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美籍華裔女作家嚴歌苓根據發生在貴陽某中學的一個真實故事,用非常沉重的筆觸,創作了一部描寫師生戀的小說《老師好美》。
故事的主角和結局如下:
丁佳心,女,36歲,離異單身,高三語文老師、班主任,多年被評為優秀,事件後被學校開除,後在郊外被不明身份之人毆打重傷不治身亡。
邵天一,高三,丁佳心班上與丁佳心熱戀男生,被另一與丁佳心熱戀的男生劉暢殺害。
劉暢,高三,丁佳心班上與丁佳心熱戀男生,殺害情敵邵天一後被判死刑。
一位離異美女教師,同時與班上的兩位男生熱戀墜入愛河不能自拔,演繹了一段罕見的畸形師生三角戀,釀造了一起讓三個家庭陷入災難的人間悲劇。
這是一個讓人不忍卒讀的真實故事。
老師好美,美在哪裡?
對老師的愛、成熟和美的傾慕,如果你做不到「發乎情,止乎禮」,你便是在玩火,危險至極,危害無窮。謹記哦,同學!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同學,萬萬不可對自己的美女老師或俊男老師生出半點愛情方面的情愫。
老師好美,半點都不應該是你認為的愛情方面的美。
同樣,對學生的年輕、帥氣、陽光的愛慕,你做不到「發乎情,止乎禮」,你便是在導演、釀造、走向萬劫不復的孽緣悲劇;面對學生對你曖昧的表示、接近、追求,你做不到讓學生「發乎情,止乎禮」,你也不配為「傳道授業解惑」之師者也。
一個36歲在教學上非常優秀的女教師,尚且做不到「發乎情,止乎禮」,又如何去要求劉暢、邵天一這些十七八歲處於青春和性萌動期的學生?
師生戀中只要老師能做到「發乎情,止乎禮」,就能及時阻止、疏導學生的非分之想,抑制學生的情感變異、滑坡。
哲學上常說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師生戀中老師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決定作用的方面。
可是,當學生邵天一和劉暢給老師丁佳心發簡訊情不自禁稱她為「心兒」時,丁佳心不僅不警惕、不制止、不疏導,反而美滋滋的很是受用。難道丁佳心不覺得這是一個很曖昧的稱呼?一個十七八歲的男生用文字在簡訊中這樣稱呼自己的女老師,意味著什麼?丁佳心心裡當然一清二楚。
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文字簡訊的出現,就如一瓶有一定度數的紅酒,給人對愛的表達壯膽,不用擔心看著對方難為情說不出口,手指輕點手機鍵盤便可以肆意傳遞原本不便開口的曖昧。
丁佳心接受了邵天一和劉暢對她「心兒」的曖昧稱呼後,他們之間愛意的泛濫就像缺堤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拾,他們之間互傳愛意的簡訊有時一天幾十條上百條。
例如,他們經常會發一些網絡詞語互表愛意:
「30(想你)。」
「130(也想你)。」
「520(我愛你)」
「5120(我也愛你)」
「880(抱抱你)。」
「1880(也要抱抱你)。」
高三了,英文學了不少,他們有時現炒現賣用英文表達思念:
「Miss you.」(想你。)
「Me too.」(我也是。)
「Not as much as I do.」(沒有我想你那麼深。)
Sweet kiss.(甜蜜的吻。)」
「Thank you!」(謝謝!)
當然他們沒有停留在簡訊的愛和思念,他們有真正的擁抱,有身體的愛撫接觸,還有實打實的性。
一個美女高中教師與班上的男生熱戀已經夠奇葩了,她還一腳踏兩船同時與班上的兩名男生墜入愛河,更是奇葩得讓人咋舌無法理解!
這種三角戀,一女應對班上的二男,怎麼可能完善?怎麼可能包得住?最終,為愛瘋狂、被情所困的劉暢一怒衝冠殺死情敵邵天一,自己也受到法律嚴懲,被判死刑。
毫無疑問,這場三角戀和導致三個家庭災難的罪魁禍首是丁佳心,儘管她沒有構成法律上的犯罪而僅僅是要承受道德上的譴責,但造了多大的孽就會遭到多大的報應,她不只是被學校開除這麼簡單,她最終在沒有人煙的郊外被人亂棍重傷致死,留下一樁無頭公案,為自己為師不敬不尊造下的孽買單。
這個畸形師生戀事件已經過去多年,但它留給人們的教訓、警醒應該永記。
寫到這裡作者想起朋友給我講過的另一則師生戀。
一位年輕朝氣充滿活力的青春女孩,大學本科畢業後被分配到一所重點高中做老師。本科畢業和高中生其實年齡相差不是太大,第二年她不知不覺慢慢喜歡上班裡一位很優秀的男生,但是她將自己的喜歡深深埋在心底,從來沒有在男生面前以及其他人面前有絲毫不恰當的流露,且這種喜歡、愛意在心底不停瘋長,她一直理智克制著。
高考結束,男生以優異成績考入重點大學。入學前一天,他給那位女教師寄了一封手寫信。信中講述了他在高中最後階段的那一兩年如何深深愛上老師,又如何將這種愛深深埋藏化為學習動力,考出好成績。他說,他有一種心靈感應,能感應到老師身上有一絲絲說不清道不明讓他無比溫馨快意的電流,如果老師有同樣的感應,希望老師等他四年,等他大學畢業。
老師讀到男生的信,淚流滿面......她瞬間明白什麼叫「有情人」,什麼叫「心靈感應」,什麼叫「值得」。
四年後男生本科畢業考取了美國一所著名大學,到美國讀研,女老師毫不猶豫跟隨他來到美國,陪讀,為人妻,為人母。
如果當初他們的師生戀沒有深深藏在心底,而是讓其不合時宜地泛濫,他們的人生也許就要重寫了。
如何看待和處理師生戀,期待你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