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職生:讓閱讀點亮中職生活
各位同學,今天學校讓我來給大家做一個關於閱讀的報告。然而對於閱讀,我卻沒有什麼高論,姑且拿前人的觀點來說之。我今天講的題目是《讓閱讀點亮中職生活》。
在座的諸位同學,都是中職生。但是倘若有人稱你為中職生、技校生,你又很生氣,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特別是相較於高中生。然而無論是中職生還是高中生,在目前的中國都處於相同的境遇,都要考大學,提高自己的學歷,以求今後能找一份工作來餬口謀生。
我覺得,中職生也罷,高中生也罷,在這個階段,閱讀對於我們尤為重要。說的嚴重一點,唯有閱讀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特別是我們這些中職生,要學會閱讀來磨鍊自己的思維,涵養自己的品性,陶冶自己的情操,成為一個德才兼備之人。
可是,我們如今的社會風氣如何呢?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也是一個精神荒蕪的時代。我們所關注的都是明星、網紅、如何快速發財、如何一夜爆紅。
沒有人肯靜下心來讀一本書的。對於明星,我們常常了如指掌。對於一些現當代的文學家,中國的、外國的作家,怕是除了魯迅,不知道別的。
什麼佔據了我們的主要生活呢?是手機,我們都成了手機的奴隸。吃飯、睡覺之前、聚會、一個人獨處、一群人聚會,我們都低著頭玩手機。地鐵上、公交站牌、教室、宿舍,人人都成了低頭族。不僅僅是成年人,老人、小孩都離不開手機了。
但是,手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手機當然是有其好處,但是當我們的生活空間被手機完全佔據的時候,當短視頻、遊戲充斥並佔領了我們全部的精神生活時,我們的大腦日漸遲鈍、靈魂日漸萎縮、精神日漸空虛。我們似乎得了手機依賴症,離了手機便不能存活。
如何治療這種可怕的症狀呢,我想,唯有閱讀這一個法子。網上有一項調查,我們中國人的每年人均閱讀量是4.6本,猶太人是46本,是我們的十倍。
往大街上掃一眼便知道,這個調查結果是確切的,或許現實中中國的人均閱讀量更低。猶太人何以閱讀量如此高,據說他們的孩子在年滿14歲時,母親便嚴肅地告訴孩子:「你要學會讀書,書中有智慧,這是比金子和鑽石更寶貴的東西,任何人也不能奪走的,完完全全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我們都知道,猶太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之一,我想這跟他們重視閱讀有很大的緣故。這是值得我們中國學習的地方,如果中國的小孩都只會玩手機,而不懂得閱讀,那麼我們的民族未來便岌岌可危。
上面囉嗦了一大堆,算是一個開頭。下面專講閱讀,講三個方面:一是為什麼讀書,二是讀什麼書,三是讀書的方法。
為什麼讀書呢?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這世界上有兩類讀書,一是職業的讀書,一是嗜好的讀書。我的看法大同小異,職業的讀書也可看作是功利化的讀書,如求學、考試、謀生。嗜好的讀書可看作非功利化的讀書,純粹是一種興趣愛好,和喜愛下棋、打牌、玩遊戲,沒有區別。
先講第一種功利化的讀書,臺灣有個叫龍應臺的作家,寫了一段很有名的關於讀書的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
這段話告訴我們,讀書多了,也就是學歷提升了,才意味你有更多的主動權和選擇機會。不讀書,你就只能被命運所擺布。社會現實也的確如此,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他們一同走入社會,所得到的工作和待遇是截然不同的。不讀書,便要勞心勞力,受治於人。
下面講第二種,非功利化的讀書,嗜好的讀書。我認為這種讀書表面上看是一種興趣愛好,對於人沒有什麼用,其實卻價值最大。朱永新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一個不善閱讀的人,身體每天都在長高、發育,精神上卻只是一個侏儒。
法國的作家毛姆把閱讀比作一座避難所,通過閱讀,我們不僅僅可以逃脫悲哀,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化解人生的災難。
楊絳說:「年輕的時候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書上記載的是無數人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也都是一本書。我們要讀懂自己這本書,也要寫好人生這本大書。
第二個方面,讀什麼樣的書?大家這個年齡段,可能喜歡的都是網絡小說或流行文學,但我以為這些書固然有一些用處,比如用以消遣、打發時間,但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
我建議大家多讀經典,古今中外的名著。什麼是經典,賀拉斯說得好,一部作品寫出來一百年後仍然未被遺忘,那必定是一部經典。經典的書籍往往是百讀不厭的,即使讀了一百遍之後,仍然有新的收穫與啟迪。
那麼為什麼要讀經典呢?周國平說:「經典是人類精神的一個寶庫,它就在我們的身旁,其中的財富屬於我們每一個人。閱讀經典就是享用這筆寶貴的財富。倘若一個人活了一生一世,從未踏進這個寶庫,那麼將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經典是有力量的書,它構建起我們精神的大廈,為我們點亮信仰的燈塔。如果你現在很迷茫,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我建議大家去讀這些經典,去汲取人類最精華的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力求使每一個少年,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書」,這本書應當在他的心靈裡留下終生不可磨滅的痕跡。我也希望大家能從這眾多的經典當中,找到一本屬於自己的書。
最後談一談讀書的方法,其實讀書沒什麼方法,拿到書,讀就是了,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好的方法。然而其他人的讀書方法,特別是一些名人的讀書方法,我們也可以借鑑。
如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蘇東坡的八面受敵讀書法、董遇的三餘讀書法、張溥的七焚讀書法等等,大家都可以拿來試一試,用一用,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讀書不能讀死書,要在讀的時候思考、分析、質疑、總結。否則書讀得越多,反而越蠢,只能成為兩腳書櫥。大家讀完一本書,要動動筆,可進行摘抄、也可撰寫讀書筆記,總之要讀、思、寫三結合,才算做深度閱讀。
最後的最後,送給大家三個建議:一是這三年好好努力,爭取考上一所大學。在目前這個社會,不上大學,想要在這個社會立足,實在太難。二是養成閱讀的習慣,書籍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知心的朋友,讀書終身,受益終身。第三,是希望大家都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志是志向,趣是興趣,最好能合二為一。一個人沒有志向,終將庸碌一生,無所作為。沒有興趣,則生活乏味,苦悶彷徨。
我的報告到此結束,謝謝大家!2020年12月7日整理本文系作者在皖北經濟技術學校「大閱讀」系列講座的講稿作者:張飛,安徽省臨泉縣皖北經濟技術學校教師,《好教師》籤約作者,阜陽市作協會員,臨泉縣作家協會理事。有文章發表於《新安晚報》《安徽青年報》《好教師》《教師枕邊書》等報刊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