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農村的大缸,我立馬想起了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救了胡傳魁那段臺詞:「多虧了阿慶嫂,她叫我水缸裡面把身藏。她那裡提壺續水,面不改色無事一樣,騙走了東洋兵,我才躲過大難一場」,戲中據說胡傳魁的身材很胖,可見這缸的口徑之寬,作用之大,當然這裡說的是大缸的一種作用,今天我和大家說說農村的大缸。
之前「缸」的用途
之前農村的大水缸,較為常見的就是磚窯燒制的缸,窯缸之前農村多用作廚房儲存水用、放置糧食麵粉,還有手工磨豆腐做豆漿用;說起缸,其實有銅缸,這種缸不常見啊,在北京紫禁城裡,據說有308口這樣的銅缸。每口缸能存水3000L之多,具體用途作為消防滅水火來用的,也因此被稱為「太平缸」。現在你去北京故宮玩的話,不難發現裡面有很多這樣的銅缸,超多遊客會往裡面扔些硬幣以求吉祥,後老北京人也逐漸把這銅缸被稱為:「門海」!
為何現在很少見了?
先前的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後,拿缸多做儲存器物來用,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農村的糧食收回來就基本賣了,家裡都有自來水,由於缸的體積較大,較為笨重,不利於運輸,再加上環保因素很多窯廠也不再燒制了,後來就被鐵水桶、塑料桶所取代,鑑於它的實用價值不大,這些這種老物件就逐漸退出了老百姓的視野,以至於你偶爾在農村看到這些東倒西歪、被棄之荒涼之處的水缸,反而多了些歷史感及時代感,我覺得這種物件簡直就是小「古董」。
如今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由於現在這種物件逐漸被大家所淘汰掉,所以這就顯得格外稀少罕見了,以至於現在有很多小商販專一去農村回收這種缸,我四伯家有兩個缸現在不用了,有次有個從省城鄭州來我們村的一個小商販知道他家有這種缸就來和我四伯商談,願意出500元一個回收,我四伯心想這種「不頂吃、不頂用「的破玩意兒居然還有人來收,於是沒多想就出手給人家了。後來他有次看手機新聞才知道,很多地方需要這種缸,回收價格有的竟然飆到1000元一個,可把四伯遺憾透了,直拍大腿後悔了!
現在的用途原來是這
被棄用的水缸在農村無非用作塞些破舊雜物、種點花草,但是在城市中的用途可不是它的實用性了,多半和藝術欣賞和潛在文化相關呢!
1、被雕刻成工藝品收藏
有的小商販從農村購買後賣給一些藝術收藏者,他們專一再找些雕刻能手在缸外壁雕刻些繪畫、文字以此作為收藏品來把玩;
2、景區觀賞用
如果有旅遊愛好的朋友,假如你去一些旅遊點或者民宿景區,留意的話會看到這些缸,被放置的很有藝術感,頗具文化氣息,很多遊客都願意和缸搞個合影留念;
3、餐飲店及辦公場所放置
很多做生意的有這樣一種觀念「水為財」,以至於他們會把能具有儲水的大物件作為裝修環節中擺放的素材,有的放水缸,有的搞「豬食槽」,不僅滿足了他們的旺財需求,也給食客及客戶帶來愉悅的感官體驗。
總結: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之前被遺忘的物件往往會體現出它們的稀有價值,不僅有缸,還有石磙、碾盤,織布機,老硯等都可能作為大家青睞的對象,因此我也建議農村的朋友有這些物件的好好保存,說不定這些東西就能令你財富自由。
農村老水缸被商販出500元回收,得知背後原因,氣的直拍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