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敏捷開發:需求的收集和整理

2020-12-2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實踐和理論需要同步,本文作者記錄了自己的敏捷開發流程,與大家分享。

需求的收集

首先對於不同的公司,大家對於需求的管理和搜集都是不一樣的,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百花齊放的原因,主要因為在需求收集和整理時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甄別。而對於處於不同規模、階段、行業的公司,它們所能耗費的成本(人力、時間、資源)都是不同的。自然大家對於如何搜集需求,如何整理需求,如何輸出需求都不相同。但最後都想達到需求明確的結果。

收集需求的方式有但是大致可分為幾類:

問卷調查——通過制定詳細周密的問卷,要求被調查者據此進行回答以收集資料的方法。用戶訪談——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一對一單獨對話訪談。競品分析——通過觀察直接或間接競爭對手,得出自己或競品的優劣。內部搜集——通過個人(用戶模擬)或他人獲取「直接」需求。數據需求——通過當前數據的反饋來感知需求。第三方——通過第三方資訊/報告/白皮書/數據分析等手段了解當前需求。等等

需求整理

然而收集需求的方法處理這列舉出來的之外,還有更多的我們並不知道的方法。但是他們終究是為了達到「搜集需求」而已。在我們搜集了足夠的需求之後,就到了需要我們記錄下來的時候了,至於如何記錄,這裡和前面一樣。

對於需求記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常用的記錄方式,比如有喜歡用看板類teambition、trello、leangoo,等軟體的。而我這裡的話,我十分推崇使用Excel來記錄我的需求。

推崇使用Excle主要是原因有幾個原因有很多:

首先就是普及率高。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只要不是太過於困難的偏遠地區,我們在讀書時都或多或少接觸過Office三件套。就算沒有接觸過,大家也可以在短時間能上手使用。其次就是裝配率高,除純淨版的系統,基本所有的系統都會攜帶office三件套,就算沒有攜帶,我們也可以輕而易舉的從網上下載來使用。其他的如功能強大之類話題我就不在過多闡述,因為在日常使用中我們也只用那固定的幾個小功能而已,並不需要過多的了解太多的「高級」技巧。創建功能需求表之前,我會先瀏覽用戶Story,做到場景還原化,之後再根據記錄的用戶Story來進行功能拆解。

首先說明,這種拆解不是盲目的拆解,是需要根據一定規則進行拆解的。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拆解方式,而我遵循的是從上到下的拆解規則。

我將他們分為 系統,模塊,功能,內容,備註:

系統:明確story拆分出來的功能是屬於那個需求或者是那個端的。模塊:這裡期有兩種劃分思維:將有共通性的功能劃分到一起、將在同一頁面的功能劃分到一起。內容:輔助功能明確這個功能的邊界。備註:對於一些有歧義或需要特別說明功能進行補充說明。這樣拆分有助於我梳理整體架構。

在分解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功能的準確性,因為這個功能始終是圍繞著用戶Story來的,是為了解決用戶故事中用戶的需求而存在的,不能讓功能偏離了用戶Story的出發點,偏離後會出現幾種情況,一個是偏離後做出來的功能牛頭不對馬嘴,無法滿足用戶。

另外一種是功能給用戶造成損失,最終都會造成用戶流失。所有在拆分完後,我們需要多次的複查這些功能,以保證這個功能點基本滿足用戶需求。

複查後就是我們的下一步操作分優先級(優先級我將放入原型後,禪道驅動中來講解),隨後就是原型繪製。

最後根據上面來進行操作,我們得到了功能需求表。但是得到了功能需求表,並不能代表我們的這個階段的工作完成了 ,我們可以直接推進到下個工作環節當中。

反而這個時候我們還需要反覆的拿著用戶Story與功能需求表進行對比,除了反覆對比之後,我們還需要拿著功能需求表和用戶Story,與需求者進行需求校對,校隊是否真正的滿足了用戶需求,在校對過程中我並不推薦將功能需求表直接交予對方進行直接進行校對,因為這種方式會適得其反,會直接出現對方看不懂,或者是看之後,他突然說我還有個IDEA。

所有我們需要使用交談的方式進行試探用戶。最後基本確定後,我們這個階段的工作就可以暫時告一段落,進入下個環節單中。

備註:當遇見一些功能複雜的業務或需求時(常見於0到1)我們可以適當的將模塊進行再次拆分,拆分成模塊,子模塊以便更好的進行維護功能需求表

Tips:在創建過程中明確了《範圍層》

本文由 @Wcof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敏捷開發超強指南
    敏捷開發的定義 敏捷開發就是將項目拆分為多個子項目,獨立開發、分別實現,儘快的產出交付給用戶,收集用戶反饋後立即調整優化,一直迭代到用戶滿意,最後集成為一個完整的極具用戶價值的產品,且在此過程中產品一直處於可用狀態。
  • 如何實現敏捷軟體開發?
    這麼多的模型各有各的應用場景、各有各的適用範圍,但我認為最實用開發模型還是敏捷軟體開發。中國式軟體開發思路是什麼樣的呢?從我接觸過的大多軟體項目來看,基本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必須快,客戶都是急脾氣,恨不得今天立項,明天就要你拿出產品來。面對公司和客戶如此快節奏的要求,我們有辦法嗎?
  • 打造Worktile敏捷開發管理工具的思與惑
    從2019年初,我們團隊準備開發一款適合研發團隊使用的敏捷開發管理工具,那時候我們也在思考,到底什麼樣的工具才算是優秀的研發管理工具,研發管理的場景、方法和流派有很多,市面上關於研發管理工具的產品也是層出不窮,我們從哪裡入手才能真正幫助研發團隊提高研發效能?基於以下兩點考慮,我們選擇了從敏捷開發管理進入:1。
  • 安永:企業數位化轉型過程中的敏捷開發實踐(上)
    對計劃的執行和管理以半年或年為單位,敏態建設難以很好地得到支撐。為支持敏態業務的開展和敏捷化開發模式的推行,與之對應的預算管理體系需要建立起來,以應對需求和預算的平衡,加快和加大被驗證需求的數量和範圍。下圖是一種敏捷的需求與資金管理方式的例子。
  • 敏捷開發過程剖析及工具推薦
    敏捷開發,要求在開發過程中不斷增強,從而提高軟體質量,以達到提高商業收入的目的。它是一個迭代的過程,一個不斷提高企業投資回報率和服務質量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敏捷開發,單純依附於活躍的開發過程和理解敏捷所帶來的效益並對此有濃厚興趣的企業用戶。本文將介紹敏捷開發的五大過程及這些過程中所要用到的工具。
  • 敏捷測試——打通開發與測試的壁壘!
    DevOps涉及的環節眾多,許多團隊(企業)在實踐DevOps時偏向敏捷開發(需求管理)、持續集成(流水線)等環節,而忽略了測試環節。因此,在成功實踐了敏捷模型的團隊可以更快速的響應需求的變化(這一點在軟體開發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採用了小步快跑的方式,所在實踐中可以快速試錯,從而降低風險。
  • 華為雲ModelArts,助力雲原生AI敏捷開發
    華為雲攜手深交所、順豐、鬥魚等客戶和夥伴共同探討雲原生技術前沿發展趨勢和行業應用實踐,解碼「新雲原生企業」成長之道。峰會還設置應用敏捷、數據服務、AI敏捷開發和音視頻四個分論壇,來自網際網路、金融、製造等行業300餘位技術大咖和嘉賓出席。作為技術峰會的重頭戲,雲原生AI敏捷開發技術論壇也如期舉行。
  • ​軟體開發既要敏捷又要安全?來看看DevSecOps吧 |年度行業研究
    我們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和我氪的讀者一起「無限拓展邊界」,一起「更先看到未來」。 本文是這個系列的一篇。我們選取了DevSecOps,這一在IT界逐步普及的理念。從雲計算到雲原生再到DevOps,我們看到,每一次IT理念的變化都意味著開發流程的迭代,這使得企業業務的敏捷化訴求有了基礎的技術支撐。
  • 王炯:建設敏捷銀行的五個支撐點及演進趨勢
    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的目的是要以客戶為中心,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因此,加快敏捷銀行建設尤為重要。本文從支撐銀行敏捷的五個重要因素和未來敏捷銀行的發展趨勢著手,淺談關于敏捷銀行建設的思考與認識。  03   推行敏捷開發模式   對需要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產品類及渠道類系統,要推行敏捷開發模式。
  • CPDA數據分析師:NoSQL的數據建模如何改善敏捷開發
    曾經有並且永遠會有程式設計師喜歡在沒有明確要求,正式設計或資料庫數據模型的情況下先介入並進行編碼,找到正確的平衡,不用說,敏捷開發方法論已經證明了其價值,敏捷可以幫助開發各種規模的項目-這是大規模的敏捷性,改變遊戲規則的企業一直在不斷為用戶提供增值軟體,而不是保持「庫存不變」,這也被稱為「代碼只在生產中令人高興」。
  • 8Manage:敏捷管理的優缺點有哪些?
    敏捷開發和測試實踐為無數企業創造了奇蹟,比較突出的方面有減少產品投放市場的時間、改善溝通或降低成本等。▪ 即便是需求的後期更改也是受歡迎的。敏捷開發能加速初始業務價值的交付,好處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少團隊在敏捷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陷入了「假敏捷」的怪圈,又或是敏捷失敗。
  • jmeter無法滿足敏捷理念怎麼辦,使用二次開發集中管理!
    無論使用jmeter執行何種類型的測試,都離不開腳本的編排,GUI模式下固然可以編排腳本,但是這種方式在面對現在越來越盛行的敏捷開發及devops理念時稍微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主要的問題在以下幾個方面:碎片化嚴重:當新的需求完成或舊的需求發生變更時,需要重新編排測試腳本,腳本很難管理或碎片化非常嚴重
  • 使用敏捷方法管理大型項目有什麼好處?
    實踐證明,敏捷流程可在更短的時間內產生更高的生產率和質量。在大型項目管理過程中,敏捷方法論促進溝通,快速響應客戶需求,不斷適應變化,從而提高了生產率。相關研究數據表明,使用敏捷方法,許多企業的團隊生產率提高了16%,甚至更多。
  • 敏捷方法之外,有什麼更合適的模型嗎?
    2)由於開發模型是線性的,用戶只有等到整個過程的末期才能見到開發成果,從而增加了開發風險。(變化的外部市場和用戶在C端市場非常普遍,B端則相對穩定)3)通過過多的強制完成日期和裡程碑來跟蹤各個項目階段。4)瀑布模型的突出缺點是不適應用戶需求的變化。
  • 觀點 傳統銀行敏捷自動化測試探索
    隨著數據化進程的深入,網際網路金融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對傳統銀行的支付結算和中間業務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傳統銀行為了快速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多元化需求,如何進行敏捷可靠的架構之變?其中所用到的一些自動化測試框架工具,作者深入敏捷轉型項目開發過程中自動化軟體測試,希望通過本文拋磚引玉,拓展自動化測試思路,找到適合自身特點,安全可靠的自動化測試方法。
  • 萬字乾貨:手把手教你做需求管理
    我的工作環境是,作為後臺產品經理,處在業務運營團隊和技術團隊之間,要作為一個橋梁,保障業務運營團隊從我這裡輸出高質量的需求,也要保障具有不同知識背景團隊,能過通過需求,高效溝通,快速推進需求上線。於是,我就通過工作實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需求方法論——普拉姆方法。存在即有標識。——《普拉姆原則》為了便於總結和歸納,我給這個方法論起了個名字。
  • 敏捷領航公館在售價格為15000元/平方米
    敏捷領航公館15000元/平方米。物業費:4.9元/㎡·月。敏捷領航公館項目為低層,高層。敏捷領航公館位於:港福路31號(溼地公園旁)。容積率3。敏捷領航公館共477戶。毛坯交房。公寓1棟22層、聯排別墅6套,其中公寓449戶,商墅6套,商鋪22戶。主力戶型為47平-75平2居-3居。敬請關注。
  • 筆記整理二十一:6.1數據的收集
    第六章 數據的收集與整理6.1數據的收集一、知識回顧1. 下面是一個病人的體溫記錄.易錯分析:這裡可能有學生會關注每個選項的絕對人數,即在小明調查的問題1和問題2中「30至45歲」這個年齡段對應的人數最多,由此認為該年齡段的人最具有節水意識,此時要關注部分在總體中所佔的份額。
  • Rocket-API 版本更新,基於 Spring Boot 的 API 敏捷開發框架
    返回數據最多 101 條記錄問題 處理 #{${}} 變量值篏套問題 db.count() 計數優化 添加全局變量 Utils 中的 pasreToString, pasreToObject 方法來實現對象與 string 的轉換概述"Rocket-API" 基於 spring boot 的 API 敏捷開發框架
  • 如何做好軟體需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定義軟體需求分析也稱為系統需求分析或需求分析工程等,是開發人員經過深入細緻的調研和分析,準確理解用戶和項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體要求,將用戶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轉化為完整的需求定義,從而確定系統必須做什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