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價遠超心理預期,幾天就賣完了,可以過個好年了!」冬日清晨,梅縣區石扇鎮建新村貧困戶傅勇哼著小曲兒清理柚園。談起近況,他咧嘴笑道:「村裡發農資、搞培訓,還上陣吆喝幫我們賣柚子,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
貧困戶的笑容,是脫貧攻堅工作最好的「成績單」。
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梅縣區精準把脈,對症開出「扶志+扶智」「產業+平臺」「網際網路+消費」三劑良藥,持續發力精準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幫助貧困戶徹底拔除「窮根」。
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全區累計投入農業農村資金28.2億元,實施幫扶項目8.23萬個,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5840.6748萬元。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6821戶15045人已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32個省定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
●撰文:黃韜煒
劉洪橋 曾健鋒 王利玲
扶志+扶智
獎勤罰懶激發內生動力
「在貧困戶這一特殊人群中,除了疾病等客觀因素外,不可否認有一部分是由於自身脫貧意志不強等主觀因素致貧長期貧窮的狀態造成了他們悲觀麻木的心態。」這是廣藥集團光華公司駐梅縣區松源鎮灣溪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巫小錦在扶貧日記中寫下的一段話。
「我第一次見他時,從他的眼裡看不到一絲鬥志,也不願意讓別人去幫他。」巫小錦口中的他,是該村貧困戶陳勝富。陳勝富患有侏儒症,其妻子有精神病史,不願跟外人接觸,一家人的生活僅靠低保救濟金和種植一點水稻勉強支撐。
「去一次不行,就去兩次三次,總能打動他。」就這樣,不知道經過多少次嘗試,陳勝富終於向巫小錦敞開了心扉,兩人開始交流起來。
「一開始我們考慮到當地種菸葉的優勢,鼓勵陳勝富種植烤菸。但經過溝通發現,由於其患有侏儒症,手指比正常人短小,摘煙、綁煙、烤菸等動作對他而言異常困難。」最後,巫小錦和村幹部商量,決定幫助陳勝富養牛。
在扶貧工作隊的鼓勵和幫助下,陳勝富重拾信心,搭起了簡易牛棚,事業也慢慢步入正軌,如今已是村裡的養牛能手。「是他們一直鼓勵我、支持我,讓我們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家庭收入也翻了兩番。」陳勝富說。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資金、物資等,為貧困群眾「輸血」,更要有針對性地扶志與扶智,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只有外部『輸血』式扶貧與內部『造血』式脫貧相結合,通過自身『造血』鞏固『輸血』成果,才能徹底拔除窮根、消除貧困。」梅縣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永徵說,為此,梅縣區專門制訂完善了《梅州市梅縣區精準扶貧項目「以獎代補」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探索實行產業扶貧全過程績效考核。
《方案》以梅南鎮水美村為試點,對參與幫扶項目的貧困戶實行「獎勤罰懶」「獎補與收成掛鈎」等考核,設立「過程獎」「收成獎」「就業獎」等,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破除「等靠要」思想,讓貧困群眾由「看」變「幹」。
以「收成獎」為例,按照「多勞多扶、少勞少扶、不勞不扶」的原則,對農產品收成進行差異化獎補。如水美村貧困戶黃欽盛,通過養殖100箱蜜蜂年增收4萬元,便額外獲得了5000元的收成獎勵。
如此一來,貧困戶的積極性大大被激活。數據顯示,《方案》實施以來,水美村共發放種養「過程獎」18.6萬元,「收成獎」27.3萬元,促使30戶124名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增收137萬元。通過示範帶動,有效引導全區3000多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不斷提升脫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產業+平臺
「致富果」助貧困戶戶均增收1.5萬元
「2萬斤蜜柚、沙田柚,全部都賣完了。」張永珍習慣記下每一筆賣柚訂單信息。翻開皺巴巴的作文本,上面筆跡工整地列著收貨人姓名、地址、電話。今年以來,她已經寫了滿滿2本。
張永珍是省定貧困村——石扇鎮西南村的一名貧困戶,患有聽力障礙,和同樣患有聽力及語言障礙的老公靠務工帶大兩個小孩,生活一度十分貧苦。
西南村是廣東省金柚技術創新專業鎮,村裡種柚的歷史已久。看著周圍人都種柚子,張永珍也學起了種柚。等到採摘時,再給老闆統一收購,全家人的生計就指望著為數不多的柚子樹。
張永珍的女兒記得,那時給老闆的收購價格並不高,而且種柚全靠天吃飯,柚子的質量和產量也不盡如人意,還經常欠著肥料店的費用。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鎮村幹部和扶貧工作隊結合西南村實際情況,重點幫扶相對貧困戶發展金柚種植產業,請梅縣區農業農村局專家為金柚種植貧困戶和種植大戶講解金柚種植技術,張永珍慢慢學起來,改進自己種植、管理柚園的方法。
2018年,在農技人員和扶貧幹部的鼓勵和引導下,張永珍下定決心踏上了電商之路。不知道怎麼定價就諮詢農技人員,不懂話術就上網查,溝通不便就把地址都抄下來……
一步步走來,張永珍的訂單越來越多。
她的微信好友中,超過160人都是在網上找到她主動來買柚子的。張永珍說,這些人大多都是回頭客,2020年賣金柚家裡收入將近3萬元。這段時間,張永珍的女兒也從大學畢業考入梅江區相關單位工作,眼看著日子越過越好。
包括張永珍在內,在西南村24戶有勞動能力的相對貧困戶中,已有21戶相對貧困戶靠種柚走出貧困。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和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本地的脫貧方略,引導和扶持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由「輸血」救濟到「造血」自救的依託,也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
「作為『金柚之鄉』,梅縣區金柚種植面積達25.5萬畝。我們積極發揮金柚主導產業對脫貧攻堅的帶動作用,讓貧困人口依託特色產業發展實現長效穩定增收,讓梅縣金柚真正成為貧困群眾『致富果』。」陳永徵介紹,該區先後在松口鎮建立起了梅縣區國家現代農業(金柚)產業園、松口鎮「馱娘柚」扶貧基地,通過「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產業精準扶貧模式,為當地和周邊鄉鎮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優價回收等系列服務,助農脫貧致富。
數據是最直觀的證明:2020年,梅縣區金柚總產量達55.6萬噸,鮮果產值近29億元,幫助200多名貧困戶實現就近就業,帶動1000多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1.5萬元。
網際網路+消費
消費扶貧產品銷售額達3.58億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衝擊,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增加了難度。
特殊之年須有特別之舉,方能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面對疫情衝擊,梅縣區開出了一劑「消費扶貧」的良藥。
「受疫情影響,今年初不少農戶、貧困戶、農產品合作社出現銷售困難的情況。」梅縣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芬蘭說,為著力解決滯銷難題,保障市場供給,該局積極開展產銷對接工作,幫助梅州首家消費扶貧示範企業——梅州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在梅縣區南口、石坑等鎮找到了更多合作對象,通過自身線上線下平臺銷往梅城和珠三角等地,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當時村裡貧困戶的蜂蜜都賣不出去,可把大家急壞了。」石坑鎮嶺村村黨支部書記洪國森說,在農業農村部門的牽線搭橋下,村之翼很快進村收購了2000多斤蜂蜜,幫助貧困戶解決了滯銷難題。
「梅縣區貧困戶或農村合作社如果有好的農產品,區農業農村局會進行統計,和我們溝通,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廣東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溫志雨介紹,該公司已與全區18個鄉鎮32個貧困村籤訂了扶貧合作協議,溢價優先收購貧困戶的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
一頭連著貧困村、貧困戶,一頭連著廣闊的大灣區消費市場,通過「網際網路+消費扶貧」模式,梅縣區農業農村部門積極在電商企業和農戶之間架起橋梁,充分發揮兩端優勢,實現扶貧特色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目前,該區已完成18個鎮級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實現32個省定貧困村電子商務站點全覆蓋。
在此基礎上,該區還依託梅縣政府採購「雲平臺」,向幹部發送扶貧「愛心卡」,鼓勵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工會福利、職工食堂、慰問品等優先採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通過「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的方式,幫助貧困戶打開農產品銷路,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消費扶貧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有利於調動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貧困地區產業持續發展。」林芬蘭說,該區還搶抓直播銷售新業態機遇,先後舉辦了「美麗梅縣·客都明珠助農直播季」「鄂粵同心、百縣村播」等直播帶貨活動,發展網紅經濟,進一步推動貧困戶優質農產品線上銷售。
涓流共匯成江海,綿力齊聚助脫貧。數據顯示,至目前,通過線上和線下銷售平臺,梅縣區消費扶貧產品銷售金額達3.58億元,帶動貧困戶2000多戶。
小康故事
玉水村:
省定貧困村的
逆襲之路
沿著寬敞的柏油村道駛入梅縣區城東鎮玉水村,遠處青山含黛,近處溪水潺潺,幾隻白鷺不時掠過,悠閒落在稻田之間。剛剛參觀完玉水廚鄉文化展館的遊人們,正往村裡的農家樂走去。
「早就聽說過『玉水廚鄉』的大名,作為吃貨,一定要帶家人來親口嘗嘗。」遊客李女士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五口一早便從大埔出發,專程為美食而來。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作為省定貧困村,完成『煤炭村』到『廚師村』的華麗轉身之後,如何將豐富的廚師資源,變現為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動力,是我們一直思索和推進的大課題。」玉水村黨支部書記郭國青說,就在近幾年,他感覺到「機遇來了」。
2016年以來,在廣州增城區新塘鎮和梅縣區體育局的幫扶下,玉水村通過「一戶一策」制定貧困戶幫扶舉措,實施幫扶產業項目52個,並根據實際輔之以資產幫扶、金融幫扶以及教育幫扶。
村民出路有了,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便騰出手來改變村容村貌。「我們圍繞『一園一心』『兩場兩水』『三路三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也為接下來『廚師之鄉』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郭國青說。
2018年,乘著「粵菜師傅」工程、「客家菜師傅」工程的政策東風,梅縣區全面啟動「客家菜師傅工程·十個一系列活動」,以組織振興為引領,以人才振興為切入點,依託玉水廚師「數量多、分布廣、名聲響」三張名牌,召集村內名廚成立了「玉水廚鄉烹飪協會」,建立客家菜師傅培訓基地,打造廚鄉文化展館和廚具體驗館,利用這些平臺,採取「政府組織、名廚授課、村民參與」的形式,培訓高技能烹飪人才。
在此基礎上,玉水村整合利用現有零散空地和閒置建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鼓勵鄉賢名廚回鄉興業。在外打拼多年的玉水人楊揚便嘗到了「頭啖湯」,回到玉水投資1200萬元,打造集廚師培訓基地、民宿、特色餐廳、農業大棚、真人CS等多功能板塊於一體的廚鄉田園綜合體,進一步帶旺鄉村人氣,並優先照顧村內貧困戶務工,帶動他們增收致富。
一套「組合拳」下來,這條「客家菜師傅培養—綠色農家樂旅遊—特色產品產銷」的產業鏈條日趨完善。如今,玉水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5年0.16萬元提高到17.37萬元,全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950元,4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27人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玉水村達到脫貧出列標準。
在鄉村振興的「風味之路」上,玉水村正大步向前,邁向奔康致富的明天。
數說
脫貧攻堅「成績單」
●全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821戶15045人,其中省定貧困村32個,貧困戶1136戶2911人;分散貧困戶5685戶12134人。2016年至今,全區累計投入農村農業資金28.2億元,其中累計籌集扶貧開發資金5.3億元,「631」財政資金17552.2萬元,已下撥到鎮「631」財政配套資金16205.85萬元,區本級統籌資金1346.35萬元。目前,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32個省定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
●2016年以來,梅縣區實施幫扶項目8.23萬個,帶動6821戶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5840.6748萬元,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生產資金短缺問題;通過線上和線下銷售平臺,梅縣區消費扶貧產品銷售金額達3.58億元,帶動貧困戶2000多戶。
●梅縣區全面落實脫貧攻堅「1+N」保障政策。全區無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戶6024人100%納入低保、五保和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及時足額100%發放2019-2020學年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生活費補助714.95萬元、省外就讀免學費補助14.75萬元;全區18個鎮355個行政村形成安全飲水保障體系,32個省定貧困村20戶以上自然村集中供水全面完成;全額補助貧困人口15045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100%參保,100%大病救助、醫療救助。全區16-59周歲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非在校生)共7356人,已全部落實養老保險代繳到帳,參保率100%;到達領取養老金待遇60周歲以上共5443人,已100%落實領取養老金。
●全面推進32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汙水治理等基礎整治工作,補齊了村道、交通出行、集中供水、公共衛生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短板,32個貧困村共完成項目建設500多個,完成工程投資約4.3億元,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人居環境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已全面建成乾淨整潔村,其中26個基本建成新農村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