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艘註定無法靠岸返鄉的幽靈船,在海洋上永寂地漂泊著,它總是與狂風暴雨為伍,籠罩神秘離奇的光芒,沒人知曉這艘船究竟經歷了什麼。見過它的目擊者都言之鑿鑿——它真的存在。1880年,年輕的威爾斯親王喬治(也即後來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進行海上歷練,有幸成為見證者之一,他曾寫道:
在早晨4點「飛翔的荷蘭人」出現在我們的船首方向。它像幻影般發著紅色的光,照亮了200碼以外雙桅船的桅杆和船帆。她從船首左側靠近時,在艦橋上值班的軍官和後甲板上的見習軍官顯然都看到了她。見習軍官立刻被派往前甲板,但到達時她在附近出現過的痕跡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連在地平線上都找不到她的任何蹤跡。10點45分,早先發現「飛翔的荷蘭人」的海員從前桅中部頂橫桁墜落到前甲板上,摔得粉身碎骨。
「飛翔的荷蘭人」指就是那艘傳說中的幽靈船,這艘幽靈船大有來頭。1795年,喬治·巴林頓在《Voyage to Botany Bay(航向植物灣)》一書中第一次提起「飛翔的荷蘭人」:
據傳一艘荷蘭軍艦在好望角外失事,船上無人生還。同行的船隻經受住了暴風,隨後抵達好望角。整修後返回歐洲的途中,他們在相同的緯度遭到猛烈的暴風雨的襲擊。值夜的一些水手看到,或者在想像中看到,一艘船滿帆向他們駛來,仿佛要將他們撞沉:一名水手尤其確定這正是在前一場暴風中沉沒的船,或者是她的幻影。但暴風雨稍停的時候,黑雲似的船就消失了。幻影在海員心裡揮之不去,等船靠岸,故事也就像野火般在人中傳開了,幻影也被稱作「飛翔的荷蘭人」。
幽靈船的船長原型據說是17世紀的荷蘭船長伯納德·福克(Bernard Fokke)。福克因從荷蘭到爪哇航行的離奇神速而出名,當時的人因而懷疑他與魔鬼為伍以達到如此的速度。
布萊克伍德雜誌(Blackwood's Magazine)1821年五月刊上的一篇文章,對「飛翔的荷蘭人」作了更詳細的描述。但在這個故事中,船長則變成了亨德裡克·范德戴肯(Hendrik van der Decken),「飛翔的荷蘭人」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與風暴搏鬥,船長拒絕進港靠岸,聲稱將在好望角迎風航行直至審判日的到來。為什麼要等到審判日呢?這又與福肯伯格船長(Captain Falkenburg)的傳奇故事有關,他以自己的靈魂為賭注與魔鬼擲骰子,被詛咒在北海不停往返直到審判日。
故事介紹到這,「飛翔的荷蘭人」的線索也就很清晰了。一艘荷蘭船在好望角失事,卻又離奇出現它的幻影,後來又有數起目擊事件發生,人們雜糅傳說故事的元素最終成就了這艘幽靈船。無論「飛翔的荷蘭人」是否真實存在,故事本身已經烙下一個時代的印記。
遙想16世紀初,伊比利亞半島的兩牙(葡萄牙、西班牙)打開大航海時代的大門,無數探險家自歐陸出發,深入地球各個角落尋找財富密碼。葡西的先驅之舉為自己也為世界創造了偉大的歷史,但後來居上的荷蘭毫不遜色。「飛翔的荷蘭人」故事背景是17世紀,這是屬於荷蘭人的世紀,是「海上馬車夫」在全球縱橫馳騁的年代。
1581年,荷蘭擺脫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此後,憑藉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荷蘭稱霸海洋。荷蘭的造船業究竟有多發達呢?僅其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廠,全國可以同時開工建造幾百艘船。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並且,荷蘭船造價低廉,質量又有保證,歐洲很多國家都趨之若鶩。
荷蘭的商船噸位佔當時歐洲總噸位的3/4,擁有1.5萬艘商船,幾乎壟斷了海上貿易。挪威的木材、丹麥的魚類、波蘭的糧食、俄國的毛皮、東南亞的香料、印度的棉紡織品、中國的絲綢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荷蘭商船轉運,經荷蘭商人轉手銷售。當時的阿姆斯特丹是國際貿易的中心,港內經常有2000多艘商船停泊。
最鼎盛時期,荷蘭的海軍艦隻幾乎超過了英法兩國海軍的1倍。它們在世界各大洋遊弋,保護本國商船,並從事海外殖民掠奪。在亞洲,1595年荷蘭人首次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爪哇。不久,荷蘭艦隊便在爪哇和馬六甲海峽兩次打敗葡萄牙艦隊,並且不斷追捕、搶劫中國商船,壟斷了東方貿易。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專門控制這一地區的貿易,還一度侵佔中國的澎湖、臺灣。
可惜,當英國加入海洋爭霸的戰局後,荷蘭的輝煌也就宣告終結了。
ps:「飛翔的荷蘭人」已然成為一種受人追捧的文化符號,廣泛出現在影視、書籍、動漫、遊戲、繪畫、音樂、歌劇中,甚至還成了吉祥物。比如好萊塢大片《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中就出現了「飛翔的荷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