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追求長遠目標的創業者,感覺價值觀上很合拍,賺錢也要守住不害人的底線,這才是一個公司一個品牌長久發展的保證。
關於追求卓越就是把享受成長的痛苦當作常態,超越自己的惰性和耐受力我很贊同。
這也是我經常糾結和動搖的原因,因為惰性總會經常拖我的後腿,讓我懷疑自己這樣辛苦是否值得。
我的內心中經常有兩個我在打架,一個我說那麼辛苦幹啥,放假了躺在家裡吃吃零食看看劇多舒服啊;另外一個我說如果自己不求上進,怎麼好意思要求孩子假期認真學習呢。
追求卓越的過程就是克服自我惰性的過程,是自我的鬥爭。
優秀的女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到擔心的一點就是怕自己的「強勢」影響了家庭幸福。
我們的社會文化心理讓男人害怕女人強,讓女人希望男人比自己強,雙方需要保持一種動態平衡。
即使結婚的時候是男強女弱型,但隨著各自的成長,這種平衡狀態可能會被打破。
理想的狀態是夫妻共同成長。
要麼跑得快的一方要拉著跑得慢的一方或者等等對方。
我能想到的共同成長方式就是除了各自專業之外,讀一些共同的書,比如歷史、文學、心理學這些對人的精神成長有幫助的。
這樣兩個人即使吵架的時候也是在一個平臺上吵,使用共同的語言,否則雞對鴨講很難受。
當我們覺得對方有問題的時候,如果用固定的思維就是我遇到了一個渣男,如果用成長的思維就是他可能成長得慢了一些,我怎麼辦,自己繼續跑,還是拉著他一起跑或者等等他。
這個需要抉擇。
抱怨其實也不是女人的特權。有些男人遇事也喜歡抱怨。
這是一種應對問題的心理模式。
只是我還沒有搞清楚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機制。
總的來說可能是心裡有不如意的地方。
這種不舒服就成了一個人的心理背景底色,無論看到什麼都習慣性去指責和抱怨。
當然這種習慣性抱怨心理也會對信息吸收進行篩選,他吸收到的一定是符合他的心理預期,可以讓他抱怨的東西。
我不知道這是否也是在尋求情感連結。
我們要學會的是辨認愛,抓住愛,享受愛,回應愛。
有段時間因為疫情全家人都待在家裡,我們一家三口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買菜做飯的事情被三位老人全包了,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父母付出的愛,以至於很少表達感恩或者讚美。
反而是如果我們做了一點點什麼關心父母的事情,他們卻覺得很感動。
我們習慣了享受父母的愛,稍有不如意的地方還會指責和抱怨。
夫妻之間也存在是否會表達愛的問題。
明明是心疼對方,但說出來的話卻是指責。
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自己心裡不爽,就要把怨氣發到對方身上,當然這也並不代表兩個人不相愛了,只是已經習慣了。
習慣了享受愛,就會覺得是理想當然,幸福感的邊際指數就會降低,就缺少了讚美和感恩之心。
看來有必要對日常生活進行經常性反思,來辨認自己已經得到的愛,然後去有意識回應這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