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起龍,我們一定不會陌生。
雖然幾乎沒人親眼見到過真正的龍,但這絲毫不影響中國人對龍的喜愛之情。數千年來我們以「龍的傳人」自居,並將它位列十二生肖之中,何其尊貴。
前幾日,一位非常熱衷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找到我,表示有一個關於龍的問題已經困擾他許久,他查閱了圖書館中的書籍也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於是找我求助。
等見到我後,他便非常認真地問我:老兄,你們中國古代的龍,到底有幾隻爪子?
我用一臉略顯嫌棄和無語的表情看著他,回答道:Four(四個)!
他搖搖頭,繼續解釋道:「我是說,中國古代的龍,爪子上到底有幾個腳趾頭?」
我正想回答「Five(5個)」,可是腦海中突然掠過一些曾經在故宮見過的國寶身影,突然發現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
在和大家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得明確兩點細節,保證之後的敘述準確:
通常所說的四爪龍、五爪龍中的「爪」,實際是指龍的爪趾。民間流傳的五爪金龍乃天子專用的說法是從清朝開始興起的,清朝以前的朝代並不適用。龍爪的演變
在被外國友人執著而熱誠的追問下,我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最靠譜的就是前往北京故宮博物院,那兒可足有180萬件國寶文物,足夠解答這個有趣的問題。
跳過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無足)、仰韶文化址發現的「中華第一龍」遺址(由貝殼拼接的龍形圖案,因久埋地下,已無法準確判斷爪趾數),想要研究龍爪趾數,便得從商朝到清朝的國寶文物上尋找真相。
中古代龍的演變,經歷了從夔龍——應龍——金龍這三大階段的發展,而爪趾數是逐漸變化增多的。
商周朝時期,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龍的形象認知還非常抽象,那時候的青銅器上,多篆刻夔龍紋,單足(有些專家認為其實應為雙足,只是在青銅器上展示時另一邊被遮掩無法看到)。
到了戰國時期,應龍出現,全部都是三足趾。到秦漢時期已成為瓦當、銅鏡上出鏡率最高的一隻神獸。
唐宋時期,文化繁榮,龍的形象實現了質的飛躍,並一直延續至今,未曾發生大的改變。唯獨腳趾這處細節,歷朝歷代都有些許出入。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一形象成為對龍的主流定義。
時至明代,龍爪趾數三足趾較少,四足趾、五足趾成為主流。
通俗地說,古代文化離我們時代越近,對我們影響越大。清朝時興起的「五爪金龍」說法隨著近些年清宮劇的熱播而深入人心,但在眾多歷史文物的面前的佐證下卻難以自圓其說。這也就產生了文章開篇外國友人納悶地那個問題。
以上瓷器為康乾盛世時期的宮廷御製瓷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瓷器上並非都是五爪趾,也有四爪趾甚至三爪趾。
總結
在欣賞完這些震撼人心的國寶後,相信大家也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其實龍的形象是從單足到五足,不斷發展演變,它凝聚著數千年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並且越來越擬人化(充滿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了解這個有趣的知識點,可以讓行走在文玩江湖裡的朋友們更好的鑑別古物的真偽。
文藝天地間,時光無限好。感謝關注「文藝時光」,共賞文化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