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亞2.0:人類能否為地球的自動調節增加一些自我意識?

2020-12-05 澎湃新聞
譯者按:「蓋亞假說」是國內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藝術、生態批評等領域經常提及的一個理念,一定程度上也在大眾文化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地傳播。拉夫洛克先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二十餘篇論文來闡釋、維護這一理念。這一方面體現著這一理念具有其自身的魅力,例如取自古希臘神話地母「蓋亞」的隱喻容易被大眾接受;另一方面也導致這一理念被不少科學家所質疑。出於這些原因,其所闡發的生態學理念本身反而一定程度上被掩蓋了。

隨著在西方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的生態運動的推進,蓋亞理論也隨之面臨著新的問題和困難。川普從《巴黎協定》「退群」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掌握權柄者在面對地方的、眼前的利益與全球的、長遠的利益衝突時,往往會傾向於選擇「飲鴆止渴」。法國當代重要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近些年非常關注生態倫理和生態政治。先後撰寫了《面對蓋亞:新氣候體制八講》(2015),《何以著陸》(2017)兩部著作。本文是他與英國艾塞克特大學教授蒂莫西·M·藍頓(Timothy M. Lenton)合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本文提出了人類應通過完善「感應器」和自我約束的行動機制,從而為地球既已存在的自動調節系統加入人類的自我意識的動議。他們把這個正在推進中的新模式稱為蓋亞2.0。

從拉夫洛克提出蓋亞假說以來,當代生態倫理已經發展出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但是其「接地性」卻不強。因此,也許高瞻遠矚、理論自洽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生態倫理更具可操作性、讓這種認知不再是「別國的事兒」、「他人的事兒」、「明天的事兒」,而是「身邊的事兒」、「自己的事兒」、「馬上要做的事兒」。《蓋亞2.0》一文為支撐、推進這種認知,並使之成為個人、團體、國家和全球的行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根據拉夫洛克(Lovelock)和馬古利斯(Margulis)提出的「蓋亞假說」,生物是我們的行星自我調節的一部分。這個系統在過去35億年間一直保持著宜居的環境。蓋亞對於生物體的運作並沒有預設或者計劃,但是人類及技術的發展卻改變了這一狀況。地球現在進入了一個被稱為「人類世」的新時代,人類開始意識到了他們的行為造成的全球後果。因此,有意識地自我調節,從個人行動到全球的「地球工程計劃」已經開始或者即將成為可能。做出這些有意識的選擇,從而在蓋亞系統之內運作並使之進入一種新狀態,我們稱為蓋亞2.0。通過強調生命形式的中介作用及其設定目標的能力,蓋亞2.0可以成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框架。

乍一看,成功的蓋亞 2.0的潛力似乎並不大。儘管科學家、活動人士和一些公民進行了大規模動員,但多數人對「人類世」漠不關心,甚至還有許多人否認氣候變化是人類造成的。此外,也沒有證據表明,(這種)意識超越了一種姍姍來遲的、可追溯的事後諸葛亮,即認識到錯誤已經發生,並可能得到部分糾正的反省能力。事實上,「蓋亞假說」的最初形式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人類世」的開端幾乎是同時的。另外,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生物學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例子表明從自然規律中吸取政治經驗是有問題的。

即便如此,重新審視原始的蓋亞理念和可能的蓋亞2.0之間的聯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原始蓋亞具有很多在早期與西方文明發展相關的自然觀念中不易覺察的特徵。在「人類世」概念誕生以前,西方社會認為自己是被動的物質環境的唯一有意識的代理人。今天,他們卻必須應對生物的殘酷報復,這些生物不斷地重塑著他們的環境,部分創造著他們生存的條件。蓋亞因此在人類和非人類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連續性,這在以前是不可見的——自由主體之間的關係。這種認識提供了從蓋亞的特性中學習來創造出蓋亞2.0的潛力。我們在這裡主要關注其中的三個特徵:自養性、網絡性和異質性。

自養性

自養生物利用自由能,通過其周圍的簡單物質進行著不斷地自我更新;佔據著大部分地球表面的生物圈,是一個接近於完全封閉的物質系統。因此,就像自養生物一樣,在過去的35億年裡,生命的集體繁榮依賴於由太陽能驅動的物質內部循環。這種物質循環的起源至少已經部分地被我們認識了。需要有一個自由能源來支持這個循環系統,通常是太陽,(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的初級生產者進入系統。循環利用是建立在新陳代謝的副產品上,一個有機體的廢物變成另一個有機體的食物。封閉的循環系統觸發了一個自我延續的反饋過程:這個循環系統的參與者不再受制於什麼進入了這個系統,而是受限於資源循環的效率。例如,珊瑚礁和亞馬孫雨林就是在低營養的條件下依靠(高效)循環能力實現的繁榮。

相比之下,如果我們看一下「人類世」的技術領域,蓋亞的檢查也許會質疑許多人類所謂的發明的質量:從工程學的角度來看,它們的表現太差了。目前,人類從地殼中提取化石能源、磷礦和其他原材料的速度遠遠快於它們自然到達地表的速度;然後將廢物傾倒在陸地、大氣和海洋中。與蓋亞相比,這是一些耦合性很差、不可持續的發明。這並不是說人類應該停止發明創造,而是說工程學應該轉移注意力,在實現由可持續能源驅動的近乎封閉的物質循環系統方面變得和蓋亞一樣聰明。可再生能源發電在成本上正迅速成為化石燃料能源的競爭對手,太陽能的投資潛力遠遠超過目前的化石能源消費。有了它們,世界上就不會再有長期的能源短缺。在原始蓋亞中,這必須建立在廢物可以成為有用資源,從而可以用來生產新產品的基礎上。儘管存在實際的障礙和熱力學約束,在蓋亞2.0中提升材料循環的潛力是巨大的。

網絡性

蓋亞是由交換物質、電子和信息的微生物行動者的自適應網絡構建而成的,後者(信息)通過無處不在的水平基因轉移實現。這些微生物網絡構成了循環的迴環,而這又進一步成為了全球生物地理化學(biogeochemical)循環的基礎。就算執行這些網絡的分類單元被替換,網絡中的功能角色還是會保留下來。因此,由充足的生物多樣性提供的功能冗餘,有助於蓋亞充滿活力地自我調節。

微生物網絡也會創造長期存在的產物,並在全球範圍內積累下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氣中的氧氣;這又反過來促進了生物多樣性和新陳代謝的增加。同時,也促成了生物組織和連接向擁有新的有機協調機制的更高層級進化。人類以及我們的適應性社會網絡是這一過程的最新的實例。

在蓋亞2.0時代,信息的橫向傳遞、冗餘功能的多樣性和分布式控制可能對一個成功的循環經濟非常重要。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支持多種多樣的、自我敦促的人類行動者構成的網絡,以讓它們朝著實現能源的可持續性和資源的高效循環的方向轉變。當一種追求短期的地方性收益的社會、經濟範式佔據優勢,而與之抗衡的全球性、聯合性與長期性結構處於弱勢時,這個問題就顯得非常棘手了。

差異化結構

考慮到規模和時間跨度的不同,在蓋亞的內部有著完全不同的機制在同時運作。這種差異性在氣候調控中尤為明顯,受到了很多政治關注。一些地球的氣候調節機制是純粹的物理、化學反應,但也有許多涉及生物學。如果以數十萬年為尺度,全球溫度的變化被矽酸鹽風化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放大所抵消。如果以幾千年為時間尺度,陸地和海底的碳酸鹽沉積物的溶解增加了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儲存量。在更短的時間尺度(從幾年到幾個世紀)內,陸地和海洋的碳沉積大約將二氧化碳上升和氣候變化的速度減半。

因此,蓋亞內的每種機制都有自己的抵抗和擴展的能力。自然選擇只能幫助解釋小尺度空間和時間上的環境調節。在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更簡單的動力機制在起作用:找到自穩定配置的系統傾向於持續存在,而持續存在的系統更可能獲得進一步的持續增強。通過這些自然的選擇機制,地球可能獲得並積累了涉及生命的穩定反饋機制。

結論就是,蓋亞對氣候的自調節能力,相對於其對資源的循環的效率來說要相形見絀。最近的冰期-間冰期旋迴表明,氣候系統可能相當不穩定,在人為幹擾面前是脆弱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已經增加到了300到500萬年前的水平。這種穩定性的差異層次讓蓋亞2.0重獲穩定氣候的任務變得艱難。與此同時,人類對營養循環的改變又大於碳循環,這給蓋亞2.0重獲穩定過程中涉及的生命營養循環帶來了額外的挑戰。

實施替代形式的氣候控制從而削減二氧化碳的產生還是增強現有反饋機制,仰賴於誰掌控著這個取決於其意志的活動。如果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普京總統、加州立法機構或川普總統把手指放在眾所周知的恆溫器(thermostat)上,結果顯然會有所不同。實際上,所有這些因素和許多其他因素對恆溫器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它們的綜合效應很難預測。

政治

對原始蓋亞和可能的蓋亞2.0的平行分析可以使我們重新評估我們的集體目標,以及實現它的方法。本世紀的中心目標肯定是為這個星球上實現繁榮的未來,包括所有生命,和預計的90億至110億人。沒有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維持生命的地球系統,人類的繁榮是不可能的。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人類社會踐行自覺地自我約束。

然而,維持一個自我調節、支持人類生命的星球,並不是當今人類集體活動的主導模式的首要目標。儘管有大量的監測信息,現代工業社會跟蹤氣候變化的能力甚至比組成蓋亞系統的生命形式(的能力)還要弱,因為當權者往往忽略了這些信息的重要性。無目的性似乎已經從自然領域轉移到了社會領域。

在這一點上,顯然存在一個政治問題:傾向還是背離就學於蓋亞的(矛盾)。由此產生的衝突優先於所有其他的衝突。氣候科學的爭論表明,科學家已經捲入了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鬥爭中,而他們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受蓋亞啟發的人不一定具有更深刻的遠見。在政治問題上,明智的做法是遵循約翰·杜威的建議,即我們不能期望預先知道最好的解決方案,而只能期望改進感知器(包括儀器和人)的質量,這些感知器能發現我們的問題,並能迅速糾正我們的方向。如果在政治中,是盲人領導盲人,那麼希望就寄托在找到最好的方法來激活那條白色拐杖,從而在黑暗中摸索。

在這方面,科學機構將在增加感應器、提高其質量、加速傳播結論、改進模型和對現象提出替代解釋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然而,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僅限於科學家:他們必須與公民、活動人士和政治家合作,才能迅速認識到哪裡出了問題。

建造一些感應器,從而可以追蹤環境變化和社會反應之間的時差,這是我們在蓋亞的自我調節機制上增加一些我們的自覺意識的唯一可行途徑。這個問題框架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倫理方向:任何企圖篡改感應機制或減緩對錯誤的反應的嘗試,都將危及向蓋亞學習如何閉合循環系統的機會;而這是際近蓋亞2.0,從而比當下更好地維持人類生存的必由之路。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407/1066

,譯者簡介:生態文化學者、評論者。畢業於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美國佛蒙特大學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如果地球有意識,會怎麼看待人類?「蓋亞假說」給出一個答案
    地球和人類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隨著人類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發現腳下的地球也在逐漸被我們改變,人類人口不斷增加,地球環境逐漸惡化,野生動物失去了原本的生存空間,大部分動物選擇儘量躲避人類,也有一部分生物融入到了城市中,但是這些生物基本都是昆蟲或者老鼠等底層生態位。
  • 蓋亞假說認為地球是個生命體真的可信嗎?
    從此儘管科學界對蓋亞假說有不同的觀點,但以此為主題進行研究的科學家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年來NASA在全球生態學、生物圈學和地球系統科學的名義下支持此類研究,使得其影響也越來越大。 一些科學哲學家、環境保護主義者和政治家等也從各自的角度關注和討論蓋亞假說。蓋亞假說認為地球是個生命體真的可信嗎?
  • 傳說地球是有生命的?科學家推出蓋亞假說,終於大徹大悟!
    傳說地球是有生命的?科學家推出蓋亞假說,終於大徹大悟!地球是宇宙中最為特殊的星球,宇宙浩瀚無垠,地球只屬於宇宙的一小部分,人類在宇宙中宛如滄海一粟,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在地球上生活了這麼多年,人類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根基。
  • 蓋亞假說:地球是一個生命體嗎?
    通過對地球上的生態演化歷史不斷深入的了解,我們可以看到生態系統具備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在過去的40億年時間內自發地調節生態系統,使之更加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在此基礎上,人類也擁有了合適的生存空間。部分科研人員認為,雖然地球的生態仍有脆弱之處,但各個物種以彼此合作的方式在地球上生存。
  • 外星文明不存在,人類是宇宙最後一代文明?蓋亞假說真的成立嗎?
    在學術界中,存在著一個「蓋亞假說」,這個假說認為,地球是一個有機體,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地球上的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無論是陸地、海洋,還是大氣、極地冰川,所有的一切組成在一起後,才讓地球成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生命體。
  • 地球其實是「活的」?科學家給出的「證據」顛覆人類的認知
    眾所周知,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關於地球的起源,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個熱點話題,也是一個讓人著迷和困惑的問題,人們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關於地球生命的起源,有多種臆測和假說,並且存在很多爭議。
  • 地球的環境竟然變好了,「蓋亞」真的存在?她會清洗人類嗎?
    02 「蓋亞」是一種信仰何為「蓋亞」?「蓋亞」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地神,是世界一切萬物的源頭。在中國的神話裡,「蓋亞」就是「女媧」,在中國的神話裡就是「大地之母」,同時也是人類的創造者和保護者,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具現體:「地球」。地球就是生命之源,人類誕生於地球上的海洋,也養育了無數的動植物,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母親」。
  • 閱讀的力量|吳冠軍:病毒籠罩之下,人類如何反思自我?
    最近十幾年,學界各個學科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把過去的七萬年稱作「人類紀」,認為在過去七萬年間,人類成為影響這個星球面貌變化最大的因素。人類將對地球產生怎樣的變化?在科技愈發迅猛發達的當今,突然遭逢難以抑制的病毒,人類如何反思自己,如何更好地約束自我?在分享會中,吳冠軍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探討。
  • 蓋亞奧特曼:這隻怪獸,也是守護地球,大戰蓋亞奧特曼還人氣高
    蓋亞奧特曼:這隻怪獸,也是守護地球,大戰蓋亞奧特曼還人氣高我們之前說過很多次,怪獸產生的原因有多種多樣,而且怪獸對於地球,也有懷有很多不同的目的。有的怪獸是破壞地球,而有的怪獸,卻是在守護地球而不惜與人類為敵,在奧特曼中,壬龍,就是其中一個。
  • FGO:抑止力的簡介,阿賴耶和蓋亞是什麼?
    但是如果出現那種有能力又想毀滅人類的因素出現,阿賴耶就不得不管了,它會引導一些拯救世界的英雄,給予他們全世界人類的希望的力量,消滅掉這個因素,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至今人類一直沒辦法被消滅的原因,就是因為阿賴耶的調控,可能一些人會認為這樣說有點太牽強了,明明是人類自己努力的成果,憑什麼說是阿賴耶的幫忙,可是不要忘記了,阿賴耶本身就是人類共同意識的集成體。
  • 蓋亞假說:人類有可能是宇宙最後一個文明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蓋亞理論認為,地球是有意識地,是具備生命體的各種特徵。這樣的理論在當時確實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並不被人們認可。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通過不斷的研究探索發現,地球這個生態系統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要知道在地球誕生生命到現在的40億年歲月裡,不知經歷過多少次的小行星撞擊災難。
  • 蓋亞奧特曼:為什麼說怪獸是宇宙給地球下的猛藥,奧特曼又是什麼
    蓋亞奧特曼:為什麼說怪獸是宇宙給地球下的猛藥,奧特曼又是什麼前兩天,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小中千昭先生對《蓋亞奧特曼》一些個人看法的文章,小中千昭的猜想不得不說是非常大膽而且非常有趣的,所以也讓我個人對《蓋亞奧特曼》的設定產生了一些興趣,雖然已經看過很長時間了
  • 地球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蓋亞假說再起質疑,你相信這是真的嗎?
    在過去,由於科技落後,人類痴迷於宗教學說,因而誕生了不少神話故事,而這些神話故事與人們的生活、起源息息相關。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蓋亞假說,蓋亞是西方神話故事中的生命女神,也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大地母親,擁有無窮的法力和至高無上的地位,是造物主般的存在。
  • 越來越多人相信,地球是「活」的,蓋亞傳說就是證據之一
    審核-小文如今極端氣候頻發,全球溫度上升越來越嚴重,人們紛紛呼喊著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多樣性,這也歸功於人類對地球的理解,這種行為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大家想要保護地球是因為地球是目前人類已知的在宇宙中唯一能夠讓人類生存的星球,所以保護地球的含義就是使地球生態環境至少不要繼續惡化,人類還能在地球中繼續生存和發展。其實保護地球的含義也恰恰和這句口號的理論基礎——蓋亞假說——有關係。蓋亞假說認為,生命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在這種相互作用的平衡關係下,地球就能夠讓其內部的生命持續生存和發展。
  • 蓋亞奧特曼:保護地球,靠的不僅僅是奧特曼
    《蓋亞奧特曼》是平成時代的第五部奧特曼,不過其中有兩部是國外拍攝的,分別是《葛雷·奧特曼》、《帕瓦特·奧特曼》。正常我們都會說《蓋亞奧特曼》是平成第三部奧特曼,而他也和《迪迦奧特曼》、《戴拿奧特曼》統稱為平成三部曲。我們也很經常會在後續的奧特曼作品中看到他們三人同時出現。
  • 《自我的詛咒》解讀2-第1章-自我意識的動物
    事實上,只有我們人類才能將注意力聚焦於自身並深思熟慮地思考自己、評價自己,並透過某些有意識的目標,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然而,我們人類的這種「自我意識」並不完全是一種福祉,有時候是一種詛咒,給我們人類的生活許多的問題和不快樂。對於哪些沒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它們的日子似乎也過得不錯。但是,具有自我意識,為我們人類開闢了一個充滿體驗、機遇和挑戰的全新世界。
  • AI與機器人的42個終極問題,機器人能否產生意識?
    通用人工智慧究竟能否實現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我們甚至還不清楚通用人工智慧究竟必需怎樣的組件或結構。4、 AI能否具有自我意識?意識( consciousness)到目前為止仍還是一個沒有得到公認的明確定義的名詞,畢竟我們對自身意識產生的原因還知之甚少,也因而就更難以回答機器能否具有意識的問題了。
  • 平成第三傑,蓋亞奧特曼
    戴拿奧特曼雖然比迪迦奧特曼稍差一些,不過也非常的受歡迎,此時的圓谷公司手裡已經有了一些錢了,於是圓谷公司打算憋個大招。這一次,再一次脫離迪迦奧特曼的世界觀,投向另一個新的世界觀,那就是蓋亞奧特曼。蓋亞奧特曼的世界觀更加的宏大,更加的恢宏,上升到了意志的階段。
  • Fate英靈也分對立陣營,一方為地球而戰,一方為人類而戰
    而且fate中的英靈也分對立陣營,一方為地球而戰,一方為人類而戰。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情,英靈的存在並非是為了聖杯戰爭,相反動漫中的聖杯戰爭只是御三家創建出來想要完成第三魔法的手段,對於英靈們而言只是一次「副本」而已。
  • AI啟示錄:人類並沒有真正的自我意識
    圖源:unsplash我曾為否定意識而失去了一些朋友。大多數正常人強烈堅持意識是真實且特殊的存在,並且被他們所擁有。「鼻涕蟲」的明顯目標是生存下去,Facebook也是如此;這兩個實體都利用智能為這個目標服務。即使Facebook的智能由人類智能協調構成,但它顯然是比蛞蝓更複雜、更精密的有機體系。據推測,Facebook的機器面部識別遠比蛞蝓的探測觸角更有能力區分周圍環境的細微差別。