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疫·鏡——國際抗疫影像紀實」雲攝影展,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在北京完成了開幕儀式。
2月中旬,人民畫報社的四名記者深入疫情中的武漢,參與拍攝了4萬多幅醫護工作者的肖像作品。看到這些珍貴的記錄資料後,中國外文局和人民畫報社共同策劃,向世界各地的攝影工作者發出邀請,舉辦了這次以全球抗疫為主題的展覽。
最終,展覽收錄了來自27個國家的一百多位攝影師的作品。中國外文局國際合作部主任姜永剛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即使在影像爆炸的資訊時代中,這次影像展在匯集各方疫情信息、跨國家跨領域的意義上,依然可稱為首創。」
展覽將以在線方式持續6個月,呈現媒介分為移動端、電腦端和社交媒體端三種。內容包括五個單元:「突如其來,全球暴發」、「生命至上,人間大愛」、「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經濟停擺,經濟下挫」、「提振復甦,勇敢前行」。
瀏覽展覽內容,從裡約熱內盧為醫護工作者舉行的大型彌撒、到墨西哥伊斯塔帕拉帕區正在消毒的工作人員、再回到中國人所熟悉的忙碌的武漢醫務工作者,這些照片不僅喚起了觀眾身處疫情泥潭時的記憶,而且拓寬了對災難中其它角落的想像。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與中國外文局國際合作部主任姜永剛、人民畫報社總編輯李霞、展覽編輯兼人民畫報社採訪中心主任段崴的對話:
「疫·鏡——國際抗疫影像紀實」雲攝影展界面。
挑選參展作品的標準是否能引發共情
新京報:為什麼要舉辦這次展覽?
姜永剛:春節疫情漸起的時候,人民畫報社就在策劃拍攝活動,到了武漢疫情最嚴重時,人民畫報社的四位攝影記者逆行出徵,參與拍攝了4萬多名醫護工作者的肖像作品。我們做這個展覽,一方面是為了記錄下這個時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搭建一個平臺,讓攝影記者們在疫情期間的努力被展示出來,通過這些影像凝聚更多的共識和力量,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
李霞:直到現在,全球新冠肺炎病人數量依舊在每日上升,我們希望通過展覽給所有人一個情緒的出口,用影像來承載人類共同面對災難時的精神力量。
新京報:你們挑選參展作品的標準是什麼?
姜永剛:我們挑選的標準是作品是否能讓人共情,是否能引發大家在面對疫情時的一些共同感受。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不同的作品來反映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產生的影響,比如對經濟、社會、城市生活的影響。這些作品合在一起,最好能展現疫情發展的整體脈絡和面貌。
我們還希望作品可以展現人性的光輝,讓我們從中看到危難之中一個個普通個體發出的人性光輝。所以這次選擇的照片,大多是展現普通人最良善的一面、人們與疾病的關係、災難中的一些細節等等。
2020年4月4日,中國武漢。大街小巷行人佇立默哀,舉城深切哀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攝影 陳建
新京報:為什麼要採取雲展覽的形式?
姜永剛:由於疫情原因,出於避免聚眾的考慮,也因為外文局原計劃的許多國際交流活動不能如期舉行,我們因時制宜,選擇了在線上展出作品。同時,雲展覽可以實現跨地交流,面向全世界的普通觀眾。
除此以外,雲展覽還有很多其他的優勢。首先,雲展覽有很強的動態性,疫情數據每天都會更新。其次,雲空間是無限的,如果有新的合適的作品出現,我們可以隨時往展覽中添加。相較而言,線下展覽更受場地約束。最後,在雲展覽中,多語種之間的翻譯更容易實現。線下展覽一般只有中英文兩種語言的介紹;而在這次雲展覽中,我們還準備了西班牙文、韓文、義大利文等版本的說明文字,照顧到全世界的觀眾。
2020年4月12日,巴西裡約熱內盧。著名的基督像被燈光照亮。當日,裡約熱內盧舉行大型彌撒,向巴西抗疫的醫護人員致敬。攝影 布達·門德斯(Buda Mendes)
「我被那幅新生嬰兒的圖片打動」
新京報:參展作品中有哪些特別觸動你?
姜永剛:在展覽的揭幕儀式上,我不止一次地落淚。尤其是看到有一張照片,醫護人員託起剛剛出生的嬰兒,窗口的光線落在兩個人的身上。你會感覺到,在那樣一種艱難的環境下,醫護人員不僅要照顧病人,還要做新生兒的臨時媽媽,這其中的溫情讓人感動。
2020年3月16日,中國武漢。兒童醫院新冠肺炎隔離病區,新生兒內科護師哄著患兒,做起了臨時媽媽。攝影 潘松剛
李霞:大家不是常說嘛,小孩、女人和狗,是觸及人們心靈最柔軟處的三要素。我被那幅新生嬰兒的圖片打動。通過這些作品,你會感覺到,人類一直保存著新生的希望。另外一幅打動我的是墨西哥攝影師的作品,四個盲人為了保持距離而互相搭著肩膀,走在疫情中的大街上。通過這幅照片,可以看到弱勢群體在災難中是如何互助的,這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種鼓勵。最後你會發現,打動你的不是專業性,而是人性。
2020年4月16日,墨西哥墨西哥城。四名盲人行走在歷史中心區,並請求行人們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攝影 馬爾克·佩拉埃斯(Marco Peláez)
段崴: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秘魯安第斯通訊社的一位記者,從樓頂上拍攝的空空蕩蕩的大街。我想起我當時拍攝武漢疫情的時候,武漢鸚鵡洲大橋上沒有人、沒有車,你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城市生病了。那個時候,真的是這個城市的空氣都會讓你心疼。但是,你又會覺得,在這些空無一人的街道中,有一種特別隱忍的存在。雖然大家會恐慌和焦慮,但同時也都在想辦法面對困難。秘魯記者的這幅照片可能就技術而言不是最好的,但是真正經歷過的人,就會明白照片背後攝影師想表達的意思。
還有一種感覺叫感同身受。比如,攝影師肖藝九拍攝醫護人員將病人轉移至火神山醫院。他們穿過的那條通道我也走過,我知道穿著防護服走過那條通道是什麼感覺:身上裝備的壓力,呼吸困難,視野不清晰...... 它會讓你想起每一張照片的得來都是很不容易的。
2020年2月4日,中國武漢。醫護人員將新冠肺炎患者轉運至火神山醫院病房。攝影 肖藝九
新京報:中外攝影師在記錄疫情時有什麼共同之處?
姜永剛:在疫情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被反覆提到。雖然中國和其他國家經歷的疫情時間點不同,但是我們一直在彼此溝通、扶持。中國疫情剛開始時,中國外文局及所屬機構收到了來自全球各地合作機構的260多條慰問;現在,中國正在為其他國家提供支援和鼓勵。不管是中國還是外方的攝影師,他們都記錄到了疫情下個人的犧牲和努力。在這些照片裡,你不用附著任何理念和價值觀,就可以體會到它傳達的情緒。
「他們摘下口罩的一瞬間很美」
新京報:你作為前線攝影師,有哪些作品入選了這次展覽?
段崴:我拍攝了內蒙古醫療隊摘下口罩的一瞬間。因為平時工作時需要嚴格防護,而且醫護工作者來自不同的醫療機構,他們戴著口罩時通過眼神的交流還能彼此熟悉,摘了口罩反而互相不認識了。我覺得他們摘下口罩的一瞬間很美,那真的是一種人性的光輝在閃耀。
還有一幅在火神山醫院ICU病房裡拍攝的作品沒入選,但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個新冠肺炎患者,一度病情非常嚴重,但我們去的時候,他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精神狀態不錯。那天查房的是空軍軍醫大學的張西京醫生,病人見到張醫生就豎起了大拇指,一直在誇醫生厲害,沒有他們我們就不可能活下來。當有一個人從死亡線上把你拉回來,你真的和他之間會產生這種過命的關係。作為攝影師,我情不自禁地被這種情緒打動,於是就記錄下了這一瞬間。
2020年3月12日,中國武漢。內蒙古第六批援鄂醫療隊合影留念。他們支援的是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呼研所的抗疫工作。攝影 段崴
新京報:在疫情一線拍照有什麼特別的經歷嗎?
段崴:我們在醫院裡拍照都是盲拍。我本身近視要戴眼鏡,再加上護目鏡和面屏,而且一會兒護目鏡裡就會起霧,就幾乎什麼也看不見。我們拿保鮮膜把相機裹起來,儘可能地讓對焦點在畫面中間,然後就是靠著感覺半按快門來對焦。因為整個鏡頭都被纏起來了,所以也沒辦法調焦。我那個24-70毫米的鏡頭,最後就一直當成24毫米的鏡頭在用。
我們一次跟拍工作是4個小時左右,也就是護士一個班的時間。每次工作結束後,整個人就像出現高原反應一樣,頭暈噁心。而且,從汙染區裡出來,需要洗澡消毒,需要換掉全部的衣服,從頭到尾要耗掉六七個鐘頭,體能消耗非常大。
李霞:我們社的另外一位攝影陳建在疫情期間也去了武漢。有一天,他在超市遇到了一個本地人很大聲地給家裡人打電話,說超市開了,還有很多東西之類的。這個記者一開始特別驚訝,覺得一個人逛超市都能這麼興奮是很不可思議的。後來他才反應過來,這是因為武漢人已經禁足很久、遠離城市生活很久了。
2020年1月31日,中國武漢。一名佩戴口罩的男子行走在長江大橋上。攝影 無畏
新京報:對於疫情之中和疫情之後的社會,這次展覽想要傳遞怎樣的信息?
李霞:我們希望把抗擊疫情的勇氣和能量,傳遞給全世界依然還在和病毒鬥爭的人。雖然現在中國已經基本走出疫情的陰霾,但是這次展覽依然可以對疫情之後的我們說話。當全人類處在災難之下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互愛和和平是多麼寶貴。當人類無法阻止自然災害降臨的時候,我們只能儘自己的力量與之抗衡。我們希望人們在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在回顧災難過程的時候,可以意識到好好活著是最重要的,因此要珍惜愛與和平。
新京報記者 李昀
編輯 王婧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