一點。
每天,張啟兵都會給病房裡的一位重者患者泡腳。這看上去是一個小要求,卻同樣考驗護士們的專業水平。因為泡腳會讓病人體溫升高,引起心肺功能變化,絲毫馬虎不得。
在病房,像泡腳這樣的小要求還有很多,張啟兵都會儘量滿足。因為讓患者能夠有好的心情,比任何護理都管用。
同是男護士,一百二十公裡外,黃石婦幼保健院內,馬良超,正守護著一群特殊的病患。
馬良超,南京市兒童醫院兒科護士,在黃石,他是黃石市婦幼保健院的「超級奶爸」,每天要照顧的是感染新冠肺炎的兒童。
在新冠肺炎患者中,兒童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對一切都很懵懂,對於病房裡的穿著防護服的護士,常常感到恐懼。
為了消除這些恐懼,馬良超和他的小夥伴們,在防護服上畫上了漫畫。封閉的病房裡,這些充滿童趣的防護服,像一縷從門縫射入的光,照進了孩子們的心裡,也給馬良超留下了特殊又難忘的回憶。他特地將一件黃石同事畫過畫,寫上他們科室名字的防護服,帶回了南京,留作紀念。
同在黃石,李曉青,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士長,在黃石市中醫院重症醫學科病房,她是同事們眼裡的「飛虎隊隊長」。
在李曉青日記裡,她這樣描述重症病房裡病人的情況:晴天的時候我們還能看見病房走廊盡頭的陽光,而他們能面對的就只有屋頂、牆壁和嘈雜無序的聲音、還有全副武裝又甚少開口的我們。
每天,李曉青會在一個個手套氣球上畫畫,寫上病患家人的留言。這些不起眼的手套氣球,不僅可以用來緩解插在口中的矽膠管給病人帶來的不適,也是重症病人跟外界溝通的信使。
很多人說,奮戰在湖北抗疫一線的護士是逆行者,但在李曉青的心裡,並沒有覺得自己在逆行,她說:「我們作為護士,病人在哪,我們就應該去哪。」
為愛逆行,不懼生死,是每一位護士的責任擔當,尤其在重症監護病房,抗疫前線最危險的地方。
來自南京同仁醫院的張永華和李曉青一樣,也是一位重症醫學科護士。抗疫期間,她所在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位於疫情核心區。給病人插管上呼吸機、吸痰、測試,在病人呼吸道打開的情況下和病人面對面接觸……這樣高危的操作,張永華記不清每天要進行多少次。
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傳播,讓許多和張永華一樣,非感染、非呼吸專業的護士緊急馳援抗疫一線。不適應,是他們共同的最初體驗。
在中南醫院工作的第二個星期,張永華第一次感到了不舒服。所幸只是一場虛驚。經過自我調節,張永華很快恢復了狀態。
在瀰漫著病毒的隔離病房裡,可能導致感染的因素太多。對於長時間在隔離病房值守的護士來說,考驗是雙重的。
不是生而無畏,只是選擇擔當。
穿上憋悶的防護服,護士是病毒的「狙擊手」;脫下戰袍,護士是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會疲憊也會恐懼。
是白衣天使的使命感,讓他們敢於逆流而上,堅守火線。
一位新冠肺炎康復者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星星很亮的人,是因為沒有看過護士的眼睛。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這場戰鬥中,護士用行動詮釋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