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網記者 蘇啟桃
7月2日,湖北均瑤大健康飲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均瑤大健康」)將上會接受審核,若成功過會,均瑤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將增至4家,目前「均瑤系」上市公司已經有吉祥航空(603885)、愛建集團(600643)和大東方(600327)。
但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均瑤大健康並不如名字一樣「健康」,不僅多家子公司業績大幅下滑,產品單一,離職率還奇高。另外,公司銀行存款逾10億元,三年分紅近3億元,募資必要性也存疑。
過半子公司業績大降甚至虧損
公開資料顯示,均瑤大健康的前身是成立於1998年的均瑤集團乳品有限公司,繼承集團乳製品及含乳飲料業務,專門從事乳製品及含乳飲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2011年起,均瑤大健康推出「味動力」常溫乳酸菌系列產品,從而進入常溫乳酸菌飲品市場,是國內最早生產與銷售常溫乳酸菌飲品的品牌企業之一。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1.46億元、12.87億元、12.46億元,營收增長乏力;對應各期淨利潤為2.27億元、2.81億元、3.04億元。
金融投資報記者梳理發現,2019年公司營收下滑同時,其多家子公司業績也大幅下滑。
招股書披露,均瑤大健康擁有4家全資子公司,另控股1家子公司。其中,全資子公司均瑤集團上海食品有限公司2018年、2019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14億元、14.51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627.13萬元、3406.61萬元,營收和淨利潤雙雙大幅下降。
無獨有偶,全資子公司均瑤食品(淮北)有限公司業績也出現明顯下滑。2018年、2019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44億元、3.08億元;對應淨利潤為4556.25萬元和3671.41萬元。
另外,其子公司均瑤集團上海食品有限公司持股90%的控股子公司上海養道食品有限公司最近三年一直虧損。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該控股子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僅為349.66萬元、329.50萬元、2765.54萬元,淨利潤則分別為-455.88萬元、-435.47萬元和-530.63萬元。
銷售人員離職率超100%
子公司經營不善的同時,均瑤大健康產品單一也被「詬病」。
招股書顯示,公司產品過分單一,收入基本依賴乳酸菌系列飲料,「味動力」塑瓶系列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也接近97%。
如上所述,2011年,公司推出味動力」乳酸菌系列飲品,通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擁有比較穩固的消費群體,但這也造成公司產品的過分單一。2017-2019年,公司乳酸菌飲品銷售收入分別達到11.34億元、12.57億元、11.88億元,佔公司全部主營業務收入的99.02%、97.71%和95.37%。「味動力」系列乳酸菌飲品(瓶裝)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1.2億元、12.4億元和11.1億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97.53%、96.51%和89.48%。
產品單一的情形通過電商平臺也可體現。金融投資報記者查詢公司味動力天貓旗艦店發現,賣得較好的還是公司比較成熟的產品,新推出的產品如「6種堅果植物蛋白飲料」月銷為0,評價也很寥寥。當然,公司電商平臺經營實際上並不太理想,2019年僅實現17.90萬元的收入。
另外,公司稱為抵禦產品系列相對單一所面臨的市場不確定性,公司已持續進行其他含乳飲料新產品的研發,結合消費者愛好及習慣,於合適的契機推出更加豐富的產品系列。但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就公司研發投入而言,明顯少於同行。招股書披露,2017-2019年,公司分別投入研發費用116.59萬元、150.74萬元和221.46萬元,佔各期營收的比例僅為0.10%、0.12%和0.18%。而反觀同行香飄飄,其2017年的招股書顯示,2014-2016年其研發支出分別為1477.14萬元、558.53萬元、639.38萬元,佔營收的比例為0.71%、0.29%和0.27%。同時,2017-2019年,均瑤大健康研發人員分別僅7人、7人和8人。
但除了研發人員相對較穩定之外,公司員工離職率奇高。招股書顯示,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末,公司員工總數分別為628人、646人和698人,每年的離職率高達60.17%、64.21%、52.53%。其中,銷售人員離職率尤其高,最近三年銷售人員數均在200人左右,離職率卻分別為98.65%、101.43%和107.26%,幾乎相當於全員「大換血」;生產人員離職率分別為40.41%、49.67%、30.51%;其他人員離職率分別為90%、40%和33.33%;甚至財務人員2017和2018年的離職率也高達22.22%、19.39%。
銀行存款逾10億仍擬募資12億
此次IPO,均瑤大健康「胃口」不小,擬募資11.99億元用於湖北宜昌產業基地新建年產常溫發酵乳飲料10萬噸那就科創中心項目、浙江衢州產業基地擴建年產常溫發酵乳飲料10萬噸項目及品牌升級建設項目。但金融投資報記者個梳理發現,公司其實並不缺錢。
招股書披露,最近三年公司貨幣資金持續大幅增加,2017-2019年貨幣資金分別高達5.36億元、8.33億元和10.62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是銀行存款,分別為5.35億元、8.32億元和10.6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存款多,公司也很熱衷於理財,主要為購買銀行存款產品。2017-2019年,公司的利息收入分別為1097.83萬元、1586.95萬元和2199.74萬元。公司稱,報告期內公司的利息收入主要為購買銀行存款產品取得的收益,購買對象主要包括浦發銀行「利多多B存款」、「浦發銀行智能存款產品」、上海華瑞銀行「戶戶贏」委託管理存款、上海華瑞銀行「智慧存」存款產品以及上海華瑞銀行結構性存款B款(瑞智存)銀行存款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上海華瑞銀行是均瑤大健康的控股股東均瑤集團旗下的企業,為公司的關聯方,但2017年和2018年公司仍大筆購買華瑞銀行的存款產品,本金髮生額分別達到9.10億元和15.20億元。
另外,持續的大額分紅也可佐證公司並不缺錢。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分別向股東分配現金紅利每股0.22元(含稅,下同)、0.28元、0.30元,按照公司總股本3.6億股計,分別派現7920萬元、10080萬元和10800萬元,三年累計分紅達28800萬元。
銀行帳戶躺著逾10億元資金及連續三年累計分紅2.88億元的背景下,是否有必要募資?離職率奇高是否符合行業特徵?多家子公司業績大幅下滑是否會拖累公司整體業績?金融投資報記者將一系列的問題整理並發至公司,但截至記者發稿仍未獲回復。帶著多問題上會,前景幾何,本報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