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的人都知道,有些對唱需要一唱一和,有些合唱也需要一唱一和。那麼,一唱一和的歌唱形式到底起源於什麼活動呢?
歌唱是一種能力表現,在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都可以進行,哼著小曲,只要不妨礙別人就是被允許的。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表演,但每個人都想要表現自己。在歌唱中也是如此,一個人唱沒意思,大家一起唱才有意思。但亂唱一氣是不行的,聲部混亂,沒有美感,要協調一致,獨唱和合唱一起來,大家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才會好起來。
在遠古時期,人們不會唱歌,只會「啊啊」地大叫,一個人大叫了,另外一些人聽到他大叫,也就會跟著叫起來,群集而響應。就好比狼嚎,可以傳遞信號,把狼群招來,好圍攻獵物,或者傳遞危險的信號,讓大家趕快逃生。也就是說,一個人叫,另外的人來相和,就會弄得人多力量大,顯出一種力量和生氣。譬如民歌裡有很多獨唱和合唱相配合的例子,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勞動。《船工號子》中主唱唱高音兒的時候,其他的合唱人員唱「嘿呦嘿」的聲音,還原了船工號子的原汁原味兒。還有《軍民大生產》裡面主唱人員領唱,合唱人員的「嗬咳」、「西裡裡裡 嚓啦啦啦 嗦囉囉囉太」等歌詞,都帶了勞動場面的氣味和聲色,讓人覺得有氣勢,身臨其境。
除了遠古時期的嚎叫,就是情歌了。嚎叫也有著求偶的功能,貓到了發情期就會不停地叫喚,就像小孩兒在哭,一次引來配偶。情歌往往要求對唱,一唱一和之間,男女就走到一起了。沈從文在小說《邊城》裡寫到了苗寨人的對山歌,一個人在山這邊唱,另一個人下山那邊唱,一唱一和配合好了,就走到一起了,配合不好就不能牽手。那麼,這種情歌對唱,很有一種風雅的情味在裡面。人們會唱歌了就唱歌,其實原來只是叫喚,甚至是嚎叫,以此來發出求偶的信號,讓對方知道自己什麼情況。到現在有《康定情歌》,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縴夫的愛》,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等等,都屬於情歌對唱,也都有了一唱一和的意味。
那麼,一唱一和是不是起源於勞動?應該比勞動更早,也就是說如果勞動算是進入人類社會的標誌,或者說是轉化為社會屬性的人的標誌,那麼一唱一和的形式應該比勞動更早,屬於一種生理本能。高興了叫,不高興了也叫,求偶要叫,喪偶也要叫,集合要叫,落單也要叫等等,一個人叫就會引發一群人叫,這種叫法其實就是一唱一和的起源。當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進化的時候,叫這種形式就會演變成婉轉調子的唱,一人唱就會引發眾人唱。單獨對一個人唱,那一個人就會和歌,也就產生了情歌。
大家圍著篝火跳舞的時候,有人領唱,別人配合唱歌,給祖宗或神靈祭拜的時候,有一人領唱,領舞,眾人跟著唱,跟著跳舞,於是生活中的這種唱法就發展到歌唱藝術中去,成了一唱一和的藝術形式,已經暗合了人們潛意識進化的基因,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聽到自己喜歡的歌就會不自覺地跟著唱起來的緣故,其實只是在回應那種唱。說白了,人還是一種群居動物,需要響應別人,單打獨鬥有時候並不好,也不被提倡。即便是革命,也是要有一個先行者帶領大家一起幹的,不然就會群龍無首,幹不成大事了。
一唱一和看起來很簡答,其實從源頭上追尋並不簡單,放到各個領域考察,還真是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