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 或蘊藏人類起源秘密

2020-12-18 騰訊網

人類從哪裡來?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直立人(Homo erectus)最早於距今約185萬年前「走出非洲」。12月16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近日,法國《人類學》雜誌2020年第11期刊登了山西芮城縣西侯度遺址最新測年數據及相關研究成果,判定該遺址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早於西方普遍認為的人類從非洲「走出」的時間。

此項研究由南京師範大學、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美國普渡大學和南非金山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

西侯度遺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東北,發現於1960年,1961-1962年和2005年兩次進行發掘。中科院地質所錢方等曾採用古地磁方法測定遺址絕對年齡為距今約180萬年,是山西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但是,由於西侯度遺址的石製品出土於河流相地層,石製品磨圓度較高,人工打制性質一度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質疑。

為確認西侯度遺址石製品及其所在層位年代問題,2009年至2016年,南京師範大學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者先後五次在西侯度遺址及其附近採集可靠的測年樣品,並由美國普渡大學實驗室進行測年,這些樣品的測年每一次都指向240萬年附近,誤差範圍6萬年以內。

2018年,陝西省藍田縣上陳遺址發現126—212萬年前的人工打制石器,表明古人類可能很早就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區。而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年代及人工打制石器的最新測年是243萬年前,較上陳遺址的212萬年提前30餘萬年。

這也意味著,在直立人走出非洲之前,東亞地區已經出現了一種利用礫石打制石器的早期人類。其中之一,便活動在山西芮城西侯度。

連結歷史如此巧合!

西侯度遺址年齡之謎:「243萬年」是怎麼得出來的?

今年,是山西芮城西侯度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發掘60周年。從1960年到2020年,從出土時的驚喜,到專家之間的爭議,再到繼續發掘和一輪又一輪的年代測定,直至現在得出最新結論——60年間,西侯度這處史前遺址,一次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發現在山西省西南端芮城縣西北隅,風陵渡鎮以北7公裡的中條山,有一個叫作「西侯度」的小山村,黃河從其西邊和南邊繞過。

1959年,在西侯度村,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現了一段距今100多萬年前的早更新世軸鹿角化石。1960年,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賈蘭坡,率隊發現了更多的動物化石和「三塊疑似人工打制的石塊」。

1961至1962年,山西省文管會派出王建帶領的團隊,成員有張殿卿、陳哲英等人,進行了兩年的發掘,獲得幾十件石製品和燒骨、有砍痕的鹿角,以及大量劍齒象、野牛、三趾馬等早更新世滅絕動物化石。其中,涉及的主要動物有22種哺乳動物,重要的石製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經過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多為石英巖。

1978年,賈蘭坡、王建撰寫的《西侯度——山西早更新世古文化遺址》正式出版,對西侯度的文化遺物及地質地貌、地層、動物化石進行了全面研究。經中科院地質所錢方教授等利用古地磁測定,西侯度文化遺物的絕對年齡為180萬年,成為東亞地區人類最早涉足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在西侯度遺址發現的燒骨,據稱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

1988年,西侯度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爭論西侯度遺址從發現之日起,就不乏爭論。

由於出土的石製品,來自屬於二次搬運埋藏河流相地層,其人工打制的性質受到學術界質疑。世紀之交,新一輪有關西侯度遺址的討論再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森水教授《關於西侯度的問題》,披露了西侯度遺址發現之初一些爭論的細節,引發了新一輪有關西侯度遺址的討論,西侯度的研究再度回歸成為一個潛在的熱點。

2005年,沿著父親足跡,也走上考古道路的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註:即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益人,率隊再度對西侯度遺址進行發掘,獲得了一批具有明確人工痕跡的石製品,並得出結論:西侯度遺址中的石製品,是人類刻意選擇石英巖這種堅硬的石料打制而成的。

但不同意見的探討,依然在繼續。

2008年,南京師範大學沈冠軍教授已與王益人開始討論取樣測年問題。2012年,由沈冠軍教授主持、多人參加的「中國早更新世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埋藏測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西侯度遺址埋藏測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研究。

測年2009年至2016年,南京師範大學和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兩家單位的研究者,先後五次在西侯度遺址及其附近採集可靠的測年樣品,並由美國普渡大學實驗室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

「每測一個樣品,要花1000美元左右,每次十幾個樣品。」接受山西晚報記者採訪時王益人說,「但取得的數據令人樂觀。這些樣品的測年結果,每一次都指向240萬年附近,而誤差範圍在6萬年以內」。

2015年,南非金山大學凱薩琳·庫曼教授加入研究團隊。

對西侯度遺址1960年代出土的石製品,凱薩琳·庫曼教授進行了仔細研究後認為:「學術界對於西侯度遺址石製品的性質曾發生過激烈討論,但目前已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些石器上的剝片痕跡是人為打制的,尤其是發現了兩個僅存少量石皮的石核和大量不含原生歷史石皮面的石片,都指向了多樣且持續的剝片過程,是無法在河流搬運中自然形成的。」

這一結論,與科學的測年數據相一致,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已經進一步精確到243萬年左右。

這一數據,使西侯度遺址的石器,成為歐亞大陸目前所見最早的、有同位素測年證據支持的古人類遺蹟。

意義「我是12月2日收到論文刊發的消息的。」12月16日,王益人對山西晚報記者說,「得知消息後,我寫了一篇日記。」王益人說,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2020年最後一個月的第二天,姍姍來遲的消息在焦急的等待中到來了,一塊重重的石頭落了地!這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最好的褒獎和紀念。

他介紹,這個科學數據的確立,前後經歷了大約十年時間,「非常不容易,光是按照科學方法取樣,2009年7月到9月,打鑽就打到70米深」。

芮城西侯度遺址發現的人為打制的石製品,新測定為243萬年前,證明了直立人走出非洲之前,歐亞大陸上已經出現了一種掌握利用礫石打制石器的早期人類的存在,「經過多輪科學實驗獲得的243萬年的測年數據,突破了西方主導的『走出非洲』理論。芮城西侯度和陝西藍田上陳的考古成果,進一步豐富了黃河文明的源頭價值。」

從賈蘭坡的發現開始,西侯度遺址的發掘研究,匯集了三代考古人的心血,王益人表示,目前的新成果,要讓西方考古學理論體系普遍接受,還有一個過程,「但西侯度遺址所具有的科學價值是值得肯定的。隨著科學技術與考古學研究的發展,相信還會有更新的發現和證據,來證實這一結果。」

相關焦點

  • 山西: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 或蘊藏人類起源秘密
    山西晚報訊(記者 呂國俊 南麗江)人類從哪裡來?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直立人(Homo erectus)最早於距今約185萬年前「走出非洲」。12月16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近日,法國《人類學》雜誌2020年第11期刊登了山西芮城縣西侯度遺址最新測年數據及相關研究成果,判定該遺址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早於西方普遍認為的人類從非洲「走出」的時間。此項研究由南京師範大學、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美國普渡大學和南非金山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
  • 新科技助力考古 山西西侯度遺址確定距今243萬年
    此項課題研究,對近年來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歷經10年,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測年:讓新科技助力考古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山西西侯度有人類存在痕跡
    本報記者 田璐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益人與南京師範大學沈冠軍教授、美國普渡大學達利爾·格蘭傑教授和南非金山大學凱薩琳·庫曼教授等人合作,對近年來在山西運城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
  • 西侯度: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在這裡燃起
    西侯度遺址全景是誰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上世紀60年代,在黃河岸邊一個名為西侯度的地方,考古人員發現了180萬年前人類最早用火的證據。至此,西侯度遠古遺蹟終於抖落滿身的浮塵,放射出璀璨的文化之光。
  • 距今30多萬年,發現更加古老的人類化石,或刷新對人類演化的認識
    人類的起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不過,對於我們來說,想找到這一個話題的答案,似乎很難。因為一個物種的起源是很複雜的,第一個生命是如何誕生的,第一個人類是如何誕生的,似乎都沒法解釋,因為我們已經沒辦法回到起源之時看個究竟。
  • 浦江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記:萬年上山稻花香
    而上山文化遺址發現的稻作遺存、木構建築遺蹟和環壕、彩陶等,為探索人類文明起源以及農業起源等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例證。今年是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11月12日至14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浦江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針對「上山文化」「上山之稻」「農業起源」等熱議連連。上山文化有哪些新的考古成果?上山文化遺址發現的核心意義是什麼?
  • 「二青會」聖火在西侯度遺址點燃
    組委會供圖  中青在線運城3月28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胡志中)3月28日,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二青會)聖火在運城市芮城縣西侯度遺址聖火公園成功採集,二青會火炬傳遞序幕同時拉開  芮城縣西侯度是已知世界最早人類用火遺址地,是人類文明之火的源頭,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地,據了解,二青會聖火選擇在這裡點燃,意寓開天闢地、薪火相傳。此次聖火採集儀式主要包括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領導致辭、聖火採集、點燃火炬、火炬傳遞和網絡火炬傳遞啟動儀式六個部分。點燃聖火是整個二青會的點睛之筆,是舉辦二青會的重要標誌。
  • 十堰歷史文化|「鄖縣人」震驚中外 改變「人類起源說」
    從牙齒形態分析與北京人、瓜哇相近似,時間早於北京人,距今70萬至80萬年,為研究人類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物證。與此同時,考古工作者在此還發現了一些經過人工打擊,痕跡清楚的礫石石核,以及獼猴、豺熊、大熊貓、獾、貓、狐、水獺、馬、貘、犀牛、小豬、鹿、河狸、豪豬和龜等二十多種伴生動物化石。其中部分種類仍屬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
  • 兩項中國研究成果為人類起源研究填補「缺環」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名單。吉學平說,中猴的遷移路線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猿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遷移路線,也與早期人類的遷移路線大體一致,對於研究早期人類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非洲發現大量200萬年至600萬年之間的人類化石,該時期的人類化石中國還沒有發現,而雲南擁有歐亞大陸最大規模的距今600萬年至120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標本。未來研究團隊還將尋找更多年代更晚的演化『缺環』,進一步追蹤亞洲環境變化與生物演化的耦合機制。」吉學平表示。
  • 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嗎?原始人類時間被重新刷新記錄
    而巫山人曾經生活的巫山遺址在1985年被發現,這個發現改寫了亞洲最早人類的歷史——這項數據刷新了元謀人的歷史,大約在200萬年前,中國境內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了。隨後,考古學家在山西省的西侯度發現了證明有人類活動的32件石製品,證明了在距今約18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這裡開始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當時的人類已經掌握了製造簡單工具、它們開始使用火併且已經懂得如何保存食物了。
  • 「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靈井鳥雕」 將此雕塑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別小看這只不到2釐米長的鳥,它是東亞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雕塑品,距今已有13500年。」6月12日,記者連線採訪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李佔揚時,他說,「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靈井鳥雕」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李佔揚教授是「許昌市榮譽市民」。
  • 人類的起源再起爭議?研究員挖到猿類化石,距今1200萬年
    經過數以百計萬年的進化和變遷,人類經過優勝劣汰、物競天擇一點點存活下來。經歷了數次的演變,變了今天的模樣。縱觀這幾百萬年,每一個階段懟我們人類的進化都有不可或缺的意義。每一個階段的缺失,都可能會導致不一樣的人類文明。有很多人不禁會問,我們人類的起源究竟是什麼呢?
  • 西侯度聖火採集點獲大獎……
    PLAN》公布2020年度設計大獎西侯度聖火採集點獲景觀類別大獎運城晚報訊(記者 景斌)10月27日,從市文旅局獲悉,義大利權威設計雜誌《THE PLAN》2020年度設計大獎頒獎典禮於13日在線上舉行,22個獎項類別中,「2019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西侯度聖火採集點
  • 考古專家:武漢地區人類活動可提前至距今4萬至1.5萬年
    談到武漢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武漢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隊隊長許志斌說,武漢地區新石器時期古文化遺存相對豐富,已發現的武昌放鷹臺、新洲陽邏香爐山、黃陂鐵門坎、江夏潘柳村遺址,屬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構建了距今5000-4000年完整的武漢地區史前文化序列。
  • 哥貝克力石陣,藏著人類起源的秘密
    建造於距今12000多年前的哥貝克力遺址在土耳其東部的哥貝克力山地也存在一處類似於巨石陣的遺址,只不過它出現的時間要比後者更早,甚至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這一遺址被命名為「哥貝克力遺址」,也有人稱之為「哥貝克力巨石陣」。並且相比於粗糙的巨石陣,哥貝克力遺址中的每一座石像都是被精心雕琢的,人們可以從殘存的圖案中得到很多有關古老文明的信息。
  • 你知道中國的史前遺址有哪些嗎?
    中國古代史前遺址第一,人類起源。人類起源是關涉人類歷史開端的重要問題,也是人類學、考古學和歷史學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雲南發現的臘瑪古猿祿豐種、開遠種化石,距今約800萬年。在湖北、廣西也發現了屬於南方古猿的化石,距今四五百萬年。南方古猿之後,是距今二三百萬年的早期人類——「能人」。「能人」化石目前尚未發現,有學者認為元謀人相當於「能人」時代的晚期。第二,從古猿到猿人的轉變。
  •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人類的起源與發展1.2
    hello 小夥伴們大家好呀,上一期咱們講了人類的祖先,今天呢,咱們來看一下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 一、元謀人:各種科學家根據發現元謀人頭骨和生存遺址推斷出元謀人生存時間為距今約170萬年。地點在中國雲南元謀縣。考古學家在元謀人的生存遺址中發現了元謀人的門齒化石,粗糙的石器、炭屑以及燒骨。根據這些東西我們可以推斷出當時的元謀人已經能夠製作工具,已經知道用火。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 人類是從何時穿衣服的?人類最早的衣服起源於哪裡?
    人類是從何時起穿衣服的?衣服起源於哪裡?從何處來?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但很多人並不清楚衣服的起源問題。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頭說起。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教會人們製作衣服的人是黃帝時期的伯餘,史書記載:「伯餘之初作衣」。但神話傳說往往很難有確切的歷史時間,因此無法從這個傳說推斷出衣服的起源。
  • 試論早期骨角器的起源與發展
    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利用肢解和消費動物過程中產生的破裂骨頭,對其鋒利邊緣或尖端進行簡單的打擊修理或直接使用使其成為權宜性的工具。在南非斯特爾克方丹(Sterkfontein) 遺址和斯瓦特克朗(Swartkrans)遺址以及東非奧杜威峽谷發現有距今180~100萬年經打擊修理的骨器。這些工具用於處理加工獵物、挖掘植物根莖和白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