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吉林不僅有「鋼筋鐵骨」 也有「風花雪月」
中新社長春9月17日電 題:吉林不僅有「鋼筋鐵骨」 也有「風花雪月」
作者 李彥國 郭佳 石洪宇
地處中國東北的吉林省,誕生了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研製了中國標準動車組,這個重工業基地早已打上「鋼筋鐵骨」的硬核烙印。
但這不是吉林的全部。經歷過歷史性的輝煌時刻,也承受過改革的陣痛,如今的吉林主動轉型升級,接受市場浪潮的洗禮。厚重的黑土地上,吉林正用自己的方式演繹著一個個「風花雪月」的新故事。
西部瀚海「風光無限」
位於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昔日被稱「八百裡瀚海」。地處大興安嶺山脈東麓平原的這個地區,具有明顯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乾燥多風、光照充足、降水變率大。
這樣的氣候條件也蘊含著機遇,「瀚海」白城的新能源產業因它而蓬勃發展。
記者從白城市人民政府獲悉,白城風能可開發總量2280萬千瓦,先後被列為全國首批千萬千瓦風電基地、首個風電本地消納示範區。
風能之外,白城還有光伏,可開發總量達1500萬千瓦。坐擁無限「風光」的白城,當下正積極尋求建設「中國北方氫谷」,依託清潔能源富集、電力富餘的優勢,構建制氫、儲氫、運氫、用氫和氫能裝備、氫燃料電池及整車產業發展全產業鏈,搶佔未來能源領域制高點。
按照白城市官方規劃,到2035年,氫谷累計投資將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年制氫能力達到百萬噸級,產值近2000億元,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與氫能區域產業集群。
黑土地上遍布花海「姿態萬千」
剛剛過去的八月,一波又一波攝影愛好者湧進蛟河市新站鎮六家子村,爭相拍攝黃得耀眼的向日葵花海。
兩米多高的向日葵在綠色的田野中格外明豔。村主任常洪軍說,自從花海成型,村裡的陌生面孔便多了起來。「有的人第一天沒拍過癮,隔天還會再來。」
新站鎮黨委書記劉喆介紹,近些年來,當地非常重視發展鄉村旅遊,向日葵花海揭開了發展的序幕。
鴨綠江畔的集安市涼水朝鮮族鄉通天村,擁有中國東北最大的邊境油菜花海觀賞地,每至最佳花期,遊人紛至沓來。
今時吉林,花海遍布,這片黑土地因此變得絢爛多姿。
天賜粉雪換來「金山銀山」
位於世界「冰雪黃金緯度帶」的吉林,可媲美同一緯度的歐洲阿爾卑斯山脈和北美的落基山脈,是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每年雪季,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滑雪發燒友到此暢滑。
千百年來,冰雪帶給中國北方人更多的是苦寒。但在近些年,那些過往成了歷史記憶,不斷在冰雪旅遊領域實現突破的吉林,已然將天賜冷資源變成「熱產業」,「白雪換白銀」的理想照進現實。
吉林舒蘭市上營鎮馬鞍嶺村二合屯只有126戶居民,卻在「吉林雪鄉·舒蘭二合」的招牌下,創造了超千萬元的旅遊綜合收入。其中的2018年雪季,接待遊客量達到14萬人次左右,綜合收入約1700萬元。
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楊安娣直言,現在的吉林有高品質的雪場、滑雪度假區,還有以冰雪為軸心的各類關聯產業和新業態,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促進了冰雪市場的繁榮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
駐村扶貧多年的闞閱,今年發現一個現象,返鄉創業的村民多了。
闞閱2016年來到吉林省磐石市大黑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每天忙著跑政策,協調環保、水電等問題。很快,蘆筍種植園區、養豬場、肥牛養殖園等項目獲得推進。「項目做好能致富,也能解決就業,村子就進入了良性循環。」
「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針對返鄉創業農民工、農民自主創業的,吉林推出多項支持政策,吸引鄉親們回家。比如,每人可申請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
對家鄉的思念以及政策的支持,照亮了不少人回家的路。34歲的趙明星在外打拼多年,2018年她回到家鄉磐石市吉昌鎮磚廟村開辦一間大型培訓學校,為附近村民帶來母嬰護理、中醫按摩等課程。當地部分貧困戶也是學校的學生。
「我在外地積累了很多年的培訓經驗。」趙明星還是村裡的婦女委員,明白「授人以漁」的重要性,她要和當地農村長大的青年一起擺脫貧困的桎梏。
「現在扶貧幹部和貧困戶都來學校學習,學生群體和學校規模都在擴大。」趙明星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